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做錯就是錯了,才不是為你好!心理師一語點破東方文化的「孝順」害慘多少人…

2018-11-16 12:06

? 人氣

很多人認為去「檢討」父母教養孩子的方式,是一種「不孝至極」的行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父母這麼辛苦養家活口,將我們拉拔長大,我們怎麼可以回過頭去指責他們?」

‧「或許在成長過程中的確有些不愉快,但那也是因為我自己不夠懂事,或者是我太脆弱了。」

‧「即使他們真的做了什麼不適當的行為,肯定也是為了我們好。」

‧「如果沒有父母,孩子根本不可能來到這世界。」

這些話簡短有力地反駁了我們對於父母在教養過程當中的質疑:「感恩都來不及了,怎麼還可以對父母過往對待我們的方式加以『清算』?」

因此,對於生活在崇尚孝道的東方文化底下的你而言,閱讀這本書,重新檢視父母對你的教養過程,內在或許會經常感到矛盾、衝突。即使是我自己在演講或工作坊的場合談這個話題,也經常會引來成員們的抗拒與質疑。

或許正是這樣的文化氛圍,那些因為親子衝突、師生衝突被「移送」到學務處或輔導處的孩子,經常被貼上了一張「不受教」的標籤。因為,大人總是辛苦的、大人是成熟而穩定的、大人知道什麼對孩子才是最好的,之所以會發生衝突,肯定是這個孩子本身不懂事、不受教、不懂得感恩。

總而言之,就是「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如果大人們真的這麼認為,那麼當我邀請大人回顧童年經驗時,應該會有許多美好的回憶,例如:即使家境辛苦,但一家人卻充滿幸福的互動;即使父母嚴厲,卻從未讓他們受過委屈的溫馨內容。但實際上,他們的回應卻又不是如此。

我在與成人進行諮商的經驗中發現,他們對於「探索童年經驗」總是嗤之以鼻,他們經常表示:「年代久遠,想不起來了啦。」「想這些要幹嘛?想了也無效。」「生活已經夠忙了,哪來美國時間去想那些不重要的事?」彷彿童年經驗對他們早已事過境遷、毫無意義,即使他們偶爾好不容易能觸及一些早年記憶零碎的片段,也總是用一種乏善可陳的語氣說著。

之所以如此,當然不是沒有原因的。

對於童年所受的傷,有三個原因讓人們在成長過程中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選擇否定這些經驗。

原因一:避免再次勾起童年不舒服的情緒經驗。

小時候經歷過的痛苦事件,例如半夜被罰站在寒冷的門外、在大庭廣眾下被父母拿來跟其他孩子做比較、被藤條抽打完後還被命令袒露著傷痕到便利商店買東西……那種恐懼害怕、羞愧丟臉、驚慌失措的感受,即使現在能夠回想起來,不但無濟於事,還可能令自己再次感到不舒服,甚至責備自己當時的無能與脆弱。

原因二:避免面對一個難以接受的事實:原來我以為最愛我的父母,他們對待我的方式曾經對我造成傷害,而那樣的影響甚至延續至今。

喜歡這篇文章嗎?

寶瓶文化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