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錢人比較容易成功?除了先天條件,還有這原因

2024-01-06 09:00

? 人氣

一個身在富裕家庭的孩子,從小在日常生活中能夠識別的東西,先天比一般人還來得多。(示意圖/取自Freepik)

一個身在富裕家庭的孩子,從小在日常生活中能夠識別的東西,先天比一般人還來得多。(示意圖/取自Freepik)

歷史學家Rutger Bregman 在TED 的演講〈Poverty isn’t a lack of character; it’s a lack of cash〉當中有提到,這是因為「稀缺心態(Scarcity mentality)」,簡單說,當一個人基礎的生活都無法被保障了,眼前的飯都吃不飽,哪還有什麼閒時間去思考未來,又怎麼可能上「時報悅讀網」買上一本書,培養自己的見識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接著,一個身在富裕家庭的孩子,他從小在日常生活中能夠識別的東西,先天就是比窮人多得多,就拿吃飯這件事舉例好了,我遙想我第一次被人請去牛排館吃飯的時候,我連刀子要用右手拿還是左手拿都壓根兒不知道, 於是被人當笑話。但富二代從小就吃過無數間高級餐廳, 而我們從小吃過的可能就只有滷肉飯、魷魚羹,你覺得我和他們在心中對於「好服務」的定義,會是一樣的嗎?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花7萬元買iPhone13的人都傻子?〉我當時強烈建議大家如果有能力,一定要去體驗一次最頂尖的產品,甚至住一次高級飯店,尤其如果你打算創業。因為只有體驗過好東西,你才能知道什麼是真的好,而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你在創業的時候,也才能夠知道需要提供什麼服務,才能讓客人滿意。

如果你曾經到過一些新店家用餐,並且吃了第一口,心中就閃過一個念頭,「這麼難吃的東西是給人吃的嗎?」那麼你就會知道我在說什麼,有些東西在有見識的人眼裡,那叫「注定失敗」,但反觀有些人卻覺得這玩意兒「有機會」,這就是關於有沒有「見識」的區別。

美國教育家Betty Hart 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調查了四十二個家庭兩年半的時間,並在1992年發表成果,他發現,窮人家的孩子在四歲的時候,所擁有的單字詞彙量,少於富人家小孩三千萬個。儘管有一派的專家學者認為,這樣的研究顯然已經過時了,並且他的調查基數也僅僅不過四十二個家庭,所以不能以偏概全,這一派學者認為窮人家孩子和富人家孩子的單詞量,沒有差距到三千萬個這種誇張的對比,「頂多」就四百萬個。這都什麼鬼?四百萬個單詞,於我而言也是天差地別啊!

其實用邏輯去推想也能夠理解,一個窮困家庭最常爭吵的話題就是「錢」,不諱言的,我家就是這樣,例如我從小家裡只有一台二手電腦,我跟我哥常常因為爭吵誰先用、誰後用、用多久的問題,三天兩頭就打大出手,甚至我哥曾經為此事拿椅子砸我,用剪刀指著我,導致我們雖然同住在一個屋簷下,但卻有整整五年時間,沒講超過十句話,這不是誇飾法,這是真的。在這種情況下,我的語言能力肯定僅限於無理爭吵,而非有效溝通,這也側面應證了為什麼富人家孩子和窮人家孩子可用的單詞量, 能達到四百萬甚至三千萬差距的原因。現在光想就覺得不可思議,要是我未來的兩個孩子,為了電腦搞得兄弟鬩牆,我一定一人買一台電腦,這問題不就解決了嗎?哪會看著他們短兵相接,以生命作為代價只為一台破電腦。

不過這邊還是要提醒一下,不要以資源不足作為合理化自己失敗或不可能翻身的藉口,人們往往會誤以為擁有更多資源=獲得更好的成果,我相信你應該曾經聽過很多人的仇富言論,抱怨某個富二代開了間公司,上了間好學校,於是將別人的成功全歸因於那是因為「拎北好野」,我家沒錢,所以我沒機會成功,於是怨天尤人、成天抱怨,那就又犯了心理學上的「自我歸因偏差」了。

我在大學的時候學了攝影,因為早期是玩音樂的,所以認識不少音樂人,印象非常深刻,某次有個朋友介紹的歌手想找我做影像,但他表示自己預算不足,可能只能花兩千請我做一隻MV。然而我看到他在Instagram上每天穿新衣,還抽菸,我心裡就想,「有些人之所以會失敗, 那真的是自找的。你大可以把治裝跟買菸的錢省下,讓你更好地做音樂,可是你偏不,那麼你失敗要怪誰?」

作者介紹|武敬凱

靠著自學攝影及行銷,30歲以前已受邀完成500場以上的講座課程,邀約單位遍布商界及學界,並先後於十多間知名品牌擔任行銷顧問,知識型影片在媒體曝光次數逾百次。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成人世界生存邏輯》(原標題:富人家的孩子,先天就比窮人家的孩子有見識)

責任編輯/游舒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