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的前世今生—近代大阪的輝煌與滄桑

2015-08-02 20:00

? 人氣

儘管如此,最終開票結果依然以些微差距敗北。總投票數約140萬人,贊成者數約69萬人,反對者數約70萬人,投票率達66.83%,是近幾年日本少數高投票率的選舉。但諷刺的是,若深入了解贊成與反對票數的結構,會發現大阪古代南區幾乎一面倒的反對佔多數,而這7年間橋下徹難以撼動的問題,又必須從歷史脈絡細細訴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近代大阪的輝煌與滄桑

osaka01.jpg
大阪城天守閣的再建為當時的象徵之一。

明治維新後正式將大阪市劃分為東、西、南、北四大區域,而現今俗稱的北區(キタ)與南區(ミナミ)即是在此時確立。隨後的大正民主時期,大阪市隨著人口的增加進行再編,人口開始超越東京市成為日本第一大都市,此時又被稱為「大大阪時代」。

大正年間的關東大地震使得關東人口大量西移,大阪承接大量移住的人口,並使發展中的商業與紡織及鋼鐵等工業更趨繁榮。此時代表性的象徵有大阪城天守閣的再建、國道御堂筋及市營地下鐵御堂筋線的完工。

然而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及緊接著而來的昭和恐慌,都導致紡織及鋼鐵等產業的衰退,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日本全面進行戰時統制經濟,在一切以首都東京為優先的前提下,大阪開始相對地衰落。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大阪大空襲,重要軍事設施如大阪車站及重工業設施所在的北區更遭到嚴重的打擊。

二戰後相對殘破的北區卻成為其再起的契機,伴隨著戰後高度經濟成長,新大阪車站迎來東海道新幹線的開業,不久後的國道新御堂筋也開通迎接大阪萬國博覽會。這些建設也引來許多商業設施的進駐,至此北區逐漸確立其在現代大阪的中心地位。

然而南區就未如此幸運,二戰時的統制經濟沒落後就難再起,因傳統輕工業與聲色娛樂服務業的產業結構,大阪大空襲中未遭受毀滅性的打擊,因此在戰後國土復興計劃中並未如北區般地大興土木,但也相對地完整保留了昭和時代的傳統文化建築。

1970年大阪萬國博覽會開幕,自此之後高度經濟成長開始趨緩,不久泡沫經濟破裂後大阪成為全日本的重災區之一,近年來人口不斷流失的大阪市已漸漸縮短與名古屋市為首的中京圈之差距。

自古以來的南北差異

osaka02.jpg
大阪市24區公民投票開票結果。

在新設的5特別區當中,只有北區涵蓋的所有行政區全部贊成佔多數,而這些行政區皆為古代北區的其中一員,例如分別擁有大阪車站、新大阪車站及京橋車站三大交通樞紐的北區、淀川區及都島區,許多人擔心具大阪經濟中樞位置的北區在府市統合後恐怕將使南北差距更為擴大

可想而知,新設南區所涵蓋的行政區全部反對佔多數,南區擁有許多著名觀光景點如天王寺、心齋橋及通天閣,或是去年完工成為日本第一高摩天大樓的阿倍野HARUKAS(あべのハルカス),也吸引了許多金融業進駐。不過儘管如此,全區人口規模已與政令指定都市相當,但自主財源卻依然稀少,更無法與行政金融重鎮的北區相提並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