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樂的矛盾與哀愁,《搖滾樂殺人事件》載著夢想,要往哪裡飛?

2018-09-20 13:48

? 人氣

在看完電影後我立刻想到蔡維澤的這段話,獨裁者樂團存在的1998年與傻子與白痴所在的2018年相差20年,即便現在有了五月天、滅火器等成功例子,但這終究是少數的。至今仍有數不清的樂團只得在地下演出,真正能像他們一樣走進大眾視野的不多,2018的人們還在努力,更遑論1998的他們,別提小四就像刺客樂團一樣,沒有任何想要打入流行的想法,直說點就是他不屑流行,他只想愛自己的音樂。當他和其他人想法出現分歧後,獨裁者隨之出現裂痕,而真正將之擊碎的,就是魔神仔的女友愛麗絲的意外懷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該如何堅持下去?大家都在尋找那個答案。(圖/老子不負責任電影文)
該如何堅持下去?大家都在尋找那個答案。(圖/老子不負責任電影文)

「我以為我們在飛,其實我們一直在往下墜。」

《搖滾樂殺人事件》以一支樂團將90年代的台灣樣貌還原,不能說是百分百,卻也是有點出了當時的社會現象,例如警察權力的無限上綱。但可惜的是全片就是見著那位像痞子一樣的警察不停在找獨裁者的碴、處處都在針對他們,要以這名警察代表當時的腐敗體制是有些勉強,沒能用更多面向去探究搖滾樂在那個年代的處境,說服力與力度都稍嫌不足了些。在劇情的部分我很喜歡中間段的部分,也就是主故事-關於魔神仔、小四與獨裁者樂團之間的故事,這是一部由台灣搖滾樂團構想的電影,因此許多情節、觀點就是從他們的角度出發、是以「搖滾樂團」做為敘事者,於是整體來看就像是拍給玩搖滾樂團的人看的、而非一般觀眾,在共鳴度上自然會因而有些大小落差。

不過主創團隊應該是很有野心,想讓《搖滾樂殺人事件》不只命中樂團人的心坎,也能夠打入一般觀眾的市場,所以在劇情編排上有明顯努力過的痕跡,把電影設計包裝成一部懸疑驚悚片,在致敬當年為理想抱負的搖滾樂團的同時,也安排觀眾跟著魔神仔的女兒,逐步找尋線索拼湊還原當年的真相,享受解謎樂趣。只是現實終究是情懷的部分大家感受到了,可卻無法認同部分劇情、尤其收尾的部分,娃娃最後殺了男友的動機薄弱,回到剛開始大家都知道娃娃背負了殺人犯的女兒罪名二十年,他和父親理應是疏離的,即便她在整理父親遺物的時候,逐漸了解到父親這個人、他的過去,我都不認為娃娃能在這樣短的時間內認同且原諒父親,甚至最後會不爽殺了只想利用父親的男友。

《搖滾樂殺人事件》如果能夠更為單純一點,就純以搖滾樂團的過去與現在、未來做為題材,不要過分貪心的硬塞其他元素進來,應該是會更好一些,至少劇情的部分不會為人詬病。撇除劇情來說,我很欣賞這部電影的主要演員,分飾魔神仔與小四的楊大正、宋柏緯,還有兩位女配角李亦捷與林辰唏,前面兩位演活了個性不同卻志同道合、惺惺相惜的夥伴、兄弟,一暴躁一冷靜、互相補足彼此不足,隨著劇情變化做出適當的情緒反應,牽引著觀眾與他們同悲同喜,尤其是楊大正,做為一名非專業的演員,他的表現超乎預期的好。而後面兩位則展現了女人的堅強與韌性,敢愛與敢恨的果斷與不退讓,在多以男人為主角的搖滾世界裡,她們的設定存在無疑證明了女人不單只能在背後扶持男人,也能取得發話權、毫無畏懼的面對一切。

最後附上《搖滾樂殺人事件》的預告片。

原文、圖經授權轉載自老子不負責任電影文(原標題:《搖滾樂殺人事件》,起飛,然後下墜。)
責任編輯/陳秉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