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上錢變多,你的財富不一定會增加!一文解析常見的貨幣謬論

2024-04-14 09:10

? 人氣

手上錢變多,你的財富不一定會增加。(圖/Alexander Grey @Unsplash)

手上錢變多,你的財富不一定會增加。(圖/Alexander Grey @Unsplash)

上一章的目的是介紹我們在商業中遇到的各種物品─財富、產權和服務的整體情況。在本章及下一章,我們將重點關注一組特別的物品,他們可以用於交換所有其他物品。這組物品就是貨幣及其替代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於本章的主題─貨幣,存在太多的誤解和謬論。我們最好從一開始就提一下幾個最常見且一直存在的誤解和謬論,儘管我們不打算完全解釋或揭示它們。讀者讀完本書,就能夠反駁這些荒謬推理。

首先,不要犯了把貨幣(錢)和財富混淆的錯誤。我們已經看到,財富跟貨幣不同,它是比貨幣更大的一個範疇。然而,人們很容易就忘了這個簡單的事實,容易到難以置信!容易忘記的一個原因是用詞草率,比如我們提起某個富人,總說「他有很多錢」。可以肯定的是,很少人會如此天真的想像一個百萬富翁真的藏有一百萬美元的實際貨幣,而是隱約覺得「他就是有這麼多錢」。

還有一種貨幣謬論認為,如果一個人賺錢,就有另外某個人虧錢,因為世界上的貨幣存量是固定的,而且不難看出,「不管他賺的是什麼錢,都是從另外某個人的口袋裡掏出來的」。這種推論的問題在於,它假設貿易的收益僅僅是實際貨幣收益,因此在每筆交易中,只有一方可以成為獲益者。如果真是這樣,我們還不如直接用賭博替代商業和製造業,因為在賭博中,一人賺到的錢就等於他人輸掉的錢。然而,事實上,人們並不是為了獲得金錢而從事貿易,而是為了獲得金錢將要購買的東西,這恰恰是正常貿易的雙方最終真正獲得的東西。

另外,還有一些人試圖證明,地球上的人們永遠無法還清債務,因為這些債務的金額超過現有的貨幣供給量。他們說:「如果我們欠人錢,我們能還的錢無法超過現有的錢。」這個說法聽起來似乎有道理,但只要再多想一下,你就會明白,同一筆錢可以被一次次的用於償還幾筆不同的債務,而且事實就是如此;更不用說,有些債務是完全不用錢來償還的。

幾年前,在美國經濟學會上,西部一名銀行家認為,世界貨幣總量應該等於世界總財富;要不然,人們就永遠無法還清他們的債務了。他解釋,在美國,1美元貨幣對應20美元財富。他因此推斷,債務人只有1/20的機率償還債務。他說:「只要有誰能反駁我這個觀點,我給他5美元。」在場沒人接受這個挑戰。有人打趣的說,這是因為只有1/20的機率,可以拿到這個承諾支付的5美元!

我們將在後面看到,這種透過增加19倍的貨幣來讓貨幣和財富相等的努力,註定是徒勞的。一旦我們增加貨幣數量,所有其他形式的財富的貨幣價值就會上升,這樣的話,貨幣數量與財富的貨幣價值之間仍然存在差異。

延伸閱讀:主計總處定調「通膨趨緩」!3月CPI年增2.14%,醫療費用漲幅飆近18年新高

一個長期存在的謬論是:有時候沒有足夠的錢開展全球商業活動,除非在這些時候增加貨幣數量,要不然商業的車輪會停下來或放慢腳步。然而,事實卻是,任何數量的貨幣,不管多或少,只要物價水準能夠隨該貨幣數量做適當調整,就一定能順利開展全球業務。

前幾年,一位流行雜誌的編輯將這種謬論當作某篇主題文章的標題 〈世界上沒有足夠的錢開展全球工作〉(There is not enough money in the world to do the world's work)。他說:「貨幣從地下開採出來的速度不夠快,不足以滿足新的生活狀況。」事實上,以目前的物價水準,貨幣的開採速度快於「新的生活狀況」所需求的;隨之而來,將會是物價的上漲。

還有一種貨幣謬論更微妙,它承認貨幣和財富不完全相同,但主張貨幣是獲取財富不可或缺的一種手段。一位非常聰明的紳士最近斷言,要不是1849年在加州幸運的發現黃金,美國就不可能在50年代初期建成鐵路,因為這些黃金,「我們才能夠支付鐵路的建造費用」。然而,他忽略一個事實,那就是「世界財富不是透過購買財富來獲得的」。一個人可能從另一個人那裡購買財富,但世界做為一個整體,並沒有購買財富。原因很簡單,世界之外沒有其他人,它無從購買。世界獲得鐵路,不是靠「買」,而是建出來的。為我們提供鐵路的,不是金礦,而是鐵礦。即使世界上沒有一分錢,也仍然有可能擁有鐵路。加州的黃金讓那些發現它的人變得富有,因為它使得他們能夠購買他人的財富。但加州的黃金並沒有為世界提供鐵路,就像魯賓遜在船上發現的錢幣不能為他帶來食物一樣。

