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政治人物一直訴諸民意,他的邏輯可能有問題!這6個論證謬誤蒙蔽真相

2024-05-14 12:40

? 人氣

若政治人物一直訴諸民意,他的邏輯可能有問題。(美聯社)

若政治人物一直訴諸民意,他的邏輯可能有問題。(美聯社)

為了發現更多謬誤,我們現在要幫各位練習。當你做每一道練習時,試著運用上面列出的謬誤尋找線索,偵測出謬誤。一旦你養成良好的謬誤偵察習慣,就能找到大部分的謬誤。每一道練習題都有若干推論謬誤。我們會表明為什麼認為此推論有謬誤,並告知謬誤的名稱、加以定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練習A

「目前正宜開放讓飽受長期嚴重疼痛之苦的人選用大麻。當社會就某種藥物的價值取得共識,我們就應該批准使用該藥物。現在,開放使用大麻顯然已有共識。最近一項民調指出,73%的人贊成應該開放醫療用大麻。此外,加州愛滋病患治療協會(California Associ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AIDS Victims)亦支持以大麻作為愛滋病患的治療方式之一。」

分析謬誤的第一步,必須整理以下要點:

結論:應將吸食大麻視為一種醫療用途。

理由:

1.當我們就某種藥物的醫療價值取得共識時,就應該批准使用該藥物。最近一項調查顯示,贊成開放醫療用大麻已有共識。

2.加州某協會支持使用醫療用大麻。

他們提供了支持結論的調查結果,但唯有我們接受這個結論才有效用。當有些信念很流行,那麼它一定是好的,這就是錯誤假設。一般大眾往往沒有充分研究問題,無法提出合乎理性的判斷。作者或講者訴諸民意或主流的情緒時,一定要小心注意。我們將這種推理錯誤稱為訴諸群眾謬誤(appeal to popularity fallacy)。

訴諸群眾謬誤:訴諸廣大群眾共通的情緒,企圖自圓其說,錯誤假設大眾喜歡的事都是好的。

現在,仔細檢視作者的第二個理由。他做了什麼假設?為了證明醫療用大麻有其可取之處,他訴諸可疑的權威專家——加州某協會。有權威專家的支持,不表示你的觀點就很好。決定推論合理與否的重點在於,真正該驗證的是權威專家做出判斷時舉出的證據。除非我們知道這些權威專家具備某議題的專業知識,否則就必須視為謬誤。這種謬誤稱為訴諸可疑權威謬誤(appeal to questionable authority fallacy)。

訴諸可疑權威謬誤:引用手邊對議題缺乏事業的權威來支持結論。

現在再檢視和另一個爭議有關的論點。爭議內容為:國會應該批准由聯邦政府出資推行的兒童發展計畫,設立托兒所嗎?

練習B

「我反對政府的兒童發展計畫。首先,我主張保護這個國家的兒童。他們需要受到保護,避免被社會規畫師(social planner)和自以為是的倡議者破壞正常生活,甚至被迫離開父母和家庭,淪為全國一體適用計畫的人質。此計畫的目的是創造所謂20年無限的幸福,但兒童應該在父母身邊長大成人,而不是跟著一群照護人或保姆學習。現在要探討的問題是,父母是不是仍然有權塑造子女的品格,或者具公權力的國家應透過各種工具和技術來培養下一代。」

以下先整理出這篇論點的要點:

結論:政府的兒童發展計畫是個錯誤。

理由:

1.我們的子女需要受保護,避免被社會規畫師和自以為是的倡議者干擾正常的生活,並被迫離開家庭。

2.有權培養子女品格的人應該是父母,不是國家。

身為批判思考者,我們應該尋找這個計畫的明確事實。但我們沒找到任何事實,此文的理由充滿未經定義和情緒激昂的泛泛之論。這些詞彙將典型的產生負面情緒,而這是作者或講者希望讀者或聽眾連結到他所進攻的位置。

在面對很多情況時,訴諸情緒反應並沒有錯。看到醫院被炸彈攻擊而完全沒有情緒,實屬違反人性。知道有數千名女性淪為性奴、卻還努力壓抑情緒,著實逼人太甚。同樣地,拿出理由與證據設法說服他人產生某種情感反應,也沒有錯。

但是,以訴諸情緒為基礎來建構論點,卻是邏輯上的詭計。練習B的作者為了讓我們反對政府的兒童發展計畫,使出了兩種常見的邏輯詭計。首先,作者透過選擇的字詞來訴諸情緒,希望能觸動我們的感情,進而同意她的結論。當溝通者尋求支持的方法是激發人們情緒反應,而不是提出合理證據時,就犯了訴諸情緒謬誤(appeal to emotion fallacy),此謬誤常見於三種場域:廣告、政治辯論,以及法院。

訴諸情緒謬誤:運用容易引發情緒的語言來讓讀者或聽者分心,使其忽略相關的理由和證據。普遍受到操弄的情緒,包括恐懼、希望、愛國主義、憐憫和同情心。

其次,作者策畫了事實上不存在的攻擊位置,希望藉此讓我們轉而支持他。他將反對立場擴展至「容易去攻擊」的立場。這個例子的錯誤假設是,以為遭到抨擊的立場和國會實際採取的立場相同。小孩真的是普遍計畫中的棋子?對批判思考者來說,從這裡得到的教訓是:當某人抨擊某個立場的某些層面時,總是要查證他是否公正地再現了那個立場。如果沒有,那麼你就找到稻草人謬誤(straw-person fallacy)了。

