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誓「絕不成為跟父母一樣的人」卻不由自主傷害孩子…心理師教你這樣破解世代悲劇

2018-12-10 11:58

? 人氣

【和情緒對話】

我曾經告訴自己,這輩子都不要成為像你那樣的人。

很不幸地,長大後我發現,自己越來越像你這樣的人。

老天怎麼可以這樣對我?

我怎麼可以這樣對我自己?你怎麼可以這樣對我?

但老天說,祂讓我和你一樣,是為了讓我變得和你不一樣。

我原本不懂。

直到我用曾經希望你對我做的方式,來對待他。

我才發現,原來我真的可以和你不一樣。

這讓我和你之間,也變得不再一樣。

(圖/取自pakutaso)
犀利的親子教育,摧殘了那些如花朵般,正要盛開的孩子們。(圖/取自pakutaso)

在輔導工作中,我看過許多令人心碎的故事。看到某些父母對待小孩的方式只有犀利,沒有溫柔,我心裡會替這些孩子感到難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曾經在颱風天的日子,還趕到學校上班,因為有對父母無意間知道女兒和男生發生性關係,跑來學校要打斷女兒的腿,就這樣拿著厚實的藤條衝進校園,女孩竄到我身後躲避他們的追打,狂怒的情緒比颱風還要劇烈。我一把扯掉她父母手上的武器,義正詞嚴地護著孩子,告訴他們,不可以這樣對待孩子

但我又注意到他們離開時,那頹喪的背影,夫妻兩人相互攙扶著,像是剛才吃了一場敗仗。其中一人下垂的肩膀明顯正在顫抖,另一人沮喪地搖著頭、輕拍對方,彷彿說著我聽不見的口白:「孩子大了,我們管不住她了。」那種感覺就像他們長久以來辛苦維護的家庭價值,在這一刻都崩壞了,生命被烙下一輩子無法洗去的汙點,不再純粹得閃閃發光。

我不自覺地拉緊躲在我身後的孩子,她是正要盛開的花朵,確實不容大人如此摧殘,但那對逐漸老去的背影呢?我突然覺得,他們也只是步履蹣跚的孩子罷了!

愛孩子,卻沒有能力理解孩子渴望的愛

我想起自己在《與父母和解》這本書中,曾經寫過「愛.無能」的心理現象。為什麼世上有這麼多父母會去毒打自己親生親養的孩子?為什麼用刻薄與否認對待他們?為什麼不信任他們,不給他們安全感?

答案往往是,因為他們也只懂得用這種方式來對待孩子。這些方式讓他們感到熟悉、安心,可以最有效地防堵生命走向偏誤的風險。他們愛孩子,卻沒有能力理解孩子渴望的愛,因為他們是從一個曾經不被理解的孩子,長成沒辦法了解自己的大人。我們又何苦期待一個連自己都不懂的人,突然長出理解別人的能力呢?

這就是「愛,卻無能」。從事輔導工作超過十五年,我看過無數瘋狂努力、卻依然愛無能的成年人。他們的童年被父母用「我覺得這樣是愛」的方式養大,長大之後,社會又教導孩子來否定他們愛的方式。他們成了最慌張無助的一代,大家都忙著告訴他們那樣的愛是不對的,忙著指導他們該「怎麼去愛」,殊不知愛的能力並不是這樣就能學會的,愛是透過「體驗」而獲得的。

我常常覺得社會對待「愛.無能」的成年族群太過殘忍了,好像沒有人告訴孩子,要先去理解父母的無能為力。當你願意相信無能為力也是一種愛,就會明白,其實我們大多數的人,還是在愛的環境中長大的。

不要迴避愛無能的時刻,不要在罪惡感中困住自己

關於「愛.無能」這件事如何在我們的無意識中,一代一代保存下去?我想說一對父子的故事。

一位成年的父親,現在已經是社會菁英了,但他的童年大多是不愉快的記憶。父母很早離婚,他跟著爸爸相依為命,爸爸期望他成材,對他管教非常嚴格,白天拚命工作養家,下班後又花時間盯著他寫功課。這位父親還在念小學時,某天,數學課教了加法進位,比如9+3這種算式,要進位成兩位數,看起來好像不難。可是,當他回家開始寫老師派的數學作業時,或許是因為父親坐在身旁,銳利雙眼緊盯著他,他一時半刻間,怎麼都算不出來。父親教了他好多次,他還是不會,最後父親把他的鉛筆和課本給摔了,舉起藤條死命地打他:「你怎麼那麼笨啊!你是豬嗎?我怎麼會生出你這種兒子啊?」

那天之後,他對父親充滿懼怕,父子之間的距離更遙遠了。幾十年過去了,他從來沒有忘記過這一幕,等他成年也成材,懼怕的感覺逐漸轉成厭惡,他發誓自己不要成為像父親那樣的人。