如果貨幣能讓世界變得更富有,我們並不需要等到金礦被發現。我們可以印紙幣。歷史上許多國家也這麼做過。法國人曾經認為,政府無限量的印鈔,他們就能致富。奧地利、義大利、阿根廷、日本和其他許多國家,包括美洲各殖民地和美國,都做過相同的嘗試,結果也都一樣─財富沒有實際增加,只是用於交換財富的貨幣量增加了。

一種十分普遍的類似謬論是:加速貨幣流通,就能獲得更多財富。腓特烈大帝試圖以此為依據為自己發動的戰爭辯護。在一封信中他寫道:「我的大軍促進了貨幣的流通,在各省之間公平的分配應繳稅款。」這種說法背後的思想是,透過人為強迫貨幣易手,來獲得一定的收益。當然,貨幣流通本身一點都不重要,除非它帶來了財富的增加。

金錢是財富的本質,這個觀念是產生一系列理論和實踐的幾個觀念之一,這些理論和實踐被稱為柯爾培爾主義(Colbertism)或重商主義,它們形成最早所謂的政治經濟學學派。柯爾培爾是路易十四執政期間法國傑出的財政大臣,他堅信一個國家要富裕,必須擁有大量的貨幣。他的理論之所以被叫作重商主義,是因為它以商人看待生意的眼光來看待國與國之間的貿易,每個商人都是根據自己的支出與收入之間的差額來衡量他的富足程度。為了把金錢留在國內,柯爾培爾和重商主義者都宣導如今被稱為保護主義的政策。

如今,一般的美國民眾都明白,國家間的貿易跟個體間的貿易一樣,貿易雙方都可以從交易中獲益。但重商主義的一些謬論,像「一國賣的比買的多,就可以致富」以及「積累貨幣的『貿易順差』」,依然很受歡迎,這些謬論已經成為美國保護主義的一個理論基礎。儘管更聰明的保護主義者現在已用其他理由支持保護性關稅,但上述古老謬論至今仍吸引著大眾。這些人仍然認為,提高關稅可以阻止國內人民在國外花錢,迫使他們把錢留在國內,從而使該國變得更加富裕。這種謬論一直存在的一個原因,是一直使用誤導性詞彙「貿易順差」(favourable balance of trade)來表示出口大於進口,用「貿易逆差」(unfavourable balance of trade)來表示相反的情況。

有一個很常見的貨幣謬論是關於利率的。利率可以被定義為每年支付的一筆金額與該筆金額所能購買的貨幣總額的比率,因此利率往往被叫做「貨幣的價格」。有人由此推斷,利率取決於市場上貨幣的數量。雜誌說華爾街的「銀根鬆」(money is easy),意思就是利率低,或者容易借到錢;「貨幣市場吃緊」(the money market is tight),是指很難借到錢。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如今生活成本高,並不是貨幣太多的緣故,因為如果貨幣真的充足的話,它會變得很廉價,也就是利率會很低。可能大多數不愛思考的商人相信,貨幣充足,利率就低;貨幣匱乏,利率就高。但其實這種觀點是錯的,它跟事實矛盾。

我們應該記住,利息不僅僅是貨幣的價格(price of money),而且是以貨幣計算的價格(price in money)。舉個例子,假設借100美元,每年都需要支付5美元。這時候,利率以5美元除以100美元算出;這個分數的分子、分母都是用貨幣表示。而通貨膨脹最終對雙方都產生同樣的影響。

我們應該注意「貨幣的價格」這個詞,因為它有兩個含義。它可以指利率,即兩筆錢之間的交換比率─以貨幣收入計算的貨幣資本價格;還可以指貨幣對其他物品的購買力─某個給定貨幣量能夠交換的其他物品數量。正如我們將看到的,貨幣充足,將降低貨幣在後一種意義上的價格,也就是對物品的購買力。然而,不必因此降低貨幣在前一種意義上的價格,也就是利率。

我們將發現,貨幣數量的重要性並不在所謂的貨幣市場(貸款市場),在於一般物價水準。奇怪的是,大眾想的完全相反。人們認為,貨幣大幅影響了貨幣市場,但與高昂的生活成本幾乎沒有或完全沒有關係。

上述種種貨幣謬論我們都得小心避免。每一個關於貨幣的主張也都應該警惕。比如,「生」3錢是個流行語,一直在用,卻沒有任何定義。嚴格來說,只有造幣廠的人能夠「生」錢。我們(造幣工人之外的人)可能會獲得財富,但除非偽造貨幣,否則我們無法在字面意義上「生」錢。

我們生活在一個複雜的文明,方方面面都涉及錢。錢已經成為一種面紗,掩蓋世界上其他更重要的財富。

作者介紹:歐文.費雪(Irving Fisher,1867~1947)

著名經濟學家、數學家、耶魯大學教授。他提出的「費雪方程式」,提高人們對貨幣數量與一般物價水準之間關係的認識。著有《利息理論》《貨幣的購買力》《繁榮與蕭條》和《貨幣幻覺》等。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樂金文化《貨幣縮水:當代貨幣學大師歐文.費雪對貨幣、利率與物價的預言》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