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高度僅7.8公尺,為何能抵禦北方蠻族長達2000年?學者揭背後關鍵:把歐洲害慘了!

2023-08-07 10:00

? 人氣

秦始皇為了抵抗匈奴修建萬里長城,但這座高度只有7.8公尺的長城,是如何抵禦無數外族的侵襲呢?(示意圖/取自維基百科)

秦始皇為了抵抗匈奴修建萬里長城,但這座高度只有7.8公尺的長城,是如何抵禦無數外族的侵襲呢?(示意圖/取自維基百科)

萬里長城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遺產,它在山巒之間綿延上萬里,千百年來為中原擋下了匈奴、突厥等遊牧民族的侵擾,但你是否曾經好奇過,這座高度只有7.8公尺的長城,到底是如何抵禦無數外族的侵襲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長城的歷史淵源

中國修建長城的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政治情勢動盪不安,許多諸侯國紛紛修築起城墻,例如「齊長城」、「趙南長城」、「燕長城」等,後來秦始皇滅六國,成為中原唯一政權,開始把各國修築的舊城牆連接起來,才有了「萬里長城」之稱。

到了西漢,修建長城的工作也沒有停止,他們築起了全長近1萬公里的長城,也是歷史上最長的長城;明朝則是先後經歷了20次的大規模修建,我們今日所見的長城也多是明朝的建築。

長城進可攻,退可守

根據《搜狐網》報導,為了抵禦匈奴的侵略,秦始皇使用了將近百萬人的勞力修築長城,占了當時全國總人口的20分之1,當時的長城不但具有防禦性,經過秦朝將領蒙恬的改造,也具備了進攻的可能性。

首先,長城原先就有烽火台和瞭望哨的構造,能在敵軍來襲時提前預警,之後在長城沿線,秦軍還建了許多由堅固的城墻圍起來的小城,讓戍邊軍民居住在此,並於長城後方建立屯軍要塞以容納軍隊,這樣的配置正好破解了匈奴慣用的遊擊戰略。

長城是抵禦匈奴的大功臣

漢朝初期,匈奴趁著中原內亂屢屢進犯,因為北方守軍稀少,再加上長城已破損嚴重,漢朝初期的幾位皇帝不得不采取和親政策,以求邊塞和平。

不過,即使長城年久失修,依舊具備防禦作用,只要守將得力,匈奴依舊破不了長城,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將軍衛青、霍去病、公孫敖出擊匈奴時,就以長城為進退的主要據點,尤其是漢武帝時期,還一度將匈奴擊退至漠北地區。

後來歷代王朝也都有修築長城的習慣,明朝則是最後一個修長城的朝代,他們為了抵抗元朝殘餘勢力,以及韃靼、瓦剌等外族的入侵,於是在200多年的統治期間,陸續於原有的基礎上修建了大規模的長城,守衛中原的一方沃土。

為什麼長城害慘了歐洲?

長城在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它強悍地抵禦了外族的侵擾,但也因此對歐洲國家產生重大影響。根據《新浪網》報導,美國學者托馬斯·巴菲爾德就曾在《危險的邊疆:遊牧帝國與中國》一書中指出,長城在中國邊疆防禦上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因為北方環境寒冷乾旱,古代遊牧民族只得在大草原上不斷遷徙,一旦資源取盡,就會轉向他處掠奪。

物產豐饒的中原即是最好的目標,所以這些外族經常南下進犯,直到長城建立後,成了一道堅實的屏障,難以攻破,遊牧民族為了越過城牆,戰爭成本大幅增加,不但沒有成功奪取資源,反而消耗了珍貴的物資和人力,可說是得不償失。

在戰爭中吃了幾次虧之後,遊牧民族便開始往西方沒有長城的地區遷徙,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們可把當時的歐洲國家害慘了!就以漢朝時期勇猛剽悍的北匈奴來說,在被迫退出中原地域範圍後,他們選擇於西方建立起匈奴帝國,最後甚至在公元476年打敗了強盛一時的西羅馬帝國,可見萬里長城不僅僅是雄偉的建築奇觀,更憑藉其重要的戰略地位,牽動了世界的歷史發展。

資料來源:《搜狐網》《新浪網》

責任編輯/蔡惠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