命運也安排給他一位獨生子,正在念小學。前陣子,兒子的學習時間軸也來到數學進位這個關卡,當週的假日,他陪著兒子複習功課,說也巧合,兒子剛好在進位這點卡關。這位父親讀到自己曾經熟稔的數學課題,一種不舒服的感覺從心底冒了上來,他告訴自己,等下不管兒子做得怎麼樣,都不可以像爸爸當年罵自己那樣地罵他。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兒子怎麼都學不會數學進位,他理智裡有個聲音在控制著,耳朵卻聽到一連串暴怒的語言,從自己嘴裡吐了出來:「你是豬啊!這種題目都不會?你怎麼那麼笨?到底是誰生的啊?」

他邊罵兒子邊崩潰:這不是我!我不是這個樣子的!這真的不是我!

很多人以為,人應該是有能力控制自己行為的,一定是因為心智做了選擇,才會去學習仿造別人的行為。但對許多「愛.無能」的人而言,這種失控的感覺,根本就像無意識裡躲了一隻操控自己的惡魔,讓他們自動化地複製父母的行為。

我現場聽過這位父親的告解,我相信那個暴怒的當下,他是由內而生的痛苦。

該怎麼辦呢?如果我們身上也有「愛.無能」的毛病,到底該怎麼辦呢?對我而言,這個答案很簡單,就是不要迴避這些愛無能的時刻——當它發生時,不要在罪惡感中困住自己,要馬上覺察並且採取不一樣的行動。

替我們的父母,向年幼的我們說聲抱歉

(圖/取自pakutaso)
我們不需要孩子的原諒,因為這句話,是為了我們自己說的。(圖/取自pakutaso)

很多人會說,這種感覺很懊惱,有些父母還會說,情緒失控對孩子很抱歉。但如果你繼續卡在這些負面感受裡,通常結果會是:你狂飆一頓後,帶著自己的傷痕跑去躲起來,不知道怎麼面對孩子,就乾脆絕口不提了。或者對有些人來說,你出氣的對象不是孩子,而是身旁的另一半。

情緒的防衛機制,讓我們以為躲起來,就可以假裝事情沒有發生,但這絕非事實。事實是,當複製原生家庭的景況出現時,你越躲起來不做處理,就越會困在無法脫離原生家庭的泥淖當中,無法自拔。要解決這種感受只有一個方法,就是趁著你後悔、懊惱的時候,立即跨出腳步,去做一些和原生家庭不一樣的事。

這位父親後來怎樣了呢?他雖然惡毒地罵了孩子一頓,心裡的罪惡感讓他又氣又煩,但當他稍微將注意力放在自己急促的呼吸上,便開始覺察到,這其實是童年創傷復發的時刻。覺察以後,他先將教孩子功課的任務,由太太接手,自己衝進浴室去洗把臉,平復煩躁的心情和復發的創傷。最後,他走出浴室,來向孩子道歉。

是的,這位爸爸向自己的兒子道歉。

在無意識的世界中,這句道歉不只是這位爸爸對兒子的,也是代替當年的爸爸對當年的兒子說的。我們明白自己錯了,向孩子道歉,同時也替我們的父母,向年幼的我們說聲抱歉。孩子,我是愛你的,我只是患了愛無能的毛病。

我們不需要孩子的原諒,因為這句話,是為了我們自己說的。

他的兒子馬上神奇地學會了數學進位。

【複製效應】

無意識地重現童年時期被父母對待的方式,特別是那些具有創傷性的對待方式,目的是透過這些再生經驗,使過去的負面情緒有抒發和矯正的機會。

與「複製效應」最為相關的概念,莫過於精神分析理論中的「強迫性重複」。這個觀點最早由佛洛伊德提出,英國的精神分析學者瓊斯(Ernest Jones)則把它定義為一種盲目地重複早期經驗與情境的衝動,不論這些行為可能帶來多少毀滅性,我們總是無法用意志力停止這種經驗上的重複,因此才用「強迫」的概念來加以命名。

這個理論在精神分析領域被討論許久,近代的精神分析學者對此進行補充,認為「強迫性重複」對人們的創傷復原是有意義的。某些發生時我們還無法理解的創傷,心智會強迫性地先記錄下來,期待有一天能把這個經驗理解清楚。換句話說,強迫式地重複經驗是為了理解創傷,理解創傷則是為了矯正與超越它。

作者介紹|許皓宜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博士,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從2005年開始接觸精神分析理論,卻每年都對精神分析有不同的領悟。《情緒寄生》讓她回到一個心理學家「我」的視角,透過他人與自身的故事,更多的自我揭露,引導讀者更進一步地理解和接納自己的情緒。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遠流《情緒寄生:與自我和解的34則情感教育》(原標題:複製效應──愛.無能,在代間傳遞)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