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上班就像在玩遊戲,會比較快樂嗎?這些跨國企業將職場「遊戲化」,作法竟是如此恐怖

2018-11-14 09:00

? 人氣

「我們發現工人受傷的比例變得更高。」Topete指出,當引入了電子鞭系統,洗衣工人開始互相競爭,當有同事無法跟上時,他們都會感到不安,有人索性跳過休息時間爭取表現,懷孕的工人由於進度落後,亦一直感到巨大壓力。「計分牌能激勵人類的鬥爭心,讓我們好像想在遊戲之中贏得甚麼一樣,兩者是類似的事情。但其實你本身就沒想過贏得什麼。」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Weintraub形容,電子鞭系統是現實生活遊戲化的一個失敗例子。然而,迪士尼並不是孤例,類似的遊戲化設計是當下職場管理和培訓的常見手法。美國零售業巨頭Target亦推行了Checkout遊戲,該遊戲會追蹤那些最低工資收銀員的工作速度,並替他們打分數。員工可以即時在電腦上看到自己的分數升跌。冰淇淋連鎖店Cold Stone Creamery則完全將培訓方式遊戲化,以電子遊戲教導工人如何盛冰淇淋,計算每一勺冰淇淋的最佳大小,如果那一勺冰淇淋太多,便提醒工人他們浪費了多少錢。

冰淇淋連鎖業者Cold Stone Creamery利用遊戲培訓員工,配合動態控制器量度每球冰淇淋的份量(右圖);遊戲Stone City畫面。(圖/CUP*提供)
冰淇淋連鎖業者Cold Stone Creamery利用遊戲培訓員工,配合動態控制器量度每球冰淇淋的份量(右圖);遊戲Stone City畫面。(圖/CUP*提供)

與迪士尼管理手法相近的,還有電商巨頭亞馬遜(Amazon)。貨倉工人同樣需要玩計分遊戲,計分牌上還會顯示誰是手腳不乾淨的員工,更列明他們所偷竊的東西,以及如何被抓到,在場員工一目了然。他們亦佩戴著一個監控工作效率的設備,當表現不達標,計分牌上就會留有記號,累積足夠數量時,就會馬上被解僱。同樣地,在辦公室白領員工,亦會被同事和上司打分數並進行排名,名次最低的員工就會被辭退。

通過遊戲化的員工管理系統,最終,亞馬遜和迪士尼等公司得以進行極致的勞動剝削,操控每個員工每一分鐘,讓他們可以經常執行更大量的工作。

早在成為職場管理學的手段之前,嘗試混合遊戲設計的日常活動,其實是一連串的宗教儀式。於 18 世紀中葉,一位有魄力的牧師Gerhard Tersteegen便發明了一套名為「虔誠彩券(Pious Lottery)」的遊戲,跟平常的收集紙牌遊戲一樣,365張卡片寫著各式各樣的祈禱儀式,或磨練信仰的任務。就像今日不少宗教手機程式,對信徒提供日行一善的溫馨提示。因為這彩券遊戲而朗讀一段禱文或者去教堂禱告,儘管不是讓人真正得到救贖的方法,但可以令人自覺虔誠,得到精神上的滿足。

到了電子遊戲和數位科技的相當發達的當下,人們對工作環境的遊戲化已經習以為常。從賽規到電子遊戲介面、進度追蹤、積金獎勵和回饋系統,管理層將之疊加到現實生活,使一切工作活動顯變得更有激勵作用、公平和看似擁有令人上癮的潛在趣味,正是不知不覺間借用了「虔誠彩券」的概念。Weintraub引述遊戲設計者Jane McGonigal在Reality Is Broken一書的說法:「我們餓了,就用遊戲來得到滿足。」(We are starving and games are feeding us.)

但是,遊戲化只是一個誘人的有趣面具,卻意味著人們幾乎無法控制自己所參與的遊戲,而且它隱藏了這些遊戲根本不是遊戲的事實。遊戲化的現實生活,是行為和情感管理的工具,而不是玩具,如Weintraub所指:「它們其實是一套不易察覺的社會操控系統。」

文/謝利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CUP(原標題:遊戲化職場:以「獎勵」包裝的監控)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