稻草人不是真實的東西,而且很容易被擊倒——當某人犯下稻草人謬誤時,他的立場非常容易不攻自破。探討作者是否公平地再現某個立場時,最好的方式是蒐集所有立場的事實資料。

稻草人謬誤:扭曲對手的觀點,使其成為容易攻擊的箭靶,因此,我們抨擊的觀點實際上並不存在。

再來仔細探討第二個理由。作者表示,若非父母有權培養孩子的品格,就應該把決定權交給國家。且看小甜甜布蘭妮(Britney Spears)在《馬戲團》(Circus)的歌詞:「世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懂得自娛自樂,一種懂得察言觀色。」

類似這樣的陳述如要正確,我們必須假設只能二選一,但事實真是如此嗎?當然不是!作者製造了一個假困境(false dilemma)。難道執行兒童發展計畫,不可能併存對孩童發揮重要影響力的家庭嗎?當爭議被視為只有兩個選擇時,請務必審慎面對。選擇往往多於兩個。當溝通者將議題簡化為只有兩個選擇時,這種錯誤稱為二選一謬誤(either-or fallacy)或假困境謬誤。尋找二選一謬誤時,可以留意下述措辭:

.不是……就是……(either ... or)
唯一的可能性是(the only alternative is)
兩個選擇是(the two choices are)
由於A行不通,只好選B(because A has not worked, only B will)

看到這些措辭,不見得表示你已經找到謬誤了,有時的確是只有兩個選擇。這些措辭只是個警訊,提醒你停下來思考:「這個議題是不是有兩個以上的選擇?」

請嘗試辨認下述對話中的假困境謬誤:

公民:我認為美國決定攻擊伊拉克是天大的錯誤。

政客:你為什麼痛恨美國?

二選一(假困境)謬誤:以為只有兩個選擇存在,但實際上選擇可能多於兩個。

在我們尋求行為的解釋時,經常會碰到更大程度的混淆。底下這段大學室友間的對話,說明了這種混淆感:

丹:我注意到恰克最近的行為很怪異。對待別人的舉止態度很粗魯,把我們的宿舍搞得又髒又亂,還拒絕打掃。你覺得他是怎麼了?

凱文:我一點也不覺得驚訝。他本來就是爛人。

「解釋」需要分析為什麼某件事會發生。解釋是費力的工作,經常試探我們已知事物的界限。上例中的「爛人」一詞,絲毫沒有對恰克的行為做出令人滿意的解釋。當別人要求解釋某項特定行為為什麼發生時,我們往往忍不住藉由對行為貼標籤或命名,來掩飾自己忽視一系列成因的脈絡。接著,我們錯誤假設自己曉得名稱,所以知道原因。

我們這麼做,是因為透過命名來哄騙自己相信已辨視出,某人擁有某種特質、是什麼樣的人,所以對方才會出現某種行徑。舉例來說,我們不去明確指出導致某人發怒的各種內外複雜因素,像人際關係、強化父母能練習或不快樂感受等問題;我們說他有脾氣壞或對方是不友善的。這種解釋過度簡化事實,也妨礙我們深入了解有洞察力的見解。

以下例子應能讓各位提高警覺,避免犯下這種謬誤:

1. 看到父親酗酒,成年的女兒問母親:「爸最近怎麼這麼奇怪?」母親答道:「他有中年危機。」

2. 有位朋友總是擔心別人在議論自己。你向一位心理學家詢問原因,對方答道:「因為他太偏執了。」

回答問題的兩人,對於實際的狀況都沒有提出令人滿意的解釋。比方說,父親的遺傳因子、工作壓力、婚姻緊張,都可以解釋父親酗酒的理由。「中年危機」不只不恰當,還會造成誤導。我們以為自己知道父親為什麼喝那麼多酒,其實不然。

當人們宣稱他們找到行為的原因,實際上不過是為它取個名稱時,就該提防以命名來解釋的謬誤(explaining by naming fallacy)錯誤。

以命名來解釋的謬誤:誤以為替某個事件或行為取個名稱,就已經適當地解釋了那個事件或行為。

作者介紹

尼爾.布朗(M. Neil Browne)

德克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Texas)經濟學博士、托雷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ledo)法學博士。

博林格林州立大學(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的傑出經濟學家,並於此創辦「榮譽學人學習社團」(Honors Scholars: An Honors Learning Community),致力提升學生的批判思考與倫理思辨能力,已教授批判思考長達53年,獲得多次教學獎項。學術研究論文上百篇;包含共同著作,已出版64本書籍,其中最聲名遠播的就是本書,已改版12次,更翻譯為10種語言。

他為政府單位、企業和大學老師進行多項批判性思考的訓練和顧問活動,包含:F2顧問公司、美國國家安全局、俄羅斯聯邦安全局、美國商學院聯盟、IBM亞太公司、樂高公司、豐田太平洋(Toyota Pacific)、美國社會安全局等。曾在全球四大洲舉行過國際批判思考會議。

史都華.基里(Stuart M. Keeley)

在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取得博士學位,於博林格林州立大學擔任心理學教授,30年教學生涯始終活躍並樂在其中。基里教授在大學部與研究所,專授變態心理學與臨床衡鑑,同時在大一開設批判思考課多年。2000年獲聘博林格林「心理系特聘教授」且著作甚豐。他發表的數10篇心理學與高等教育相關論文,在教育學、社區精神健康訓練、決策等領域居領導地位。退休後仍熱中傾聽與閱讀,亦是才華洋溢的作家。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商業周刊《思辨,從問對問題開始:【暢銷經典版】美國大學邏輯思考聖經》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