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每天上朝,大臣還有時間辦公?電視劇演錯的歷史真相,原來我們都誤會了

2023-07-25 13:27

? 人氣

清朝皇帝其實並沒有每天上早朝討論政務,與電視劇演的大相逕庭。(示意圖/取自IMDB官網)

清朝皇帝其實並沒有每天上早朝討論政務,與電視劇演的大相逕庭。(示意圖/取自IMDB官網)

朝會是古代漢字文化圈宮廷的一個行政制度,又稱朝參、上朝、升朝,如果君王不朝,將會導致「君荒於上,臣怠於下」的後果。兩岸的清宮劇常演皇帝為討論政務,每天都要上早朝,不過史實並非如此。其實,早在明朝確立內閣制後,大臣的奏疏皆交由內閣處理,擬出意見後再給皇帝批覆,所以皇帝10餘年不朝也沒關係,到了清朝雍正皇帝後,發現開朝會的效率極低,而後幾乎是有大事才舉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清皇帝上朝在室外,明朝上朝並不重要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副教授毛立平在中國影片分享網站「bilibili」上表示,清宮劇時常演出皇帝與大臣一早就集中在大殿討論政務。不過,電視劇演上朝都是在大殿,但清朝皇帝上朝其實是在室外,康熙時期形成「御門聽政」的制度,皇帝會坐在乾清門前,官員則站在廣場上,「由於宮殿面積不大,官員也不能離皇帝太近,才會在室外上朝」。

毛立平指出,早在明朝確立內閣制後,大臣的奏疏皆是交由內閣處理,皇帝再根據內閣擬出的意見,決定對奏疏的批覆,之後交由各部院執行,只要流程沒問題,上朝並不重要,且費時又費力,亦沒有效率,當時早朝成為一種儀式,象徵皇帝勤政,「明朝皇帝就算10餘年沒上朝,政務依舊在運行」。

清朝則從康熙開始,形成每天「御門聽政」的制度,後來的皇帝漸漸發現,早朝也無太大必要,逐漸改為三日一朝或五日一朝,皇帝有時也會不定期舉辦朝會,除常規設置的早朝,皇帝還會召集各部院大臣討論政務;雍正成立軍機處後,皇帝與軍機處大臣商議政務頻率更高,處理政務的方式主要是批閱奏摺或與大臣討論,而非上早朝

明朝內閣,為明成祖首先確立。乃是明朝建文四年(西元1402年)至永曆十六年(西元1662年)的皇帝咨政機構,此後權力逐漸增大,後形成為明朝行政中樞。內閣輔臣的人數為1人至7人不等,輔臣奉使出外辦事,多自稱閣部。

明朝大臣的朝會,需要午夜起床

《玉藻》的《禮記篇名》有云:君日出而視朝,退適路寢聽政」,朝會區分君臣尊卑禮儀的一部分,按性質可分為大朝、朔望朝、常朝,常朝時官員分列進入朝廷匯報問題、提出建言,而君主則一一回答。按時間可分為早朝、午朝和晚朝。常朝為議政之場合,其他則是禮儀性質。在明朝以前,朝會並非每天舉行;漢宣帝始實行五日一朝的常朝制度。

三國時,五日視朝仍被視做舊制;元代朝會極簡略,「每日則宰執入延春閣及別殿奏事而已。」因此,有學者認為元代根本沒有朝會。明太祖始規定每天上朝,他本人更是「雞鳴而起,昧爽而朝,末日出而臨百官。」其中「昧爽」兩字即清晨天剛破曉之時,除朝參官員,舉凡耆老、學官、儒者等,皆下令「隨朝觀政」,可見洪武朝的早朝的場面極為壯觀。此外,明朝大臣的朝會,需要午夜起床,淩晨三時到達午門外等候至淩晨五時,官門開啟,大臣按品位依次進入

明代早朝過度繁密,又只徒具形式,對君臣雙方都是一個負擔,且浪費眾大臣辦公的時間,許多官員經常借故或無故逃避朝參。成化23年,文武官缺席早朝者竟達1118人。萬曆初期,大學士張居正奏言:「視朝不如勤學,尤為務實;乞皇上以三、六、九日視朝,其余日俱禦文華殿講讀。」

至此一月九朝,成為定制。到了清代,扣除冬日免朝、夏秋多至圓明園、避暑山莊、木蘭等地,剩下時日最多為十日一早朝,亦少有此效率不高的儀式,鹹豐之後禦門聽政完全被取消。

資料來源:《漢代常朝制度考析》、《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2008年第2期》

責任編輯/林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