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不喜歡,卻不敢拒絕別人?3招重建自信心,不再一昧討好別人

2023-12-16 10:10

? 人氣

討好型人格的人之所以看不到問題,是因為長期處於焦慮、難過等負面情緒中。(示意圖/取自Pexels)

討好型人格的人之所以看不到問題,是因為長期處於焦慮、難過等負面情緒中。(示意圖/取自Pexels)

身處「主角位置」的孩子會被一種全能的自戀感包圍,認為自己是全能的主角,所有人都圍繞著自己而存在:哭了就有人哄,餓了就有人拿吃的。他們任性、自我,認為一切都應該以自己為中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而處於「配角位置」的孩子,則會整日為自己的生存而發愁。他們會將注意力放在他們需要依賴的人身上,善於察言觀色,認為自己隨時面臨「被遺棄」的危險,所以需要不斷討好別人,讓別人滿意。

當一個人從小就是生活中的配角時,便會因為自身的脆弱無力而時時恐懼。所以他習慣了主動示弱(就像小時候挨打時大聲哭出來一樣),主動讚揚對手、貶低自己,主動逃避和退出,以避免衝突。

討好型人格的人之所以看不到問題,是因為長期處於焦慮、難過等負面情緒中,逐漸形成一種強迫性驅動力,也就是在面臨一些相似的事情時,就會強迫自己做出相應的回應或者出現相應的情緒。雖然你對那些無理要求非常不爽,但當你面臨選擇時,身體會下意識地進入防禦狀態,你心底的「小孩」就會被喚醒,跑出來讓你陷入焦慮,你會認為拒絕對方的結果很可怕,自己不能承受,於是你只能選擇「討好」。

此外,你壓抑了自己對對方的敵意,這些敵意再次轉化為焦慮,而焦慮留在自己身體裡折磨自己,你必須為它們尋找出口。於是它們一部分被投射在了外部世界(比如你莫名討厭某些東西,或者突然懼高、怕水,或者連續做惡夢等等),並且很難被你察覺,而另一部分則變成對自己的厭惡,或者以「合理化」的方式解決了。

一般來說,討好型人格的人都很無私,具有犧牲精神。他們在生活中表現出來的寬容大方、善解人意,都是真實的,但是他們的出發點往往是:將問題「合理化」、獲得自我認同、逃避衝突、可以不用被暴露在危險的情境中。

當討好型人格控制我們時,我們一方面要清醒地看到自己。你可以告訴自己:現在是我內心的小孩控制了我的感受,事實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糟糕。而我必須重新客觀地去衡量它的結果,看看我是否真的不能承受。

當你因為焦慮最終還是選擇了「討好」,你可以告訴自己:沒關係,改變經驗造成的影響是一件長期的事情,我已經看到它了,一切都會變得越來越好的。而現在,在我沒有足夠力量面對它之前,我必須接受它,而不是繼續欺騙自己或者逃避它。

另一方面,我們要學會從自我「合理化」中走出來。不要因為自卑,因為身處配角的位置,就讓自己沉迷於犧牲自我、滿足他人的獎勵遊戲當中,不要為了「被需要」而讓自己變成「附屬品」。

很多問題都是以「強迫性重複+合理化」的組合形式融入我們的生活的,以至於我們甘願替自己繫上鎖鏈。討好型人格的人,必須在理性上完全認清自己對討好行為虛擬的美化。擁有傷害他人的能力,並不意味著你需要這樣做;但沒有保護自己的能力,則意味著你可能被任何人傷害。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