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影帝李康生分享抗病經歷!脖子歪斜、疼痛、顫抖並非落枕?可能是斜頸症警訊

2023-12-08 14:01

? 人氣

台灣復健醫學會、台灣神經復健醫學會共同呼籲民眾應留意斜頸風險。

台灣復健醫學會、台灣神經復健醫學會共同呼籲民眾應留意斜頸風險。

藥物+復健更有效 減緩疼痛、重拾治療希望 攜手學會呼籲及早求診、穩定治療

脖子一轉就痛、只能歪頭,小心是斜頸症惹禍!金馬影帝李康生在20歲時即發現自己罹患斜頸症,後來雖症狀好轉,卻在45歲時中風後舊疾復發,十年來飽受斜頸症之苦,不僅吃飯、騎車不便,甚至連走路還一度習慣手扶著頭部,希望矯正頸部歪斜,拍戲也深受斜頸影響,更因此而患有憂鬱症,前後看了至少五十位醫師、甚至遠赴國外求醫卻未果,幸好近年在經過積極復健及肉毒桿菌素治療後,症狀好轉、脖子也不再像以前一樣緊繃疼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神經復健醫學會理事陳智光醫師說明,斜頸症多好發於40歲後,除了脖子「歪歪的」,還會伴隨痙攣、顫抖、及中重度疼痛,日常行動因而受阻,對於情緒、社交能力亦有嚴重影響。林口長庚神經內科部副部主任吳逸如教授指出,及早治療可避免症狀惡化至失能,其中注射肉毒桿菌素可矯正頸部歪斜、大幅降低疼痛感。超越復健診所王薏茜院長補充,藥物搭配復健能延長治療效果,鼓勵有疑似斜頸問題的民眾應及早至神經內科、復健科進行鑑別診斷,盡早治療,避免後續生活品質大打折!

脖子歪歪的不正常?40歲後女性更要當心斜頸風險

平均花費四年才能確診,症狀惡化、食衣住行全面向皆受阻!

台灣神經復健醫學會理事陳智光醫師指出,斜頸症多好發於40歲後,不僅影響日常行動,對於情緒、社交能力亦有嚴重影響。
台灣神經復健醫學會理事陳智光醫師指出,斜頸症多好發於40歲後,不僅影響日常行動,對於情緒、社交能力亦有嚴重影響。

陳智光醫師指出,斜頸症是一種肌張力不全症,肌張力不全症僅次於原發性顫抖症、巴金森氏症,是第三常見的動作障礙疾病,斜頸症是由於頸部肌肉攣縮,導致患者的脖子歪斜、頭部偏移至特定方向。大多數個案屬於特發性、找不到病因,不過研究顯示,患者通常多於40歲後發病,且女性發生斜頸症的機率是男性的兩倍之高!

然而,許多患者一開始常以為只是落枕或姿勢不對而忽視,反而延誤就醫或被誤診,據統計,斜頸症患者從發作到確診平均竟需花上4至6年,這段期間內症狀可能愈發嚴重、影響生活!陳智光醫師進一步說明,脖子歪歪的、不能任意轉動,可能影響到視線跟平衡感,例如無法準確拿捏與物品的距離感、走路容易跌倒,部分患者會因擔心旁人眼光,而不願出門與人社交,日常的一舉一動都受到阻礙。因此,陳智光醫師提醒,一旦發現自己出現脖子歪斜、疼痛或顫抖,就應及早就醫檢查,排除後天疾病或其他影響因素,確認為斜頸症診斷後,也建議盡早接受正確治療。

斜頸症患者深陷「疼痛→焦慮→症狀惡化」惡性循環

肉毒桿菌素優勢多、可精準放鬆+大幅減輕疼痛

林口長庚神經內科部副部主任吳逸如教授指出,使用藥物搭配復健治療,可避免斜頸症狀惡化至失能。
林口長庚神經內科部副部主任吳逸如教授指出,使用藥物搭配復健治療,可避免斜頸症狀惡化至失能。

林口長庚神經內科部副部主任吳逸如教授指出,斜頸症通常多伴隨痙攣、顫抖、抽動,且嚴重時可導致中重度疼痛與不適感,患者飽受病痛之下易衍生心理疾病,國外研究即顯示,高達半數的斜頸症患者因而患有憂鬱症或焦慮症,然而,焦慮、疲憊、壓力過大,反而又會使斜頸症加劇,形成惡性循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