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漫畫是從諷刺中誕生,而此人被稱為「日本漫畫的源頭」⋯浮世繪大師的傳奇,葛飾北齋

2018-11-01 16:06

? 人氣

位在博物館一隅的繪草紙屋,不怎麼起眼但卻是江戶庶民文化的交會點,在這裡,可以買到浮世繪與通俗小說。在江戶時代不但已有通俗小說,而且也已經類型化,有專講忠義故事的,像曲亭馬琴的《南總里見八犬傳》、有搞笑的旅行故事,像十反舍一九的《東海道中膝栗毛》。值得注意的是,浮世繪師會為這些通俗小說繪製插畫,葛飾北齋就為曲亭馬琴與十反舍一九的作品繪製插畫。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墨田北齋美術館是葛飾北齋必修課

江戶東京博物館就是江戶通識課,從江戶東京博物館走路約十分鐘,墨田北齋美術館則是深入葛飾北齋的必修課。這座二〇一六年年底開始營運的美術館,就坐落在葛飾北齋的誕生地。墨田北齋美術館對北齋作品都有深入淺出的介紹之外,也有葛飾北齋生活景象的實物呈現,其中一個便是白髮的葛飾北齋在窘迫的家裡,雙膝跪在塌塌米上半身伏地做畫的情景。就是這樣數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苦勞,讓浮世繪成為即便今日也讓人驚艷的大眾藝術。職人一詞在江戶時代已經出現,葛飾北齋也正是職人精神的最佳代表,一八三四年八十四歲時,他在《富嶽百景初篇》當中留有一段著名的話,大意是五十歲之後雖發表了不少作品並受追捧,但自認七十歲之前的作品都不值一提,七十三歲開始才稍微弄清飛禽走獸、花鳥魚蟲的結構,大約要到九十歲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如此一來,恐怕要到一百歲才能在繪畫之道上進入隨心所欲的境界,至於要將萬物化得栩栩如生,請待一百一十歲時一筆一畫地呈現!

墨田北齋美術館可以看到葛氏北齋辛勤作畫的再現。(作者提供)
墨田北齋美術館可以看到葛氏北齋辛勤作畫的再現。(圖/想想論壇)

超越時代的葛飾北齋

筆者提到葛飾北齋的部分作品符合漫畫的標準,不過,筆者並不準備把葛飾北齋放上日本漫畫源起的神主牌上,畢竟,西方報刊上的政治諷刺是經常性的,葛飾北齋僅是偶而為之。日本漫畫的緣起是十九世紀中期開始,浮世繪漸漸受到照相的挑戰,此外,報紙也逐漸興起,為求生計浮世繪師們與報紙合作。在報刊裡,我們會看到他們對時政的各種嘲諷,這是漫畫的原點。

這些浮世繪師投入浮世繪創作,多少也是受風靡一世的葛飾北齋的影響。附帶一提,葛飾北齋的傳奇不僅於浮世繪。清水勳,一輩子都在研究日本漫畫歷史的研究者,一九三九年出生的他,日本漫畫史專著已有二十多本。一九八〇年代,他與手塚治蟲曾在富士電視台某個節目同台,該節目裡把《北齋漫畫》第三篇雀舞圖裡的每個動作用機器快速移動呈現,果然是人們跳舞的動態,也就是說,葛飾北齋的漫畫是「動的漫畫」,就像一八九五年電影問世之前,已有先進者開始構思讓畫動起來的方式,比方說要呈現人跑步的動態,每張圖卡上畫上人從靜止到跑動過程的每個動作,然後在機器上快轉動態於是呈現。葛飾北齋在江戶末期可能已有動態畫作的想像,應該說,他已超越了所屬的時代。

浮世繪之外的葛飾北齋,一樣傳奇!

作者介紹|李政亮

輔大法學士、台灣大學法學碩士、 北京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天津南開大學傳播系副教授、台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兼任助理教授,現為文化評論者、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二000年,帶著觀察者的好奇進入中國現場,在北京生活十二年,中國觀察作品包括《拆哪,我在這樣的中國》(二0一一,獲第三十六屆金鼎獎)、《中國課》(二0一二,獲選《亞洲週刊》該年度十大好書)。相關專欄包括《蘋果日報》「拆哪,這樣的中國」(二0一五—二0一六)、《or旅讀中國》「瞅中國」(二0一三年迄今)。

原文、圖經授權轉載自想想論壇(原標題:【在博物館看見日本動漫】東京兩國的北齋散策)
責任編輯/陳秉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