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歷史首次選舉,也是首次做票!為了阻止反對派過半,他們使出4招真本事

2016-01-13 11:05

? 人氣

1935年11月22日台灣舉行首次的選舉,政府更展開許多宣傳,希望居住在台灣的民眾不要忘記手中的一票。圖為啟明青年團宣傳隊於當天在高雄進行宣傳。(串門文化林育如提供)

1935年11月22日台灣舉行首次的選舉,政府更展開許多宣傳,希望居住在台灣的民眾不要忘記手中的一票。圖為啟明青年團宣傳隊於當天在高雄進行宣傳。(串門文化林育如提供)

你知道臺灣第一次選舉在什麼時候嗎?為了力阻「反對派」過半,總督府拚了,在投票資格、投票所、廢票判定方式下足功夫,而無論是日本人、臺灣人參選,也各自使出做票、買票的本事……臺灣第一次選舉,超乎想像地精采!

今日臺灣,從總統到小學的班長,通通都是「一人一票」選出來,在這個習慣投票的國家,大家是否知道,臺灣人第一次投票選出民意代表是什麼時候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其實距離並不遙遠,剛好距今80年。1935年11月22日上午8點,這場破天荒的選戰揭幕,選的是各市(當時有9市)議會及各街庄的協議會員,就相當於今日的直轄市議員及其他地區的縣市鄉鎮議員。這場當時稱為「處女選戰」的投票,雖然是臺灣人爭取許久而來,但並不是人人都有投票權,而是充滿限制,只有男性、25歲以上,並獨立生計,繳納一定稅額者才具有投票權。這使得能投票的人數不多,且日人大於台人。以市會議員來說,日人選民總數為26,479,佔9市25歲以上日人的60.9%;台人選民總數為24,578,佔9市25歲以上台人的19.7%,總數日人居然還大於台人。

種種限制是為了降低臺灣人的投票人數,讓在臺灣較少數的日本人能佔得上風,臺灣總督府也害怕萬一有哪個議會真被「反對派」掌有過半數席次,就很難施政,於是規定選舉產生議員僅佔一半,另外一半由總督府指派,讓「過半數」完全不可能發生。

除了這些綁手綁腳的限制外,這次投票也跟現在差別甚大,選舉點不像現在每里都有,全臺僅有292個,要花很多時間才能走到投票所。到了投票所,要出示「入場券」(投票通知單)跟印章才能入場,走進投票所,也不是在印有眾多候選人名字的投票單上蓋章,而是要拿起筆,寫下候選人的姓名,如果寫錯了,可是會被列為廢票。

儘管如此,「第一次」總是讓人期待,選戰當天,臺北市不到5點半就有人在投票所外等待,選舉會場外(規定要遠離200公尺以上)則豎立著各候選人的看板,候選人跟助選員拚命跟要來投票的民眾拉票,熱烈氣氛與今日相同,而全臺投票率更高達九成以上(市會議員92%、街庄協議員97%),這種今日難得一見的高投票率,也反映了臺灣民眾對這次「處女選戰」的期待。開票時也是如同今日,有許多民眾在旁關心,基隆市甚至發生工作人員與民眾衝突,最後民眾被趕出會場的插曲。

這次的選舉也出現了臺灣首次的「做票」與「買票」,基隆市的候選人千䆴直哉,因其為鐵路主管(基隆機車庫主任),他先去蒐集180張「入場券」發給下屬去投票。另一個是高雄市的陳天道,他的助選員向選民允諾,如果陳天道當選,可幫其減戶稅,兩者在東窗事發後均被撤銷資格。

80年前的這場選舉,開啟了臺灣的民主,也看到許多與今日相似的身影,80年來,我們就用一張又一張的選票打造了臺灣社會,也從充滿限制,變成生活的一部份,這一張張的選票,也是臺灣歷史的縮影。

ele02.png
經過激烈的競爭,當選者均會登報感謝,照片為1939年當選者(台灣日日新報1939.11.24第3版)

選舉史小百科─1936年的州協議員選舉

臺灣的選舉初體驗其實分成兩階段,第一階段是市會議員及街庄協議會員,到了隔年(1936年),則要選出每一州的州協議會員,由於臺灣當時僅劃分五州,因此這些州會議員地位相當崇高。但這次的選舉並不像1935年,由當地合格男性選民,而是由新當選的市會議員及街庄協議員投票選出,這被稱為「間接選舉」,而州會議員同樣是民選及官派各半,政府的力量依舊操縱著議會。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好讀出版《台灣選舉史【彩圖版】》(原文標題:處女選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