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屋瓦施作和德國氣密工法 安全健康兼顧文資保存

2019-12-02 18:55

? 人氣

汗得學社是致力於能源教育與能源建築的非營利組織,特別注重在「居住」永續意義的實踐。(圖/宜蘭傳藝中心提供)

汗得學社是致力於能源教育與能源建築的非營利組織,特別注重在「居住」永續意義的實踐。(圖/宜蘭傳藝中心提供)

您一定常在路邊看到「抓漏」的廣告,在潮濕多雨的臺灣,漏水是許多人生活中的痛,尤其木造房舍似乎特別容易滲漏、潮濕、發霉,傳統木結構建築真的能夠看著有溫度、住著又舒服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汗得學社與全聯善美的文化藝術基金會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宜蘭傳藝園區共同主辦「木構造Maker!」行動營隊暨屋瓦結構實務研討會,融合東西方智慧,結合德國大木構跟氣密專業以及臺灣在地的瓦作技藝,同時也把「蓋房子」當作一種溝通方式,以勞力密集的協力造屋,凝聚人與人之間的互信與溝通,用一個大眾都能參與的方式,推動能源建築與文化資產保存的公民教育。

由汗得學社與全聯善美的文化藝術基金會共同主辦的「木構造Maker!」行動營隊,自11月9日進行到11月17日終於完成100平方公尺的木結構,工事所需的200多件木構元件與超過300支的木釘等相關材料皆由「汗得建築工事實驗教育機構」的學生準備。

全聯善美的文化藝術基金會羅欣怡執行長表示,古早時候蓋房子是村莊裡的大事,架起大木構協力造屋,是情感與也是技術的凝聚,可是多雨氣候對於木造房舍是嚴峻的挑戰,許多歷史建築都有潮濕、發霉與腐朽的問題,本次研討會的臺德專家對話,也是一場推動能源建築與文化資產保存的公民教育。

汗得學社指出,大木結構不論在東方或西方,都是建築歷史中重要的一環,木材是天然材料也是永續建材,但是容易受到生物及環境影響而劣化,也可能因為氣候及環境不當造成腐朽蛀蝕而減短木材壽命,進而影響結構安全造成嚴重危害。這次特別邀請到德國古蹟建築專家,有多年修復德式大木結構老房的經歷,解答民眾對於大木結構的迷思,並分享德國在保護古蹟防止木結構遭遇蟲蛀腐朽的實務作法。

在傳藝協力造屋

一連兩天的「屋瓦結構實務研討會」中,邀請到德國專家Uwe Bartholomäi、Martin Krampfer與臺灣瓦匠師王榮貴老師,讓德國最新趨勢的溼度管理及建材塗裝,與臺灣在地智慧工法對話,希望結合科技與傳統,找到兼顧文化資產保存、節約能源與健康居住的兩全之道。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