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想到要跟人交談就超緊張?過來人傳授1招自救法,完美克服社交障礙

2023-12-17 09:00

? 人氣

很多時候,我們和他人之間最大的障礙,來自我們對自己的偏見和誤解。(示意圖/取自pakutaso)

很多時候,我們和他人之間最大的障礙,來自我們對自己的偏見和誤解。(示意圖/取自pakutaso)

社交恐懼是因為害怕未知。當我們處於緊張和害怕的情緒中時,我們就將自己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了自己身上,並大大地降低了自己理解他人的能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你逐漸變得過分關注自己,缺少對他人的同理能力。你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往往對自己的表現吹毛求疵,而對對方的瞭解則完全基於想像。於是他人即是充滿恐懼的未知,這樣的未知以你自己設定的高標準時刻審視著你,並在你的想像世界中批評你、厭惡你、嫌棄你......。

如果我們能夠去瞭解他人,逐漸弄清楚他們的想法、性格、行為習慣,那麼這類人都將不再可怕。

例如你去服飾店裡買衣服,會感到緊張和尷尬:你想請店員不要一直跟著你,卻不好意思直說;你會想店員會不會覺得你很難搞;你會想試了很多都沒有合適的,不買會不會很尷尬;你想殺價,但不好意思開口......。

改變這種情況最好的辦法,就是你親自去當幾天店員。當你面對過不同的顧客和不同的情況後,一切都會變得簡單。當你以後再去買衣服的時候,你就會發現自己對店員腦袋裡的想法一清二楚,在這種情況下,你基本上不會尷尬。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你要學會用對方的視角去理解他的想法,如此,面對任何人,你都能夠找到合適的相處模式。

我曾經是一個重度「社交恐懼症」患者,而我的改變從我變成一個「傾聽者」開始。

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裡,我傾聽過無數人對我的傾訴。我逐漸瞭解了不同的人是怎樣看待事物的,甚至在一些跟自己個性相似的人身上,重新認識了自己。

後來當我真正走出家門,面對面跟人交談時,當我就要像過去一樣開始恐慌時,我忽然發現自己能在與對方交往的過程中感受到對方的感受,並且知道怎樣與對方建立一份關係,再將這份關係向好的方向引導。這對於曾經孤僻、被動的我來說,是一件非常開心並有成就感的事情。

一般而言,人們對淺層關係會無所謂,而對建立一段更深層的關係容易感到緊張。對普通人之間的問候、寒暄,人們可以做到禮貌應付,但是關係若要再進一步,就會感到緊張和不安。

很多人之所以對他人如此戒備,一方面源於過去一些失敗關係裡的「負向體驗」,另一方面則源於對自己的不接納。因為不喜歡、不接納自己,所以更怕被別人看到這樣的自己,於是理所當然地認為「認識我的人當然都會討厭我」。

當一個人想像自己在被人討厭時,就會在社交關係中變得被動,直到讓對方真的討厭他,然後告訴自己:「我的判斷是準確的。」很多時候,我們和他人之間最大的障礙,來自我們對自己的偏見和誤解。

比如,有一次,一位朋友在與我聊天的過程中不斷地向我道歉,並表示會盡可能減少打擾我的次數。但事實上,我並沒有感覺到跟他聊天有被打擾到。

相反地,我覺得我們聊得很有意思,對很多問題的討論給我帶來了一些思考和啟發。所以我當場表示很樂意跟他交流,希望能用這種主動示好的方式糾正對方對我的想像。

我建議所有自卑的朋友去參加一些公益活動。起初,當你聽到一些感謝和誇獎的話時,可能會感到非常羞愧和尷尬。但是當你經常得到一些非常真誠的感謝以後,會逐漸意識到,「我正被別人喜歡著」是客觀事實,不必推託和感到羞恥。你完全可以接受別人的好意,甚至你也可以喜歡這樣的自己。當你勇敢地推開門走出去以後,會發現自己遇到的人大都是那麼真誠、善良,你值得擁有你擁有的一切,值得被愛。

終有一天,你會認識到一個事實:這個世界上對你最苛刻的人,原來是你自己。

作者介紹|城閉喧

原名張銘哲,公眾號「給抑鬱症的情書」主理人。

擁有深厚的心理學知識積澱,致力於傳播心理健康理念,引導讀者將心理學知識轉化為用得上的自助能力。憑藉治癒的文風、犀利的洞見,在社群平臺累計百萬讀者。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雖然是大人,有時還是想躲起來》。(原標題:如何走出社交恐懼)

責任編輯/游舒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