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在夢裡跌倒嗎?大部分人都做過跌倒的夢,為什麼?

2015-08-31 17:29

? 人氣

Dreams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

為什麼有人從不做夢?

為什麼人會重複做一樣的夢?

為什麼夢境往往很難解釋?

如同我們先前所解釋的,就個體心理學來說,意識與無意識構成了一個單一的整體。在前兩講中,我們以個人作為整體,來解讀意識面向的記憶、態度以及行動。現在則要將同樣的解讀方法用在無意識或半意識的人生面向,意即「夢境人生」。我們之所以使用同一套方法,是因為夢境也是整體的一部分,和清醒時的狀態相較之下,兩者比例相當。其他心理學派的追隨者一直努力想找出關於夢境的新觀點,但是人對於夢境和所有整體心理活動(體現在表情與行動上)的理解,都遵循著同樣的路線發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們先前談過,充滿優越感的目標會決定一個人清醒時的人生,而這個目標一樣也會決定夢境。夢境必是人生風格的一部分,而夢境與人生原型也互有關連。事實上,你必須先理解人生原型與某個特定夢境之間的關係,才能確定自己全然理解這個夢。同樣的,如果你很了解某個人,十之八九可以猜出他的夢境具有哪些特色。

整體來說,人類都是懦弱的。從這個一般事實(general fact)出發,我們可以預測大部分的夢境都與恐懼、危險或焦慮有關。因此,如果我們很了解某個人,知道他的目標是逃避人生的問題,即可推論那人常會夢到自己跌倒。這樣的夢就像是在警告他:「別繼續往前走了,不然你會一敗塗地。」做夢的人用「跌倒」來表達自己對未來的看法。事實上,絕大部分的人都做過「跌倒」的夢。

(圖/paul_bica@flickr)
人的夢境可判斷他現下的人生目標。(圖/paul_bica@flickr)

學生在考試前一天晚上所做的夢便是具體例證。我們認識一名動不動就輕言放棄的學生,他的所作所為都是可預測的:考試前一天,他一定會整天憂心忡忡,無法專心讀書,最後則會自我安慰:「準備考試的時間太短了。」他內心希望考試延期;他做的夢也一定跟「跌倒」有關。這反映了他的人生風格;他必須做這種夢,才能(在夢中)達成他的目標。

現在來看看另一名學生的例子。這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了長足的進步,於是培養出勇氣,不再害怕,也從來不找藉口。我們也可以猜到他會做什麼樣的夢。考試之前,他會夢到自己去爬一座高山,登頂後欣賞到的美景讓他讚嘆不已時,他就醒來了。這反映的是他目前的人生,從夢裡也可看出他想追求的目標。

此外,還有一個學生則是能力有限,只能進步到某種程度。這種人的夢境會和「限制」有關,夢到自己無法逃離人群與困境,在夢裡也常常被人追逐、獵殺。

繼續討論其他類型的夢境之前,我們要先重申,就算個案的說法是:「我沒辦法告訴你我做了什麼夢,因為我一個夢都記不得了。不過,我倒是可以編一些夢出來。」心理學家也不會氣餒。因為我們心理學家知道,幻想並非憑空捏造的,而是操之於一個人的人生風格。不論是捏造的夢或真實記得的夢,都一樣有意義,因為想像、幻想也會表達出某人的人生風格。

為了表現人生風格,幻想不一定要複製當事人實際的行動。比方說,我們會發現有一種人的人生以幻想成分居多。這種人在現實世界中膽小怕事,在夢裡就非常勇敢。但我們總能找出一些蛛絲馬跡,顯示出此人其實並不想克服萬難完成手邊的任務。就算是在他大無畏的夢境裡,也有類似跡象可循。

夢境的目的,必是鋪好路以備當事人完成充滿優越感的目標。舉凡症狀、動作和夢境,對人而言都屬於訓練方式的一種,能帶領人們找出「主要的目標」(dominating goal),例如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作威作福,或是逃避。

(圖/CollegeDegrees360@flickr)
對於感到考試焦慮,容易夢見與跌倒相關的夢境。(圖/CollegeDegrees360@flickr)

夢境在表達其目的時,既不合邏輯,也不真實。夢境的存在,是為了引發某種感受、心情或情緒。想完全揭開夢境的隱晦面紗,並無可能。不過(在這一點上),夢境和清醒時的人生、行動只有程度之差,而非分屬不同類別。一個人的內心會如何回答人生的問題,和他的人生計畫(scheme of life)有關,不過計畫的答案並不符合預設的邏輯框架;因此為了促進當事人與社會互動,我們的目標必須不斷琢磨,促使這些答案能逐漸符合此框架。一旦我們不再用絕對的觀點來看待清醒時的人生,夢境就不再神祕。其實,夢境不過是進一步表現清醒人生中也有的相對性,以及事實與情緒的組合。

