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企業將這裡當作駐台首選?大正、昭和時期開創的大和街

2016-01-09 09:00

? 人氣

這裡過去是高官的住宅區,直到今日還是充滿濃濃的日本風情(圖/遠足文化)

這裡過去是高官的住宅區,直到今日還是充滿濃濃的日本風情(圖/遠足文化)

六條通可能是台北,甚至是全台灣,日本味最濃的地方。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六條通現在正式的地址是中山北路一○五巷以及林森北路一○七巷。或許有人會說日本時代它總該是正式地名了吧!也對,也不完全對。日本時代,市區正式的地址是某某町○○丁目○番地,不像現在,以路街、巷弄為住址。當時六條通是大正町二丁目與三丁目之間的一條巷子,並沒有正式的名稱。

大正町相當於現在中山北路、南京東路、新生北路、市民大道環繞的區塊。大正町南北有十條東西向的小巷,日人稱之為一條通、二條通、一直到十條通。四條通、六條通比別的巷子稍寬,光復後,四條通拓寬成了長安東路。

六條通是現在年輕人淺嘗日式居酒屋文化的新去處,歐吉桑、社長桑則是常客。街頭巷尾還不時可以看見幾個一臉疲憊的日本商社駐外人員,大概才剛下飛機,從日本母公司出差回來,拉著隨身行李,一頭鑽入巷內的小公寓。

oldmap.png
《台北市地圖》,1920年。當時町名還未命名,但日式的「丁目」已經出現。那時六條通一帶叫「大正街」。「大正街」北邊就是日本人公墓「共同墓地」。

華人在海外聚居之處稱為唐人街,依此邏輯,六條通稱之為「大和街」似乎也不為過。此處和日本人的淵源很深。七、八十年前,這兒是日本有錢人、高官的住宅區。二十多年前,六條通粉味十足,店招上盡是一些腦滿腸肥的平假名字母,內外裝潢俗不可耐,出入其間的多是日本買春客、腰貨女郎、三七仔。近年經濟不景氣,銷金窟退色,反而顯現出一種的近乎滄桑感的日式風情。

六條通誕生於大正、昭和之際。那時,三○年代的世界經濟大恐慌還沒暴發,日本經濟欣欣向榮,國際地位已晉升為列強之林,台灣殖民地也終於結束了長期、大規模的軍事討伐與血腥鎮壓,開啟了所謂的大正開明時代。

大正八年(一九一九年),田健治郎接任第八任台灣總督,他是台灣第一個文官總督。他的施政方針是採取同化政策、文武官分立、致力推動地方自治。改革地方行政制度是他任內最重要的改革,廢廳改州,廢支廳改置郡市,全台分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五州及花蓮港、台東兩廳。現今政府推動的五都化,頗有田總督改制的味道。

田健治郎更重大的改革是一舉廢止施行了兩百多年的保、里基層行政區劃,改行街、庄制,同時在都會地區進行大規模的都市更新計畫。一九二六年台北、台中的市區內的街庄改為純日式的町、丁目、番地。六條通便誕生於此時。日據初期,日人住宅區大多在城南的植物園、廈門街一帶,大正町是當時唯一位於火車站北面的純日本人住宅區。

oldmap1.png
《台北市街圖》,1932年。大正町已成房舍密集的日本人住宅區。
 

大正町原地名是三板橋庄大竹圍,住家不多,大概早期日本人壓根沒打算在這兒住人,便將此地規劃為日本人的「公共墓地」。第三任總督乃木希典家族、第五任台灣總督明石大將便葬在此地,現在成了十四號公園內「還我河山」岳飛雕像的地基。後來東門外、南門外房子都蓋滿了,日本人腦筋就動到這兒,和死人爭地了。

其實日本人將此地規劃為「公共墓地」,眼光實在不夠遠大。這個地段離台北車站不過咫尺之遙,西側是為參拜台灣神社專門修建的「敕使街道」(中山北路的前身),南面是台北州廳所在(現在的行政院),這麼好的地段,想不發展都難。弄個公墓在這兒,純屬「添亂」。

這個目光如豆的公墓規劃,後來果真沒省事。一九四九年後,台北都市化加速,人口快速增加,「公共墓地」地段實在太好了,外地人也顧不得晦氣了,在日本墳墓上搭起簡易木屋,形成了以康樂市場為核心的大片違建。

這個違建區,多少年來成了歷任台北市長頭疼而無解的問題。陳水扁任台北市長期間為了徹底解決十四、十五號公園預定地上的違建,強拆了退伍老兵的「趴趴屋」,結果鬧出了人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oldmap2.png
《台北市街圖》,1914年。當時市區還未町名化,六條通一帶叫「大正街」,街廓已形成,但房舍稀疏。

戰後,皇軍退出台灣,位於圓山的日本神社卻成了美軍招待所,中山北路、林森南路上的特種行業應運而生,不久,日本人也回來了。

一九六○年代,台灣農業發展已達飽和,農村過剩人口達一百萬,勢必發展進口替代產業,解決勞力過剩與產業升級的問題,而日本歷經戰後的復興,這時產業發展已達瓶頸,要進一擴張,資本輸出勢在必行,於是兩者一拍即合。

由於日本與台灣的歷史淵源,日本企業大舉進駐台灣,中山北路、林森南路成了日本企業駐台機構的首選之地,於是六條通一帶的日式食堂、小酒館迎來了昔日的住民。

馬克斯曾說,一切偉大的歷史事變和人物,可以說都曾出現兩次。第一次是作為悲劇的形勢出現,第二次是作為笑劇的形勢出現。對兩次進出六條通的日本人而言,哪一次是悲劇,哪一次又是笑劇?對台北市民而言,哪一次是悲劇,哪一次又是笑劇?

oldmap3.png
《台北市大觀》,1934年,金子常光繪。當時的台北,從地名上看,已是一座全然的日式城市。美國領事館設在「大正街」,「共同墓地」內有明石總督墓以及乃木希典家族墓園。從當時的趨勢看來,「共同墓地」已經成為市區發展的障礙。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遠足文化《被誤解的台灣老地名》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