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不產銀,為何有大量白銀能當貨幣?揭課本沒寫的2大真相,不是打仗搶奪而來

2024-03-22 13:07

? 人氣

明朝廷發動財政改革,白銀就此成為朝廷的通用貨幣。之所以能夠發動這樣的財政改革,主要原因是透過長期海外貿易而流入的白銀。(示意圖/翻攝自微博)

明朝廷發動財政改革,白銀就此成為朝廷的通用貨幣。之所以能夠發動這樣的財政改革,主要原因是透過長期海外貿易而流入的白銀。(示意圖/翻攝自微博)

白銀並非一上來就成了明朝的貨幣,也經歷了一番曲折。一開始,明朝是實物財政,基本單位是糧食石。同時,明王朝還發行寶鈔作為貨幣,並禁止民間用金銀買賣貨物,只能用金銀換寶鈔。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可是後來,因為寶鈔濫發,到了十五世紀,民眾已經對它失去了信任,而銅錢發行量又遠遠不足。國家為了獲取財政收入,還主動鑄造了一些劣等銅錢。因此,從東南沿海這些經濟發達的省份開始,民眾慢慢地將白銀視為主要的貨幣,並在商業事務中習慣性地使用銀兩。到明英宗時,朝廷才開始不禁止民間使用金銀,白銀逐漸成為民間交易的通用貨幣。

後來,明朝廷發動財政改革,將原來實物性的賦役折成銀兩繳納,白銀就此成為朝廷的通用貨幣。之所以能夠發動這樣的財政改革,主要原因顯然是透過長期海外貿易而流入的白銀,到此時已經有了一定的蓄積。應該說,在這方面,西班牙人幫了大忙。西班牙殖民者從美洲殖民地掠奪來的白銀,經馬尼拉、澳門貿易中轉,大量流入了中國。此外,日本開採的白銀也經由貿易流入中國。這一時期,大致美洲白銀產量的一半、日本白銀產量的大部分都流入了中國。根據學者萬明的研究,僅在1570年到1644年,這70多年間,美洲白銀就大約有十三萬噸流入了中國。當然,賦役折銀改革又進一步地促進了美洲和日本白銀的流入。

換言之,依靠境外白銀的大量流入,明代中後期帝國終於建成了貨幣化財政。需要注意的是,此時作為小額單位的銅錢仍在民間大量使用,而且朝廷仍以糧食的石數作為財政基本單位。到了清代,才不再以糧食石數,而以白銀作為財政的基本單位。

在貨幣發展的基礎上,資本與金融機構也有所發展。經營銀錢兌換與借貸業務的錢莊,自明代開始大規模產生,並於清代大為流行。不過,錢莊的月利率經常達到3%到9%,這說明資本仍然缺乏。這就是說,白銀貨幣化未能帶來資本的深化,也未能發展出有效的貨幣金融機構與資本市場。

作者介紹|劉守剛

上海財經大學教授,經濟學博士、法學博士,曾在證券公司擔任過研究員,多年潛心研究中國財政史、西方財政思想史、財政政治學,並在app開設課程「中華帝國財政30講」,這本書就是課程內容原稿修訂的升級版,汲取學員精心留言與提問,重新編輯成書,同時也是他另一本巨作《財政中國三千年》的精編版。代表著作有《國家的財政面相》、《打開現代:國家轉型的財政政治》、《財政中國三千年》、《中國古代治國理財經典闡釋》、《國家成長的財政邏輯》等。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漫遊者文化何以帝國:跟著錢走,看見不一樣的中國史(原標題:白銀帝國在明代中期興起)

責任編輯/蔡惠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