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異常患者新選擇!新竹馬偕引進「無導線心律調節器」

2018-07-04 19:04

? 人氣

新竹馬偕醫院醫師林柏霖展示傳統心律調節器與無導線心律調節器的大小差別。(圖/新竹馬偕醫院提供)

新竹馬偕醫院醫師林柏霖展示傳統心律調節器與無導線心律調節器的大小差別。(圖/新竹馬偕醫院提供)

一位80多歲黃老先生自從3年前頭暈被診斷有病竇症候群,並裝上傳統心律調節器後,左胸口節律器上方皮膚反覆破損感染,兩年間因為傷口蜂窩性組織炎竟往返整形外科達19次,期間還進行2次清創手術,經新竹馬偕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林柏霖評估後,建議改以新一代膠囊型「無導線心律調節器」治療,直接植於心臟中,無額外導線連結,經研究證實可大幅減少傳統節律器相關的傷口感染及導線老化的問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種治療模式成功克服黃老先生最在意的體表傷口感染困擾,左臂也不必像過去一樣因為擔心牽扯導線而限制活動,術後恢復良好,回診追蹤心電圖等報告均正常,平日還不時下田耕種,黃老先生表示,術後不僅行動與體力都恢復得很理想,生活品質也獲得改善,對於手術成果感到相當滿意。

植入「無導線心律調節器」 患者隔天出院回復正常活動

醫師林柏霖表示,裝置傳統心律調節器後,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即為節律器上方表皮傷口破損、發炎感染,尤其治療後,感染過的部位有極高的再復發率。

為提供民眾高品質且先進的心血管疾病照護,新竹馬偕與醫學中心同步,自2017年8月開始引進「無導線心律調節器」,患者置放後幾無動作限制也沒有體表明顯傷口,隔天拆線即出院,能快速回復正常生活。

醫師林柏霖說,傳統心律調節器體積約12.7c.c.,由節律器(俗稱電池)、電極和導線組成。裝置時,採表皮局部麻醉,於胸口切開約3~8公分傷口,將電極導線穿過鎖骨下靜脈,置於心臟內適當位置,再於傷口內下方放置節律器與導線。

林柏霖指出,傳統心律調節器技術或設備都已相當純熟,節律器平均電池壽命約8至10年,只要在電力用盡前,確認導線功能正常,更換電池又可繼續使用。

林柏霖強調,相較起來,無導線心臟節律系統沒有手術傷口及異物突起,手術後也不必限制動作,且一樣能達到傳統心律調節器控制心律的目的,無導線心律調節器將節律器、電極和導線整合為一外觀不到3公分高的膠囊,僅約0.8c.c.、2公克重,體積不到傳統心律調節器的1/10。

手術一樣採表皮局部麻醉,從患者鼠蹊部順著股靜脈,藉由導管將無導線心律調節器固定於右心室,移除導管後僅留下鼠蹊部約莫1公分的傷口。手術時間通常較傳統心律調節器短,平均約半小時。

無導線心律調節器解決了傳統心律調節器幾個主要問題,包括傷口細菌感染、導線脫落或沾黏及機器存在感影響外觀等,有研究就指出,植入無導線心律調節器後一年,相關併發症的發生率僅4%,遠比傳統心律調節器7.6%為低,且患者不需限制活動,能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