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化元:台灣的言論自由不是忽然就有的,而是一條走來艱辛且曲折的漫長道路

2022-05-23 14:07

? 人氣

「自由的靈魂VS.獨裁者-臺灣言論自由之路」策展人薛化元專訪。(顏麟宇攝)

「自由的靈魂VS.獨裁者-臺灣言論自由之路」策展人薛化元專訪。(顏麟宇攝)

「自由的靈魂vs.獨裁者:臺灣言論自由之路」展覽,在4月7日「言論自由日」於中正紀念堂一樓常設展廳開展。展覽入口主視覺巨幅照片是1990年野百合學生開始在中正紀念堂靜坐後,民進黨和大批群眾在中正紀念堂訴求民主改革,可清楚見到照片中群眾堅定而無所畏懼的表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明白過去 理解現在 走向未來

本次展覽策展人為二二八事件基金會董事長薛化元教授,他表示,「希望透過這次展覽讓大家能夠了解,台灣的自由民主,特別是言論自由在亞洲名列前茅,並非忽然間得來的,這段爭取的過程不僅艱辛且非常曲折,希望大家能記取過去歷史的教訓;記取教訓才能夠深化自由民主的價值,變成未來形塑台灣公民社會的基礎,如此言論自由才能夠得到鞏固,能免於或對抗外來的威脅。」

此次展覽內容以台灣言論自由進程為主軸,透過史料,依1945年至今日的歷史脈絡,分為「言論箝制體制的形成」、「1945-1949年台灣媒體浩劫與四六事件」、「1950年代《自由中國》與不分省籍的奮戰」、「1960年代言論窒息下無畏的身影」、「1970、1980年代黨外集體行動的挫折與突圍」、「1987-1992年最後一哩路的犧牲與衝撞」、「新時代的挑戰」等單元,呈現台灣從人權黑暗到自由民主的艱辛歷程。

戒嚴令頒布 箝制人民言論自由

在寫著《刑法第一○○條》與《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內容看板前,薛化元說明,「臨時條款規定國家緊急權的動用,是行政院會議先通過後,總統才有權行使。而且此一修憲有效期間原本不長,有一定的時間性,所以叫臨時。」1949年陳誠宣告自5月20日零時起在台灣省全境實施戒嚴,此時為臨時戒嚴;長期戒嚴是同年12月28日由代行總統職權的行政院院長閻錫山頒布將台灣納入全國戒嚴令,開始實施接戰地域的戒嚴,言論自由更遭受打壓。

「戒嚴在台灣實施那麼久,是歷史發展的結果,並非一開始先設定的。」薛化元說,並對長期戒嚴的正當性提出反問:「1949年12月中華民國政府敗退到台灣,是危機存亡之秋,那時候的戒嚴可以理解的,但1950年6月開始,美國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掌控了台灣海峽的制空權和制海權,基本上台灣免除於PRC人民解放軍的直接威脅,這種情形之下持續長期的戒嚴有正當性嗎?」

控制校園 壓縮言論自由尺度

1949年3月20日兩學生因共乘單車與警方發生衝突,被抓進警局,引發學生集結抗議,後來國民黨當局認為學生串聯會演變成學運事件, 4月6日下令逮捕,即「四六事件」。

中華民國政府敗退到台灣後,「剛失去中國統治權的國民黨當局認為,學校跟教育失控是他們在中國大陸失敗的重要原因,所以在台灣就加強這個部分的控制。」薛化元說明國民黨當局控制校園目的,並參考過去的研究,指出:「雖然不一定要讓每一個學校的老師、學生全部集體進入國民黨動員體系裡面,但至少不會被反對的力量動員。所以此後,對大學的控制相對變得嚴格。」

20220505-「自由的靈魂VS.獨裁者-臺灣言論自由之路」展覽,四六事件。(顏麟宇攝)
「自由的靈魂VS.獨裁者-臺灣言論自由之路」展覽,四六事件。(顏麟宇攝)

限量、限證、限印三禁後 查禁報紙、關閉報社

228事件一直是國民黨政府的禁忌,當時許多報紙因報導相關內容,被國民黨當局查禁,甚至關閉報社、逮捕相關新聞從業人員,連跟官方有關係的報紙,如國防部系統的《和平日報》也都受到影響。1950年代,被查禁最多的是經營者與國民黨有關係的《自立晚報》,前後被停刊了三次,可見當時台灣言論自由面對的嚴峻環境,1954年「文化清潔運動」更出現了打壓言論自由的現象。為了進一步限制言論自由,1958年國民黨當局更計畫修正《出版法》。

「當時台北市報業公會集結反對,連國民黨人數佔多數的省議會,也通過決議說不能隨便這樣修,立法院超過一百六十多位立法委員連署提請覆議,蔣中正還是堅持要修改。」薛教授指著展版上的新聞資料說。

