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在台灣出生長大,身分證卻被冠上不曾實施過的大陸省籍…揭30年前荒謬的「本籍」制度

2019-01-15 15:29

? 人氣

以前身分證上的「本籍」到底是什麼?(圖/想想論壇提供)

以前身分證上的「本籍」到底是什麼?(圖/想想論壇提供)

台灣現在是完全自由開放的社會,只要不違法,大家可以隨心所欲做想做的事。不過在國民黨戒嚴統治時期,很多現在看來理所當然的事,當時統統都不准做。例如你明明出生在嘉義或台中,但只因你爺爺的爺爺來自「北平市」或山東省,你的身分就是北平人、山東人,而非嘉義人或台中人,這就是「本籍」(或稱「籍貫」)。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圖/想想論壇)
根據中華民國戶口普查報告書所做之1956年外省人來源省市圖。(圖/《台灣戰後人口普查地圖集》|想想論壇提供)

中國自古以來就透過籍貫制度維繫人與故鄉間的關係。最著名的例子是兩晉南北朝期間,華北世族因動亂而遷居江南後,並未編入江南的戶籍(黃籍),而繼續使用華北的籍貫(白籍);甚至直接在江南劃出特別行政區,復刻華北的地名

而這些外來的權貴仍享有各種特權,造成國家財政、統治上的問題。因此,西晉、東晉、南齊多次實施「檢籍」(土斷)政策,強制將戶口編入所在地,但也屢屢引發白籍戶的反彈。前民進黨主席姚嘉文因美麗島事件服刑期間所撰寫的小說《白版戶》,就在描述這段故事。

這種強調籍貫的傳統,加上家父長制的政治文化,中華民國在1931年制定「戶籍法」時,就採用「本籍」,並明定「子女以父之本籍為本籍」。因此,不管你生於何時何地,你祖父的祖父就決定你是哪裡人了。例如,小明在1985年生於宜蘭縣,儘管他在1925年生於河北省宛平縣的祖父隨國軍在1949年來到台灣,而他父親也在宜蘭縣出生,但小明不會是台灣人,也不是宜蘭人,或許是河北省人;但若小明的曾祖父是察哈爾省寶昌縣人,移居到河北省宛平縣後才生下小明的祖父,那小明就是察哈爾省寶昌縣人。

(圖/想想論壇)
1963年至1976年間所使用的第3代身分證,僅有本籍欄。(圖/中正紀念堂臉書|想想論壇提供)

諷刺的是,中國民國政府所採劃分的一級行政區,是六年級生小時候都念過的35行省、1特別行政區(海南)、2地方(蒙古、西藏)、14院轄市(包括後來升格的台北與高雄);這裡面有一部分從未付諸實行過,還有部分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取消。所以,小明與小明的父親雖然是察哈爾省寶昌縣人,但在他們出生時,察哈爾省寶昌縣早已消失,而改為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太僕寺旗。

我小時候看過電視播放中國小姐選拔賽。印象很深刻的是,很多參賽者是河北省人、四川省人、北平市人,因而詢問媽媽,這些人是從中國過來的嗎?媽媽也只能回答,他們不是從中國過來的,而是外省人。就讀國小時,班級門口的牆邊都會張貼該班級的課表、基本資料,其中有一個欄目就是統計該班級成員的本籍,雖然大部分是寫台南縣、台南市,高雄縣,也有少部分是江蘇省、天津市等中國省、市。

(圖/想想論壇)
1976年至1986年間所使用的第4代身分證,僅有本籍欄。(圖/《穿越時光迴廊.再現戶政風華》|想想論壇提供)

因為這樣的政策,讓台灣在國民黨統治近半世紀後的1990年代,還有許多人一出生就被貼上他這輩子都沒去過的地名,作為其原鄉,導致省籍問題一直是台灣的主要社會問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