趙春山觀點:兩岸關係進入「深水區」,反統戰不能自我孤立

2019-03-15 06:50

? 人氣

然而,北京在處理臺灣問題的時候,往往只堅持自己的想法,而無視於臺灣的看法。例如,最近有大陸學者談民主協商的時候,因把「拒絕接受九二共識」的人排除在外,這就忽略了民主的本質。民主,應該包容各種不同的意見,即使是反對的意見。習近平強調「聚同化異」,就是承認兩岸有「異」的存在,才有必要去化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認為,不僅兩岸應聚同化異,臺灣內部也有這個需要。藍營內部許多人認為,蔡英文提出的七項指導綱領,目的是「出口轉內銷」,是在製造或操作選舉議題。這就說明,臺灣內部對於反制「兩制」臺灣方案,是沒有共識的。臺灣實施民主政治,但卻缺乏一套民主機制,來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已故的美國兩岸問題專家唐耐心(Nancy Tucker)曾說過,「臺灣內部的動盪,常常妨礙它處理對外事務的能力」,這句話真是一針見血。所謂「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臺灣長期藍綠惡鬥,已嚴重削弱了本身與對岸討價還價的能力。藍營日前提出自由經濟示範區的建議,立刻造成藍綠之間的口水戰,其實,大家應該從臺灣的整體利益來思考這個問題。臺灣應該自問,要不要對外開放?對外開放應不應該把大陸市場排除在外?臺灣有沒有條件設置自由經濟貿易區?這些問題的答案都須經過一番算計,不能淪為政治上的口舌之爭。然而目前看來,自由經濟貿易區似乎已演變成了選舉的政治角力。

基於國家安全的考量,執政者當然必須考慮屬於經濟安全的問題,但我們不認為為了安全,就可以把經濟利益拋開。在後冷戰時代,西方國家就有一個風險管理的機制,處理與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經濟往來問題。臺灣自身的例子,如當初興建台北翡翠水庫的時候,也曾引起部分人士以安全為名,持反對意見;水到渠成之後,才瞭解水庫對於解除水荒的重要性。核能發電引起的爭議也是如此,我們應該重視安全問題,但也不能因噎廢食,而忽略了生存的必要性。

中共把統戰視為三大法寶,我們不能因為恐懼對方的統戰,就把自己孤立起來;只有讓自己體質健全,才不會擔心它對社會帶來的傳染病危險。臺灣不可能在無菌的世界中生存,政府應該做的是加強民眾的免疫力,以對抗各種病菌的來襲。對岸當然不是病菌,所以我們也不必要在接觸時整天把口罩戴在嘴上。

*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遠景基金會首席顧問。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