20220505-「自由的靈魂VS.獨裁者-臺灣言論自由之路」展覽,黨外雜誌。(顏麟宇攝)
「自由的靈魂VS.獨裁者-臺灣言論自由之路」展覽,黨外雜誌。(顏麟宇攝)

還原鄭南榕自焚編輯室 焚而不毀雕像

此次展覽還複製當時鄭南榕自焚現場──《自由時代》週刊的編輯室。

20220505-「自由的靈魂VS.獨裁者-臺灣言論自由之路」展覽,還原鄭南榕自焚的辦公室。(顏麟宇攝)
「自由的靈魂VS.獨裁者-臺灣言論自由之路」展覽,還原鄭南榕自焚的辦公室。(顏麟宇攝)

在一片焦黑殘破的編輯室內,隱約可見行軍床、桌椅和打字機,以及陳永興醫師、李勝雄律師於228平反運動後贈送的「爭取言論自由 維護人權尊嚴」牌匾,除了觸目驚心的震撼外,更讓人感受到當時鄭南榕捍衛百分百言論自由的無畏精神。

「對鄭南榕來講,包括主張台灣獨立和捍衛百分百言論自由,是很重要的事情,所以他拒絕被逮捕、拒絕應訊,那時的他已經準備以身為這個價值殉道。」薛化元在說明的同時,也提醒:「1987年雖已解除戒嚴,但言論箝制還沒有完全解除,所以才會發生鄭南榕的事。」

薛化元進一步說明鄭南榕推動的三個重要運動:「一是1986年519綠色行動,於龍山寺內聚集民眾要求解嚴;第二是1987年還在戒嚴期間,推動228平反運動;然後是解嚴後,救援蔡有全、許曹德因主張『台灣應該獨立』而被逮捕的受難者,並進而推動新國家運動。」

指標性人物外 女性人物與小人物也不要遺忘

展覽中也介紹多位在台灣追尋自由之路上曾有特殊貢獻的重要人物,有楊逵、雷震、傅正、殷海光…,以及重要的女性角色。

20220505-「自由的靈魂VS.獨裁者-臺灣言論自由之路」展覽,雷震。(顏麟宇攝)
「自由的靈魂VS.獨裁者-臺灣言論自由之路」展覽,雷震。(顏麟宇攝)

「她們第一種是受難家屬的身份,向外求援、平反、探監,儘管人在外面,卻和監獄中的家人一樣也要受到監視;第二種是她們在台灣民主運動裡面就是佼佼者。」薛化元舉出於1960年代名列台灣省議會「五龍一鳳」的許世賢、與雷震一起籌組反對黨的黃玉嬌,以及其夫婿為雷震特赦請命的蘇洪月嬌,最後也捲入政治案件被捕,她們二位在1977年雙雙當選省議員,而有「南北雙嬌」之稱。另外在1970年代,從事黨外運動與政治犯救援活動的陳菊、艾琳達,以及被驅逐出境回到日本,繼續救援台灣政治犯的三宅清子。

20220505-「自由的靈魂VS.獨裁者-臺灣言論自由之路」策展人薛化元專訪。(顏麟宇攝)
「自由的靈魂VS.獨裁者-臺灣言論自由之路」自由之路的女性身影。(顏麟宇攝)

「還有詹益樺,請大家不要忘記他。他雖然不是大人物,但真的是為台灣而犧牲,他覺得鄭南榕的精神非常偉大而效法他自焚。」薛化元進一步提醒,「除了指標性人物外,還有很多在社會底層貢獻的人,我們應該記住他們的奉獻。」

改革力量的集結 認知戰的挑戰

1991年台灣雖終止動員戡亂、廢除臨時條款。獨台會案後也進一步廢除《懲治叛亂條例》,但「言論叛亂」依舊存在,一直到1992年5月15日修正《刑法》第100條後,才沒有言論叛亂罪。

20220505-「自由的靈魂VS.獨裁者-臺灣言論自由之路」展覽,刑法100條,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顏麟宇攝)
「自由的靈魂VS.獨裁者-臺灣言論自由之路」展覽,刑法100條,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顏麟宇攝)

不過,「我們只是告別『非常體制』,仍未被國際列為自由國家。一直到1996年總統直選後,那一年自由之家評比,台灣才被列入自由國家。」薛化元說。就在台灣自由民主的評比分數持續增加,並越來越高時,新的挑戰出現了,被外在壓力要求表態事件和假訊息、假新聞等都危害著我們的言論自由。

最後薛化元提出了建議與反思:「我認為可以考慮採用德國『防禦性民主』的概念。這未必能有效阻止對自由民主體制的所有威脅,但至少德國意識到這個問題,我覺得台灣人也應該思考這個問題,我們好不容易有了自由民主,那自由民主之下為了保護自由民主,需要如何防禦呢?」

展出資訊

開館時間:即日起每日9:00至18:00(休館日另行公告)

展覽地點:中正紀念堂1樓常設展廳(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號)

(文化部廣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