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馬鈴薯惹議 康軒、教育部成受害者?

2023-04-19 15:48

? 人氣

因土豆馬鈴薯事件而受惠的產品關鍵字,紅色為土豆麵筋、黃色為土豆絲的搜尋量(圖片來源:Google Trend)

因土豆馬鈴薯事件而受惠的產品關鍵字,紅色為土豆麵筋、黃色為土豆絲的搜尋量(圖片來源:Google Trend)

教育及文化委員會近日審查特殊教育法修正草案,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質詢時指出,康軒國一生物課本把馬鈴薯稱為「土豆」,要求教育部檢查教材。教育部長潘文忠回應表示,經過教育部國教院審定的教科書一定會使用慣用詞,若出版社有誤寫,教育部會糾正。康軒發布聲明稿說明,教材編寫參考自教育部網站,該則漫畫目的是提示生活中的不同語詞,如「落花生」、「花生」、「馬鈴薯」、「洋芋」等,後續將按照程序送請審查修訂內容。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整起事件在各大新聞留言及網路論壇引發廣泛討論,搜尋引擎「土豆 馬鈴薯」的搜尋量大增,連帶討論的話題關鍵字「土豆麵筋」、「土豆絲」的搜尋量也瞬間飆高!

網友在各大論壇則討論熱烈,立場不一。有位國中老師在留言處說明他在學校剛好講到這個單元,「這個漫畫的出發點是在表明一個名詞在不同區會有不同的意思,我自己也有在課堂另外講到我們的奇異果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獼猴桃、我們的番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稱為西紅柿,甚至還講到彰化鹿港稱口袋的台語為『通櫃仔』、稱剪刀的台語為『剪輪』,這都在在說明一個東西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名字,之後再切回此章節,個人覺得立委是在斷章取義、小題大作。」

另外也有網友留言表示語言混用是常態,「非得這樣做教育嗎?台灣社會充斥著許多日語或英語的用詞,不也都要檢討嗎?來源説明清楚就好,中國文化有這麼可怕嗎?有辦法完全去中華文化嗎?」甚至有網友認為「完全在斷章取義!這章節就是在跟你講科學界的標準命名多重要!才不雞同鴨講」。

實際查訪教育部網站,兩岸用詞確實有別名及通用語的分別,如番茄也稱為西紅柿、鳳梨也稱為波羅、芭樂別名「番石榴」等,教育部網站所收錄的詞彙,有些稱呼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別名。

康軒引用教育部辭典製成漫畫,內容引發熱議(截圖來源:教育部國語辭典修訂本)
康軒引用教育部辭典製成漫畫,內容引發熱議(截圖來源:教育部國語辭典修訂本)

整起事件反映了斷章取義的嚴重問題,對出版社和教育部造成了不必要的批評和負面影響。詞語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用法,康軒出版社引用教育部的資料製作漫畫,提供各地語言用法資訊,卻因斷章取義及意識型態操作而無端成為事件受害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