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狂奔也不會走光!宋代美女「兩片裙」飄逸性感,現代人看了也想來一條

2015-12-30 16:00

? 人氣

宋朝女生的裙子總是輕飄飄,像女子纖細柔弱,讓人心生憐愛(圖/旅讀中國)

宋朝女生的裙子總是輕飄飄,像女子纖細柔弱,讓人心生憐愛(圖/旅讀中國)

每當我穿了略為不同的新衣服上班,同事總會問「這是妳新作的衣服嗎?」雖然不很明白她們的標準,因為就算是市售洋裝或蕾絲多一點的襯衫,都會招來同樣的問句,好像只有套裝、針織衫和長褲這類服裝不值得一問。明明很多女同事平時穿得比我更正式或花俏,甚至更有宴會風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過這也是因為我確實會把請人作的衣服穿出門──衣服作得多了,全壓在衣櫃裡多浪費啊!雖然古典風格的衣衫、外褂穿起來太過引人注目,但裙子搭配起各類時裝通常還不錯,而且可以實際體驗一下該設計的實穿效果,可說一舉兩得。

前陣子又被問了:「這是妳新作的裙子嗎?」這次總算能回答「是啊是啊!」而且還能興奮地分享製作心得—由於之前沒有工具,裁剪料子非常麻煩又怕剪壞,因此寧願委託專家,請北京相熟的裁縫大姐幫忙製作。但是近來沒啥機會回北京,偏偏又看著考古報告裡奇特的裙子造型不停想像實穿效果⋯⋯心癢難搔之下,終於自行動手剪裁(幸好這條裙子的版型特別簡單),再請附近的裁縫替我收邊上腰。

雖然新裙子的作工頗為粗糙(這附近的裁縫平常只接換拉鍊收褲腳的活計,不作衣服,能接下我這「複雜」的訂單已經值得感謝了),但我卻十分開心,好幾天都穿著它去上班,因為穿著效果實在太有趣了!

南宋晚期最流行的裙款—只有兩片

在江西德安周氏墓與福建福州黃昇墓兩座著名的南宋女墓中,都出土了不少裙子。其中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是黃昇墓裡一條薄透如煙霧的密褶印花羅裙,四幅料子上打了二十一個對褶,裙幅展開有如扇面,令人幻想起宋代美女穿著這樣的裙子多麼飄逸性感。

不過,輕薄透明的褶襉裙雖然在兩個墓葬裡都有,但都只有一兩條。真正占絕對多數的是一種兩片裙──兩塊上窄下寬略呈梯型的料子(下襬約90 公分上下),上端部分交疊,靠裙腰縫合在一起。從外觀來看幾乎就是一塊長方型的布片,頂多就是邊緣縫了花邊而已,如此無聊的造型,難怪大家不感興趣,在提及宋代服飾的時候往往一筆帶過。身為一介俗人,我當然也是首先看中褶襉裙,加上這種熱門款式資料好找、造型容易理解,也比較適合仿製。不過多褶裙雖然寬褶細褶的視覺效果不同,但作多了也不過就是那樣;因此,我將眼光轉向那些看起來十分單調的兩片裙。

宋朝裙
宋朝女子流行用兩片布料拼成裙子,穿起來高挑飄逸

真正閱讀起資料,才發現這種看似平凡的裙子,絕對是南宋晚期最流行的款式:黃昇墓中二十一條裙子,除了一條殘破而資料不明的短裙,以及兩條褶襉裙外,其他十八條全是兩片裙;而周氏墓裡的十五條裙子,兩片裙同樣是大宗。

《宋史.五行志》中記載南宋理宗時「宮妃繫前後掩裙而長窣地,名『趕上裙』」,搭配以「不走落」的高髻、「快上馬」的纖直纏足、眼角點粉的「淚妝」,造型名稱充滿了「哭哭啼啼地被敵人抓上馬載走」的祝衰氣息,因而被當作一種服妖現象。黃昇即是宋理宗時人,周氏生活年代則在理宗與度宗之間,隨葬在她們身邊的這些兩片裙,很有可能就是當時所謂的「趕上裙」。

只不過黃昇墓裡裙子大都在84 公分上下,周氏墓裙長在87公分上下,還都包含了十來公分的裙腰!身高約在155 ∼ 160公分的女子,就算如柯基生醫師研究認為可能因纏足影響導致下半身比較短,只怕也很難把七十幾公分長的裙子穿成長裙及地吧?不過考量到日常生活的便利,加上纏足女子展現自己纖巧的小腳的審美需要,這樣的裙長還是挺合理的。

按身高和體型略加修改後,我的仿製品全長93 公分(裙腰10公分),腰寬124 公分,下襬132 公分—除了長度之外,其他數據很接近實物。不過雖然裙長比黃昇墓平均裙長多了9 公分,我穿起來還是只有到腳踝,那妹子腿真是有點短⋯⋯(她應該比我高一點)。

大步流星也不怕走光!

