撿樹枝搭床、跟鴨子吃一樣的米⋯宜蘭養鴨大王回憶早期畜牧業辛酸,直嘆真是不簡單!

2018-10-31 19:46

? 人氣

養鴨大王改採小規模的養鴨模式,以他豐富的務農經驗,開始跟村內農民,進行一種「稻鴨共棲栽培法」的種稻方式,輪流讓鴨子下田去吃蟲與福壽螺,鴨子也會在農田裡便便,鴨糞成為最好的天然肥料,如此土地有了養分,鴨子也幫忙把除不盡的福壽螺及害蟲解決了,這種「稻鴨合作」的方式,就是近幾年受到非常好評的「稻鴨米」。陳阿公的大兒子,本來進行雨傘外銷生意,也開始回宜蘭幫助他,設置自己的碾米廠,努力推銷這種環保又健康的「稻鴨有機米」。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稻鴨米解說牌,宜蘭三星大洲村。(圖/想想論壇,攝影/李公元)
稻鴨米解說牌,宜蘭三星大洲村。(圖/想想論壇,攝影/李公元)

已近80歲的養鴨大王,如今真正養鴨時間,每年從10月開始,配合宜蘭一年一稻的休耕期,一次養200隻,從剛出生的小鴨子開始接手,先在室內養15天,然後放養在住家附近有鐵絲網的一處水田,以防野狗入侵。而他會每天早、中、晚三次,打開鐵絲網,拿起趕鴨棍,率領這群鴨子兵團,輪流到不同的休耕田裡飽餐一頓。

連續好多天,早上天一亮,我就在那水田邊看著他趕鴨子,當我拍攝了一些照片與影片,回校後與我的學生分享這樣的養鴨方式,學生個個看的眼睛大大,直呼畫面「好療癒喔!」是啊,現在看到的小鴨子約23天,羽毛還泛黃,陳阿公說,鴨子越大羽毛就會越白,現在他養的就是不會生蛋的土番鴨,一般市面上養80天就可以殺來吃,但是他通常會養到100天,讓鴨子更強壯更好吃。這時的小鴨子翅膀短短的,與牠肥肥身體形成有趣的對比,觀察一陣子,你會常看到鴨子騰空伸腿的畫面,好像在做健美操,這些鴨子的生活空間很廣大,每天可以換不同的地方享用大餐,跟一般飼養場的鴨子比起來,牠們的一生應該是開心多了。

趕小鴨,必須多帶一支網子,防止小鴨掉進水溝可以撈起。(圖/想想論壇,攝影/李公元)
趕小鴨,必須多帶一支網子,防止小鴨掉進水溝可以撈起。(圖/想想論壇,攝影/李公元)
數百隻的鴨群走上街,甚是壯觀。(圖/想想論壇,攝影/李公元)
數百隻的鴨群走上街,甚是壯觀。(圖/想想論壇,攝影/李公元)

幾年前,我曾閱讀到一本台灣早期的兒童圖畫書,是民國55年出版的「小學生畫刊」第325期《養鴨的孩子》,作者林鍾隆,繪圖者席德進。那本圖畫書的時空背景,正好就是養鴨大王所處的50年代,可以看到畫中小男孩,赤腳、戴斗笠,拿著鴨箠趕鴨子,還有竹編簍子、低矮木屋。養鴨大王小時候,應該就像書中小男孩一樣,跟大地是如此的親密,跟鴨子如同好朋友,每天他會拿起趕鴨棍,嘴裡唸著:「額~啊~啵 啵 啵 啵 ,啊~啵 啵 啵 啵……」鴨子就像聽到口令一樣,一隻一隻搖搖擺擺走出來,往前邁進,這樣的場景,似乎讓我想起台灣歷史上第一位土皇帝「鴨母王」朱一貴,率領百萬鴨子軍團,真的是威風又神氣!趕鴨棍的神奇,跟趕鴨時的呼叫聲,養鴨大王跟我透漏,這些都是他阿爸的阿爸再更早之前,就流傳下來。

何其有幸,我可以在天微亮的清晨時光,輕輕搖醒睡夢中的兒子,實現我們昨晚睡前的小小約定,一起到田邊看著阿公把小鴨子叫起床,然後小心翼翼的帶著這群鴨寶貝,去尋找水田裡的美味大餐,當阿公看到我帶著八歲的兒子,彷彿看到當年的自己吧?阿公笑得很開心,摸摸我兒子的頭,問他要不要留下來跟他一起趕鴨子,今天就不要去上課了!兒子只是靦腆的笑著,不知如何回答。

在確認鴨寶寶都已經安全入田進食後,養鴨阿公也可稍作休息,換他回家吃早餐。我與兒子也要趕緊回家用餐,準備上班、上學去。看見了兒子那充滿飽足力量的眼睛,我真心地希望這項絕活,可千萬千萬不要在台灣消失了。

民國55年9月5日出版的《養鴨的孩子》封面書影。(圖/想想論壇,攝影/李公元)
民國55年9月5日出版的《養鴨的孩子》封面書影。(圖/想想論壇,攝影/李公元)
席德進畫的《養鴨的孩子》內頁畫面,赤腳、戴斗笠、拿鴨箠的趕鴨少年。(圖/想想論壇,攝影/李公元)
席德進畫的《養鴨的孩子》內頁畫面,赤腳、戴斗笠、拿鴨箠的趕鴨少年。(圖/想想論壇,攝影/李公元)

作者介紹|李公元

原本在台北山上小學任教,現在改到宜蘭海邊小學服務。喜歡發呆、塗鴉、攝影、四處亂逛,也喜歡兒童圖畫書,以及跟陌生人閒聊。

原文、圖經授權轉載自想想論壇(原標題:【春風化雨】重現江湖的趕鴨棍)
責任編輯/陳秉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