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世代接棒向前行 翻轉傳產

2015-11-03 11:10

? 人氣

王詩涵還記得Prolla擁有第一家專門店的過程。那天是2012年的11月17日,因為百貨公司必須等到關門才能場佈和上架,他們在半夜進入空無一人的百貨公司,一直忙到早上四點才結束。看著寂靜的百貨樓層,想到自己總算擁有了屬於自己的第一家店,感覺過去的努力總算有了回報,那種實在滿足感難以言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圖片提供/Prolla
 

家人的支持 創新得以無後顧之憂

不可諱言的,家庭的支持給了Prolla品牌團隊非常大的助力。王詩涵坦言,如果家裡不是自有傘骨生產以及組裝工廠,他們在創新品牌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更多困難。如果不是有原本長輩就建立的各種雨傘部件製造網絡,以及自有的傘骨生產和組裝能力,在進行創意設計時會碰到很多侷限。例如構想了傘頭的設計概念,卻找不到有能力生產的廠商等。同時,秀裕工業在純代工時期就累積了很多研發經驗,鋁製傘骨和日本流行的伸縮傘都是王爸爸帶領研發,這也讓Prolla團隊在研發新的雨傘結構有不少幫助。此外所有的工業製品都有MOQ(最少訂購量)的生產需求,沒有工廠支援,很多新商品開發的成本會太高,可能就沒有機會出現在市面上。Prolla的年輕團隊從不諱言家人給他們的幫忙,因為Prolla品牌事業是家人一起努力拚出來的共同成果。

王爸爸分享道,當年他在日本談生意,結束後走在下雨天的路上,第一次看到有人撐著自家代工生產的雨傘,感受到自己產品真的有人需要,那樣的經驗也是支持他繼續努力製造更好雨傘的動力。同樣的經驗現在也傳承到Prolla團隊上,當在台北街頭第一次看到有人使用Prolla生產的五角鋼筆傘時,同樣讓Prolla團隊的心中有著無比的滿足感。

只要翻轉創新 傳產也有無限可能

許多年輕人不願意進入傳統產業,覺得傳統產業又累又看不見未來,王詩涵覺得這只抓住了部分的事實。台灣不可能再期待年輕人去做低階的作業員,但是傳統產業如果要擺脫夕陽工業的命運,就必須要走上創新和品牌的道路,開拓過去從未經營過的行銷與設計領域,而這正是新一代年輕人最擅長的部分。年輕人不該再定位為作業員,而是有技術的工匠和設計師;傳統產業的經營者也必須勇於面對革新,找出新的定位。而對年輕人來說,誠然傳統產業幾乎都有一段困難的學習期,但如果能借重傳統產業已有的技術、生產力和產業聚落,也是一個降低品牌創新成本,增加成功機會的方案。在Prolla團隊身上,我們看見了傳統產業的新希望,也看見了台灣旺盛的創新生命力。

文 /Ralph Wan    圖/Aldora Cheng   圖片提供/Prolla

本文經授權節錄自My Plus加分誌N0.50

 

如果你也有職涯相關問題,請關注風傳媒特別企劃「學長姐說」,也歡迎加入FB社團進行討論!

請看 FB社團-學長姐說 !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