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完美太難了!朝這6個方向,努力學習當個「夠好的父母」

2015-11-06 10:00

? 人氣

四、區別「習慣行為」與「焦慮行為」。
12歲前的孩子,大略會有幾類焦慮的原因:1.基本需求的匱乏:無固定食、衣、住及睡眠。2.缺乏父母或主要照顧者長期陪伴。3.關係創傷:被霸凌、被威脅、身體(性)傷害。前兩項可輕易看出,第三項則需觀察孩子平日行為是否改變不若以往,例如,開始說些與現實線索搭不起來的句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焦慮行為」:焦慮被壓抑,導致無意識行為宣洩情緒、表達需求,因為無法控制,常常會有過頭的行為,例如,咬指甲咬到過短、流血;以前不會,卻突然半夜一直尿床;不斷重述句子「頭腦自己唱歌不敢睡覺」、「我一直喝到生水」…等覺得自己不能控制的話,「自己無法控制」是情緒關鍵,需要進一步了解。

「習慣行為」:也是情緒行為的一種,但會在可控制的範圍,屬於意識,可以調整。例如,咬指甲會咬到剛好不用剪的程度;習慣憋尿、漏尿但不致尿床;重述句子但不會有恐懼的感覺。

知道習慣與焦慮的差別,父母比較能安心,知道下一步可以怎麼做。

五、發展屬於孩子的行為改變法。
不管是家規設立或習慣調整,想調整孩子的行為,有三種常用的方法:1.「行為改變」,簡單地說就是利用「獎賞」、「處罰」來增加、減少孩子的行為。2.「替代法」,如咬指甲的手,可找小娃娃、毛毯或念珠來替代此習慣。3.「跟孩子一起想辦法」。

另外,某些絕對的事上必須界限他們的行為,比如「不能玩火」,當孩子大些,就需循次漸進地加以解釋為什麼,以孩子世界裡能懂的生活素材來說明,聽不懂就更淺顯一些,甚至可以卡通人物幫忙「巧虎會怎麼做」,多觀察孩子以研發出專屬他的學習方式,即使孩子似懂非懂,仍要教導,就像背九九乘法表一樣,可以靠重複背誦、練習作行為調整,達到遵守規範及習慣改變的目標。

六、男女孩教養方式不同。
男女孩生理基礎不同,身體成熟的速度及順序也不同,差別反應在對學習訊息的接受上,男生需要身教,運用視覺(圖形)輔助記憶,對動感反應強,男生對於聽覺、痛覺也需要較大的刺激才有反應;相對的,女生語言發展快,有同理心,可以言教,五感敏銳,但容易受驚嚇。了解男女生的差異在教養上比較不會誤解孩子的反應,以為他們又是故意的。

(建議可參考「《養男育女調不同-大腦不同,學習型態不同,情緒表達方式不同》,遠流出版,2008年。)

現今教養資訊太多,就算全部看完也難以都做到,但父母不需過度焦慮,在有愛的關係下,成為一個夠好的父母就行,讓孩子感覺被愛,管教時以身作則,對於他們未來就會有相當正面的影響。「夠好」,也是一個觀念,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盡力就好,不需力求完美,自由自在作自己,父母可以如此,孩子就會學習。

【作者介紹】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從事社區、學校諮商工作,喜愛閱讀,相信的心理學理論為精神分析-客體關係-依附理論、榮格心靈理論及艾力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諮商與生活脈絡是一起的,向內探索是榮格的自我,平行的是依附關係,向外發展則是日常生活的實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