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Netflix《模仿犯》結局真兇早已暗示!6個編劇沒講的細節彩蛋,惡的本質有時完全毫無理由

2023-04-30 15:06

? 人氣

Netflix《模仿犯》角色姓名對應的真實意涵曝光!(圖/取自模仿犯 Copycat Killer臉書專頁)

Netflix《模仿犯》角色姓名對應的真實意涵曝光!(圖/取自模仿犯 Copycat Killer臉書專頁)

編按:Netflix懸疑台劇《模仿犯》(Copycat Killer)故事改編自日本作家宮部美幸同名推理小說,由吳慷仁、柯佳嬿、姚淳耀、江宜蓉、林心如、庹宗華、黃河、范少勳、夏騰宏主演,故事講述1990年代松延市發生的連續殺人命案,在媒體和檢警聯合辦案,兇手即將呼之欲出之時,真相卻更撲朔迷離,劇情除了反思人性中「惡」的本質,也諷刺了第四權自由的年代下,新聞媒體片面的報導扭曲真實事件的亂象。

一、名字背後的意涵:

1.網川浩一與陳和平:

原著中:網川浩一的綽號為和平。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劇:陳和平三個字出現時,即能道破幕後的藏鏡人。

而片頭中的霓虹燈,是融化的微笑圖案,也暗喻著陳和平,符合原著小說所形容的微笑先生。

反差性:名為陳和平,卻為社會帶來許多不和平,甚至塑造檢方與民眾間的不信任。

2.有馬義男與馬義男:

原著:有馬義男,在小鎮上開著豆腐店。

台劇:則省略第一個字,成了馬義男,是一名虔誠的宮廟主委,符合台灣的民俗風情。

片頭出現常見的護身符,與謀殺案產生連結點,保護的寓意與傷害的惡意之間形成衝突對比。

3.綜合:

姚雅慈

個人認為與主播張雅琴相像,不僅名字相似,且行事風格同樣犀利。

路妍真

道路以真實呈現。

小聽認為名字很符合路妍真想為朋友平反真相的性格。

郭曉其

曉:知曉。其:他人。

郭曉其的名字是知曉他人,有種參透人心的感覺,也很配得上檢察體系的職業。

二、社會案件下的倖存者:

原著中少年真一是小聽在劇中所搜尋的身影,此角頗具重要性,可以讓書迷猜測真一的真心:在極具惡意的殺人犯女兒面前,能否維持心中的良善?

初以為劇中第一集戴耳機玩紫魔王的少年會是真一,但他嚎啕大哭時,小聽立即明白不是他!(因為少年真一有些壓抑)

原來,少年真一的故事被分配到了郭曉其身上,郭曉其背負著家族倖存者的陰影,在緝捕過程中,積累著連環殺人案受害者的痛苦思緒,與過去承受的心理壓力,郭曉其會成為殺人者嗎?

迫使郭曉其動手的最後一根稻草,即是前女友的死亡。郭曉其再也無法壓抑怒火,高舉著槍枝向著陳和平開槍。

三、以女性之姿還以向著女性的惡:

觀點由男性檢察官郭曉其所引導,這跟當時小說的視角有極大落差,書的結尾將是女性記者滋子與網川先生的精采對峙,這一幕可說是把對女性惡意的一切還之於惡人,對抗的主題由滋子來做,也會對嫌犯感到較冒犯。

兇嫌網川對母親本身有著複雜的情感,甚至傷害了社會上的女性,而本身對女性懷有惡意的網川,被正義的女性(滋子,同時亦身為一名母親),將會有不同意義,也象徵著女性的反擊。

主播雅慈姊得獎時,曾經說過:不要將她們稱呼為女主播,彷彿女性是種特例一般。

雅慈姊本身既專業又強悍,是成功的女性象徵,與陳和平的對峙下,卻反而輸得徹底。劇中出現的女性,除了路妍真與彤妹外,幾乎都成了犧牲者。

本來小聽還期待記者路妍真能夠在劇中發揮記者的本質,但似乎淪為陪襯的作用,實屬較可惜之處。

女性在此劇的改編,反而都成了落敗者與社會弱勢,與原書的觀點所塑造的極端反差有所不同。

四、《解讀惡之心的人們》既視感:

如前面所說,為了塑造緝捕的煎熬,郭曉其無法好好入睡,必須時刻拿著藥罐,沉思、目光朝下領略著案件的脈絡與細節,小聽總覺得瞥見《解讀惡之心的人們》的宋刑警(金南佶飾演),他也會徘迴在命案現場前,苦思、壓抑、沉重體會著受害者的遭遇。

《解讀惡之心的人們》呈現過去封閉年代的殺人事件,所有場景、燈光、道具亦符合時空背景與社會氛圍。

兩者皆是過去年代,有種靜靜的、緩慢的節奏,與壓抑的社會氛圍。有的網友認為節奏太慢,但小聽認為這樣的節奏才剛好,因為當時的視聽娛樂受限,幾乎所有的環境都是安靜的。

唯獨不同的是,《解讀惡之心的人們》大約兩三集就交代了一個事件;而模仿犯則是以一個主要的連環殺人案去做貫穿。

五、惡意能夠被模仿,還是創造?

許多惡往往發生在一瞬間:臨時起了殺意、臨時迷失了自我。

而惡可以被煽動嗎?就如同郭曉其被憤怒遮蔽了理智。

劇尾,許多民眾戴著面具在法院外,為陳和平發聲:釋放陳和平。

看似荒謬但又符合社會實情,國外也不乏追隨殺人犯的粉絲。

是什麼樣的價值觀會讓人支持一個殺人者?

「惡」究竟是從哪裡擴散的呢?至少在這部模仿犯裡,恐慌、敵意、自我意識過剩從電視裡、收音機裡,擴散到了社會的每個角落。

「惡」的種子潛伏著,也許會伺機成熟。

而這部影集,會不會在某天成為某人的參考手法?成為一個細微的「誘因」。

當我們被媒體的聳動標題、駭人聽聞的事件餵養時,這份餵養又會不會成為誰的犯罪模板?

給予反饋的民眾是否又創造了「惡」,隔岸觀火的「惡」、檢討被害人的「惡」、落井下石的「惡」、跟風的「惡」、追隨媒體流量的「惡」…...

六、總結:

陳和平遇刺的結尾尚能接受,但郭曉其成為律師,在法院外抵擋媒體拍攝,護著當事人的劇情似乎在哪裡見過,如果郭曉其能有搭配內心陳述的聲音,會更完美;比如陳述自己對於正義會有什麼樣的堅持,或是該走怎樣的路,而不該只有路妍真對新聞媒體的看法會更好。

Netflix《模仿犯》預告片

作者介紹|小聽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方格子。(原標題:惡意能夠被模仿,還是創造?《模仿犯》觀影心得)

責任編輯/林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