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現碳中和?專家揭5層設計思維

2024-03-26 17:10

? 人氣

因此,減塑、節能、減碳的要求下又有材料的限制,看似困難但反而是有意思的挑戰,可誕生出突破性的包裝甚至產品,拉開競爭距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第三層:風格設計

永續議題持續發酵,對市場的教育已有所成。據調查,歐美已開發國家的消費者願意為環境友善產品付出更多的金額。這個趨勢提供品牌企業在產品開發和行銷的方向,也提供研發人員和設計師們努力的方向。但以代工為主的臺灣產業界除了著重在法規和認證外,綠色消費的觀念及行動仍屬初期階段,值得我們嘗試更多元的做法。

舉個例子,如何在視覺上讓消費者「感覺」更環保、更永續,讓消費者「看起來」心理默認應該是再生材料。這個是屬於感性工程,是需要由具備美學背景的設計師去設計、營造出來的,例如混入植物纖維形成雜點塑膠所造成的回收再製感,或利用材質顏色精心調配,或是表面刻意設定的粗糙、顆粒、紋路感所傳遞的心理符號(code),使用於消費性商品,效果常並不亞於消費者需費力辨識的外包裝上的認證,足可見這種視覺化的威力。

懂得利用設計技巧,直覺式的可視化溝通的確會大大增進理念傳達效果。但長期來說,真實的耕耘在零碳的方向,才是紥實的競爭力和企業永續的追求。

第四層:重新發明

兩次的工業革命以及接下來的許多發明,引領人類進入現代的便利生活,然而恣意使用化石燃料,也導致包括二氧化碳過度排放及空氣污染。如今,我們需要更多是為了環境友善的新發明,如同LED的發明比白熾燈泡更節能、有更長的使用壽命,還有風力和太陽能等再生能源甚至近年電動車的發展,都是一種重新發明。

企業不必然有條件能取得如此重大發明,不過我最近有參與關於生質材料、保溫、隔熱建材、無機防銹技術等,都是臺灣中小企業研發的突破。若再結合商業模式思考,將自身領域往環境議題挪移絕對有和未來生意的交集,例如產品共享和產品服務化,也就是《循環經濟商業模式有幾種?歐盟專家告訴你如何看》裡面的商業模式一和二,都是各種重新發明的可能。 

終極思維:不為製造而製造,不為設計而設計

綠色產品設計還有許多面向,今天我分享的是跟減碳有關的思維,要達到碳中和,需要重新思考物件的本質,也就是問自己:我們真的需要這個產品嗎?有沒有其他更友善環境的替代方式?不為製造而製造,不為設計而設計,這才是更大的發明動力!過去的發明導致的問題,在環境議題及法規壓力下,能以技術和思維上掌握「重新發明」的企業,是彎道超車好機會。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此次是製造業迎來最大的技術躍升歷史機遇。這讓活在代工思維的臺灣產業開出無限的想像,而更大的機會是留給能洞察品牌和消費的需求,把材料科技和風格美學結合,且基於地球和企業永續,內化成為核心理念而化為行動的企業。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綠學院。(原標題:工業設計教父傳授產品碳中和的5層設計思維)

責任編輯/李艾庭

喜歡這篇文章嗎?

綠學院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