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聚會總遲到,別再自己生悶氣!溝通專家教1招,不破壞關係讓對方自動道歉

2024-01-20 10:00

? 人氣

你是習慣性反應,還是選擇性對應呢?(圖/取自Unsplash)

你是習慣性反應,還是選擇性對應呢?(圖/取自Unsplash)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 ‧ 艾里斯(Albert Ellis)曾說「使我們混亂的,並不是我們所經歷的事件本身,而是源自我們以不合理的方式接受這些事情。人類的幸福、 不幸都與心理狀態有關。」臨床心理學家兼精神科醫師威廉 ‧ 葛列什(William Glasser)同樣也透過選擇理論告訴我們「大多數的行為都是選擇,與他人相處良好的方法就在我們自己內心。」那麼在開始煩惱該怎麼說話之前,我們首先必須煩惱該如何接受眼前發生的情況。這樣我們面對特定的狀況,才不會以直覺反應,而是以合適的對應方式選擇該怎麼說話、用不同的方式說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範例

J比約定時間晚了約一小時抵達,他氣喘吁吁地衝來,整個人上氣不接下氣。 J沒能好好看朋友K一眼,低著頭一屁股坐到位子上,開始觀察K的反應。朋友K覺得很受傷, 難以控制自己的表情。

如果你是K,遇到這個狀況你會說什麼?有些人會以控制型父母(CP)的態度, 當著J的面開始發怒數落他的不是;有些人會以順應型兒童(AC)的態度,隱藏自己的情緒並理解J的難處,試著帶過整個狀況。由於時間對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所以在 這種情況下不會有人還能保持好心情。而且不是由自己造成,而是完全因對方的錯誤所 發生的情況更是如此。

但即使在同樣的狀況下,還是有人能用不同的方式說話。因為「能用不同方式說話」的人,就能夠「用不同的角度」接受狀況與事件。我們能做的反應有兩種,一是「下意識的反應」,另外一種則是「有意識的反應」。

下意識的反應就像「打哈欠」、「打噴嚏」、「打嗝」一樣,不受大腦控制,會因為刺激而下意識地發生。有意識的反應,則會依大腦的判斷及命令動作。例如過馬路看號誌燈、熱的時候搧風等等。

為了解決這些情況並好好與對方交流,我們該選擇哪種反應呢?當然是「有意識的反應」。我會用「對應」來代替「有意識的反應」。反應與對應這兩個詞乍看之下差不多, 但其實觀察使用這兩個詞的狀況與脈絡,便能明確區分它們的意思。我們經常會說「過度反應」,但卻不會說「過度對應」。在面對某些危險情況時會說「及早對應」,卻不 會說「及早反應」。是否感覺到微妙的差異了呢?例如消防員接獲火災警報時不會沒頭沒腦地衝進火場,而是會冷靜聽完報案人的敘述之後,針對火災狀況所需的人力與裝備 進行準備並快速對應。簡單來說,反應是下意識的、習慣性的行為,而對應則是有意識的、選擇性的行為。所以我就用「對應」來代替「有意識的反應」。針對已經發生的狀況, 讓我們來看看若選擇用「對應—Response」,而不是用「反應—Reaction」來面對狀況, 會發生什麼結果吧。 

反應者

「喂,現在都幾點了 你怎麼都不接電話?」

「你怎麼一天到晚遲到啊?」

「你到底有沒有在看時間啊?」

「守時是基本素養吧?」

「遲到一小時太過分了啦!你是在開我玩笑嗎?」

「你是瞧不起我嗎?」 

對應者

「是不是路上發生什麼事啊?」

「(聽取對方的說明)啊......原來發生了這種事。」

「都聯絡不上你......我還擔心是不是出什麼事了咧 」

「避免以後又發生這種事,以後早點出門吧 」

「這次我就特別不跟你計較!下次再遲到我就要生氣嘍 」 

慣性反應的人面對這個狀況,會大發雷霆或是侮辱、嘲諷對方的人格,這樣就能預期兩人的關係肯定會變差。雖然不守時的確是錯誤的行為,但以反應態度(Reaction)說話的人,很難與他人維持良好的關係,有時候反而會被對方反咬一口。「喂!你就沒遲到過喔?之前我沒等你嗎?你也太不要臉了!」對方甚至還可能翻舊帳,這個情境就是所謂的「做賊的喊抓賊」。但如果對方一開始就道歉,卻還一直生氣、責怪對方,那反而可能讓對方生氣喔。

若是同樣的狀況,以對應法說話(Response),對話的方向將截然不同。這些安慰、替對方著想的話,反而會讓對方感到抱歉並產生罪惡感,接著老實承認自己的錯誤。而且他們也會更感謝能理解自己的對象,並且更能信賴對方。

從我們踏出家門到返回家中的每個瞬間,都要面對許多來自外界的刺激。這意思是說,我們幾乎每一瞬間都在面臨抉擇。Reaction 是來自潛意識的即興、慣性反應, Response 則是來自意識的理性、選擇對應。即便是相同的情況,面對情況的態度與說出口的話也會截然不同。你是習慣性反應,還是選擇性對應呢?希望你能記得,你的選擇左右了對話的方向,也決定了彼此的關係。

作者介紹|林玎珉

獲聘為三星集團特講講師,今年接觸了兩萬名三星員工,與他們分享「更好的說話方式與溝通的價值」。曾到三星首爾醫院、三星WELSTORY、(株)浦項鋼鐵、湖南煉油、漢拏集團、現代AutoEver、首爾海關、首爾市教育局教育研修院、釜山市教育局研修院、延世大學、東國大學等眾多韓國優秀企業、公家機關與大學舉辦演講。曾任翰林大學兼任教授、韓國經濟電視台客座嘉賓。曾參加MBC文化放送、KBS韓國放送、BBS佛教放送、Senior TV、放送大學TV等眾多節目。2021年曾入選30大人才經營企業教育知名講師。

以《不受傷害也不傷害人的說話練習》一書為基礎製作了網路教育影片,提供給三星電子、國家科學技術人力開發院、韓國電力公社、國立中央圖書館等眾多企業。《不受傷害也不傷害人的說話練習》相關YouTube影片點閱數超過200萬,更入選2022年「年度書籍」,廣受大眾歡迎與企業的喜愛。

畢業於首爾女子大學新聞影像學系(新聞放送),現於崇實大學教育研究所攻讀創意整合教育、英才教育。致力於規劃未來社會所需的創意整合型課程,以及研究人文社會及語言的啟蒙教育。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大田不受傷害也不傷害人的說話練習:寫給想要擁有美好關係的你(原標題:不要反應,而是對應)

責任編輯/梁溶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