因為裙片完全沒有打褶子,穿著時看起來有點像市售的窄長裙,同事說略有傣族長筒裙的風格。不過,穿過窄長裙的女性讀者就知道,這種裙子雖然能把人襯得修長纖細,但穿起來很難走路,尤其像我習慣大步流星,就算開衩到膝蓋都覺得綁手綁腳;可假使衩開得更高,那就不是為了方便,而成為追求性感的效果了(例如現代旗袍)。

但穿上這條兩片裙試走了幾步路,我驚喜地發現這種裙子看似緊窄,實際上活動範圍極大。做好隔天我便穿著它上班,就算狂奔趕校車也完全不妨礙行動,上下樓梯也不用像穿普通及踝長裙那樣拉提裙襬以免踩到,更妙的是,這種裙子的兩個裙片只靠裙腰連結,兩片之間並無縫綴,想像起來行動間應該很容易走光,但不論怎麼跑,裙片都好好地包裹住腿,全無走光之虞。因為兩層重疊,雖然為了模仿出土實物的輕柔薄透,我的用料也是略帶透明的絲織品,可是穿在身上完全不顯透,讓年長的同事深感滿意,認真詢問我到底怎麼作的,大有「也來一條」的架勢。

裙緣細長花邊設計「顯腰顯瘦」

這種裙子倒不是獨立的原創,據北宋時人江休復引用司馬光的說法,當時有種特殊的裙子:「婦人不服寬與襜,制旋裙,必前後開胯,以便乘驢。其風聞於都下妓女,而士人家反慕效之,曾不知恥辱如此。」可知北宋女子有特殊的騎裝,「前後開胯」可能是指裙子前後開衩,以方便騎驢時跨坐。本來是妓女為了拋頭露面出門應酬而設計的服飾,雖然被士大夫以「有傷風化」的理由大力抨擊,但便利就是王道,連士族人家的婦女也模仿著穿起這種旋裙來了。

「趕上裙」流行的時候,搭配的裝扮是「不走落」的髮髻和「快上馬」的束足,顯然這種裙子也是騎裝的一種。基於旋裙的文字記載,有人認為兩片裙是一道裙邊在身體前中,另一道在背後,騎驢時裙片會從正中分開。

但根據我實際穿著的體驗,這種穿法不太可能──首先,兩道裙邊的距離並不一致(也有差不多相等的,但絕大多數都差了快10 公分),無法對準前後身之外,也會因為裙腰的拉扯而使裙邊線條歪斜,反而不美;再者,我試著把裙邊穿在前後身中的時候蹲馬步(因為家裡沒有驢⋯⋯),開衩並不會出現在正中,而是兩側。換句話說,這樣穿裙子騎驢的話,布料會堆疊在身前和背後,反倒兩條腿在外邊晃來晃去。

假使把裙邊放在身體兩側,跨坐時兩片裙不僅不會像一般裙子那樣卡住雙腿(若有人試過穿長裙騎腳踏車,就能體會那有多麻煩),而且分開的裙片還能好好地蓋住雙腿,可說是十分優雅的騎乘裝束。

此外,兩片裙的裙片邊緣往往會縫綴約兩公分寬的花邊。身體兩側裙緣的細長花邊可以把穿著者的下半身修飾得更為修長,放在身體正中反而顯胖──而且若把裙子較寬的重疊部分穿在身後,使裙邊落在體側較前的位置,「顯腰顯瘦」的修身效果還會更加突出!

兩片裙唯一的缺點是不大抗風,風力稍強就會翻飛不已。對現代女生或許有走光的危險,但宋代女人裙裡都會穿長褲,這種凌風欲飛的效果倒顯得飄飄欲仙,反成其美了。

宋朝裙
兩片裙製作簡單,剪裁上只靠腰帶聯繫,但是搖晃之間卻不輕易走光

裙上細褶考驗儀態

「趕上裙」雖然只是南宋後期的一種特殊時裝,到後世似乎就湮沒消失了,但兩片式的裙型其實流傳了下來。明清時期女子流行的「馬面裙」正是這種兩片裙的變體──兩片獨立裙片部分重疊縫綴於裙腰,穿著時另有一部分相互交疊。只不過馬面裙重疊的「馬面」(或稱裙門)較窄,通常只有在前後身重疊約30 公分寬,身側打上好幾個褶子,雖然「兩片裙」的元素依舊,但追求的就是寬大華麗的效果了。

也因為裙片的重疊部分縮小,圍合效果差了很多,看來寬鬆的馬面裙反倒不適合大步行動,而更講究蓮步輕移、婷婷裊裊的端莊儀態。正如張愛玲《更衣記》的形容:「裙上的細褶是女人的儀態最嚴格的試驗。家教好的姑娘,蓮步姍姍,百褶裙雖不至於紋絲不動,也只限於最輕微的搖顫。不慣穿裙的小家碧玉走起路來,便予人以驚風駭浪的印象。」

審美品味的改變造就了新的服飾,而新的服裝又再改變了人的行為與審美。在這銜尾蛇般的歷程中,各種設計元素的傳承、影響與變化,研究起來是多麼的有趣呀。

文/ 龔元之 繪圖/ 陳巧廷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or旅讀中國

【作者介紹】龔元之 

台灣大學歷史學學士、北京大學歷史碩士、北京大學科學史博士。就讀北大期間因受變換分明的四季美景所誘,愛好出遊賞花,從而引發了對傳統色彩以至傳統服裝的研究和製作興趣。現為北京師範大學與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中國語言文化中心教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