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幫忙做家事?專家1招無痛完成分工,點破3關鍵「別期待他們主動」

2023-07-30 12:00

? 人氣

如何讓孩子學會做家事?專家點破關鍵「別期待他們主動幫忙」。(示意圖/取自pexels)

如何讓孩子學會做家事?專家點破關鍵「別期待他們主動幫忙」。(示意圖/取自pexels)

暑假期間,媽媽們從早忙到晚,看到大小孩、小小孩不會主動幫忙,叫也叫不動,只好自己做,心中不禁悲從中來:莫非我是這個家庭的台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家並沒有這樣的矛盾,原因可能是我知道家事地圖在我腦袋裡,小孩腦袋裡有的不是家事地圖,而是電玩破關地圖、是和男友或女友要去哪裡玩的地圖。因此我不期待他們主動幫忙,而是把我的地圖說出來。

有一陣子我家的空調遙控器紛紛陣亡或消失,孩子們拿著家裡僅存的兩個遙控器控制四部空調不覺得是個問題,只有我覺得是,於是我在自己的家事地圖記上一筆「買空調遙控器」。

我個子小,晒衣服需要有電動晒衣架。孩子比我高,不覺得電動晒衣架壞掉沒辦法上上下下是個問題,只有我覺得是問題,於是我在自己的家事地圖記上一筆「叫修晒衣架」。

如何讓孩子幫忙做家事?

接著,我把自己的家事地圖攤開在我們仨的對話群組:「請協助購買空調遙控器,型號如上。妹妹房間的和客廳的遙控器已消失,我的遙控器沒有屁股,哥哥房間的遙控器安然無恙,看起來大概需要三個是嗎? 另外請協助叫修晒衣架。請回應分工認領。」

孩子陸續回應他們的認領,我需要的協助就這樣無痛完成。

在要求孩子協助家事的過程中,我基於對人性的了解來請求幫忙:

1. 地圖在我的腦袋裡,我得直接說我需要什麼幫忙,要幾個遙控器。

2. 每位家人有他們的專長與選擇,我覺得兒子比較了解電器,讓他負責購買遙控器會比較安全;女兒在家裡負責洗衣服,我覺得讓她叫修電動晒衣架會比較順手。然而,這些都是「我覺得」,不是「他們覺得」,因此我還是請他們各自認領。即使最後的選擇如同原先我腦袋裡的規劃,但自己選的比較會置入內心地圖,而且心甘情願。

3. 每個人對事情急迫性的認定不同,回應請求的速度也不一樣。在攤開家事地圖請他人協助時,最好要清楚說明一個回應時間,免得自己等急了發脾氣,對方也覺得委屈。我對這兩件事情沒有感到急迫,因此並未請 他們在什麼時候之前要回應,如果等待三天(我心裡的那把尺是三天)孩子還沒有回應,我就會進一步詢問。

在《老子》裡面,有一段話是這樣說的:「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蔡志忠的漫畫版對這句話的詮釋是:「最棒的國君治理國家大事,但人民卻不知道他做了什麼;次一等的國君,用道德感化教育人民,人民親近他而且對他評價很好;再次一等的國君,用刑罰政令治理人民,人民聽到他的名字就心生畏懼。最次等的國君,以為可以欺騙人民而愚弄人民,人民都想反抗他。有的國君自己說話不算話沒有信用,那人民更不可能相信他。最上等的國君悠哉悠哉,非不得已不輕易發號施令,等事情大功告成圓滿完成了,人民都還不知道這是國君的功勞,反而都覺得本來就是這樣的。」

別期待孩子主動幫忙,將選擇權交給孩子

我請求孩子協助家事的過程大抵就是依照這段話而行。

我在家裡宣布什麼規則了嗎?沒有。我做牛做馬似的讓孩子感到不好意思而主動幫忙嗎?沒有。我警告他們不做這些家事會得到什麼懲罰嗎?沒有。我做的只有了解人性,順應人性。

我知道人只會關注自己關注的,因此不會期待孩子不用講就知道我的家事地圖。我知道人都喜歡自己選擇,不喜歡被命令,因此知道即使我直接分配比較快、比較好,我仍然請他們自己選。我知道每個人對一件事情輕重緩急的認知不會是一樣的,因此不會期待孩子馬上回應。基於這樣對人性的了解,我家的家事分工就在無形中無爭議的運作完成了。

作者介紹|郭葉珍 

.加拿大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社工學院與教育心理諮商學系跨領域博士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專任副教授

知名親職教育專家,深受家長、老師、學生信任與喜愛。勤於筆耕,時常在臉書粉絲專頁發表教養、正念相關主題文章,屢獲各大媒體轉載,幫助無數頭痛父母解決教養難題。

上有八旬堅持獨居自在生活的媽媽,下有大學中輟的兒子和台大畢業的女兒,她了解父母的焦急與憂慮,也深知摸索跌撞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更明白「父母安好,孩子才會好」的硬道理。秉持「不教而教」、「放手不放生」的育兒哲學,郭葉珍教授始終力行身教,相信「溫和、耐心、慈悲、重複」的引導與陪伴,自然能讀懂孩子內心話,也讓孩子願意和父母說話。

著有《我們,相伴不相絆》、《和自己,相愛不相礙》、《做孩子需要的媽媽,就好》。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天下文化《讀懂孩子內心話:教授媽媽郭葉珍,陪你輕鬆帶孩子》(原標題:無痛完成家事分工)

責任編輯/邱苡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