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養不起漫畫家?當年匹敵《灌籃高手》的本土漫畫,為何會落得黯然下場?

2016-03-25 12:09

? 人氣

對此,近年台灣的創意漫畫大亂鬥則是提供了許多素人漫畫創作者一個平台彼此交流創作,並讓更多人看見台灣本土的創作內容。若是能持續下去讓更多人看見,對於連接第一道價值鏈也是有很大的助益;如此一來具潛力的創作者才能被挖掘並培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回頭看看當初的《Young Guns》,林政德在當時便已明瞭,在日本大敵當前時,台灣本土創作能有甚麼優勢與之抗衡?除了與台灣共鳴的獨特內容外,那就是與讀者的深度交流;這是日本在台灣市場做不到的。有了持續且固定的專欄交流管道,讓林政德能快速了解台灣讀者要的是什麼、在意的是什麼,也打深了作者、作品與讀者三方的深度情感聯繫。

二、產業規模小,難以「養」漫畫家

如同文前林政德所提過的,台灣的漫畫家缺乏人力與團隊支援。在日本的當紅漫畫有專業的編輯團隊、助手支援,儘管再加上電腦技術輔助,都已經有很大的工作壓力負擔,更何況是台灣,連當初《Young Guns》如此炙手的作品,其背後人力是如此的稀缺與吃緊。人力一直以來的不充足,造成相關人力管理經驗缺乏,工作效率低;而許多助手也認清該產業的昏暗與操勞,不是當作兼職性質做做就走,便是忍受不了而離去。產業整體規模小,自然難以有充足人力養漫畫家,而規模為何小?還是要回歸到第一道環節,缺乏讀者的足夠認知與支持。

另一個問題則是低廉的稿費。稿費低廉其實大家都知道,但其原因可能非常廣泛;日本的海外競爭、市場對本土作品的低需求…等,都是可能的答案。然而稿費本來就不該是漫畫家的經濟支柱,若是要單靠稿費過活,漫畫家可能一天 24 小時畫到死也才勉強而已。在日本,那些浮得上檯面的漫畫作品,稿費本身只佔微小部分,更可觀的是周邊商品、版權的龐大收入;這些都要靠將作品做為品牌持續經營,而台灣卻沒有這一塊的資源。

三、經銷通路整碗全拿

整條產業鏈在創作者、出版商之後,還有著通路商。這些經銷的通路商能有甚麼問題?問題又出在成本心態。這樣說好了,想像在台灣,一本漫畫從出版商發到經銷商手中,這些零售店面掌握著定價優勢;因此他們可以拿到最多定價五折的優惠價格,換言之,出版商只能回收書價的五成。100 塊的書進到書店只能回收 50 塊,假設印刷裝訂成本佔一成,人事費用佔一成,漫畫家佔一成,出版社拿個二成的毛利…不幸的是,書可以退,印 1000 本只賣 500 本,剩下的 500 本出版社要吃回去;到最後出版社常常也在賠錢,只好不斷的裁撤,降低負擔。

這樣子的經銷方式,對於本身就屬弱勢、處境艱難的本土漫畫創作更是嚴重的侵略;如果漫畫家辛苦地畫出一篇篇細膩地故事,卻換來微不足道的待遇,想當然而心灰意冷、草草了事是可想而見的情況。台灣的漫畫家是靠熱血與動力在作畫的,如果動力消失了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