綜觀歷史,原始人類認為夢境十分神祕,他們通常會透過預言的方式來解讀夢境。一般人都認為夢境可以預示未來會發生的事;但這種說法只對了一半。夢境確實是一座橋梁,把做夢者遭遇的問題和他想達成的目標串連起來。從這個觀點來說,夢境常常成真,因為做夢的人在夢中也在自我磨練,做足準備,只等待夢境應驗。

換句話說,各種事物之間互相連結的關係,在夢境或清醒時的人生都是一樣的。如果一個人敏銳而睿智,無論他分析的是自己的清醒人生還是夢境人生,都可以預見未來。他所做的分析就是一種診斷。比方說,如果有人夢到某個熟人過世,而對方後來也真的過世了,但這不代表他的預知能力比醫師或對方的近親還要厲害。這其實意味著,相較於清醒之時,做夢者反而較常在睡覺時思考事情。

因為夢境的一半是事實,如果把夢當作預言看待,就叫做迷信。一般來說,同時有其他迷信的人才會堅持「夢是預言」這種想法。不過,想藉由營造預言家形象來拉抬地位的人,也會支持此想法。

為了打破「夢是預言」這種迷信,並抹去夢境的神祕感,我們必須解釋為何多數人都無法理解自己的夢。原因很簡單,因為即便是清醒時也很少有人能真正了解自己。很少人擁有找出前進方向的自我反省剖析能力,而且就像我們之前提過的,分析夢境是比分析清醒行為更複雜、困難的任務。無怪乎,分析夢境並非多數人能力所及之事;也無怪乎,大多數人會因不知道夢境指涉的意義,而求助於江湖術士。

為何多數人都無法理解自己的夢。原因很簡單,因為即便是清醒時也很少有人能真正了解自己。

...why most people do not understand their own dreams. The explanation is to be found in the fact that few people know themselves even in waking life.

真正了解夢境的人,就會明瞭這一點:人創造出某種幻想的目的是為了自我欺騙,而自欺又會在當事人身上引發他所期待的感受或情緒。通常這就是我們對於夢境的記憶。

如果我們用這種方式來思考夢境,夢的解析就不那麼困難了。我們應牢記,夢境所選擇的畫面、記憶和幻想,在在都指向做夢者心之所向。夢境能告訴你做夢的人有哪些傾向,最終我們就能看到他想要達成的目標。

現在來看一個已婚男人的夢境。此人不太滿意自己的家庭生活,他有兩個孩子,但他一直很擔心妻子太過沉迷於其他事務,沒有好好照顧孩子。他以此為理由不斷批評妻子,並試著改造她。有一天晚上,他夢見自己有了第三個小孩,但老三走丟後就此失蹤。他為此責備妻子沒有看好孩子。

從這個夢能看出這名男子的傾向:他心裡一直認為兩個孩子會走失,但他沒有勇氣讓其中一個孩子出現在夢中。因此,他「發明」了第三個孩子,並讓這個孩子走失。

我們還可以觀察到另一件事,就是男子很愛孩子們,不希望他們走失。他也覺得妻子照顧兩個孩子已經分身乏術了,遑論同時照顧三個孩子,因此第三個孩子一定會消失不見。由此可發現並解析這個夢的另一個面向—這個男人正在考慮:「我應不應該生第三個孩子?」

這個夢境造成的實際結果是,男子對妻子產生反感。現實中並沒有任何孩子走失,但他早上一起床就開始批評妻子,對妻子心生厭惡。常有人因為做夢引發某種情緒,因此一大早就想找人吵架,百般挑剔。這有點像是精神中毒,和憂鬱症患者會出現的徵狀差不多;憂鬱症患者會用失敗、死亡、失去一切等想法來自我戕害。

我們也發現,此人選擇的是他絕對會覺得優越的事物,比方說他認為:「我很小心照顧孩子們,但我的妻子卻很粗心大意,害得一個孩子不見了。」他的支配傾向也在夢中表露無疑。

夢境所選擇的畫面、記憶和幻想,在在都指向做夢者心之所向。

We should remember that the selection of pictures, remembrances and fancies is an indication of the direction in which the mind is moving.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經濟新潮社出版《阿德勒心理學講義》。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