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可以常回,但不能長住!」長大後,子女是怎麼和爸媽變疏遠的?她曝雙方應有1心態轉變

2023-03-18 12:00

? 人氣

為什麼許多人長大後,就和爸媽疏遠了?(示意圖/取自freepik@Lifestylememory)

為什麼許多人長大後,就和爸媽疏遠了?(示意圖/取自freepik@Lifestylememory)

螃蟹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長大以後,家可以經常回,但不能長住。」

我只用0.03秒就理解了這句話的精髓,我們相視一笑,繼續繞著二中翻新後的操場散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螃蟹的心情我也有過,我身邊每個獨自在外面漂泊打拚不愛回家,尤其是逢年過節不愛回家的朋友,都有各自的細密心事,他們多半跟父母之間有這樣那樣的矛盾,沒辦法好好說話,沒辦法互相理解,只好選擇逃避,免得沒說幾句就不歡而散,互相傷害。

從什麼時候開始和爸媽疏遠了?

但故事一開始好像不是這樣的,如果把時間這盤錄音帶倒帶,讓時光逆流到兒時,那時我們還喜歡纏著爸媽,想讓他們別總想著工作賺錢,多陪陪我們,那時我們跟爸媽比現在親近得多,到底是哪個參數出問題了,長大後,反而跟父母相對無言、相看兩厭了?

某個微醺的午後,我跟菁菁躺在床上聊原生家庭,聊怎麼跟父母相處,聊了很久,聊到柔和的日光斜斜地從窗簾的縫隙裡穿過,偷偷踩在地板上,聊到魚缸裡的豹紋斑馬魚都跑過來偷聽。她提到,青春期她跟爸媽的關係很緊張,就突然不知道該怎麼跟他們相處了,她甚至靈機一動飯前用手機連藍牙音響放點有年代感的音樂,巧妙地避免尬聊。

有一次跟爸爸鬧彆扭,晚飯時扒拉兩口飯就一個人跑到房間裡生悶氣了。睡前,她爸跑過來說了一句:「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爸媽都在學著當父母。」那個瞬間她覺得自己像德善,活在被人守護而不自知的《請回答1988》裡。

跟爸媽的關係,起起伏伏,時好時壞。

去年年底,她在老家逛超市,看到個熟悉的身影抱著一堆東西站在收銀台那裡排隊,走近幾步後確認了判斷,那個長得帥、讀書好的男神,如今身材發福,臉上擠滿了肉,普普通通地站在人堆裡。她忽然失落,忽然理性。人都是會變的呀,從17歲到29歲,13年過去了,13年可以發生很多事情改變很多東西的。

她從來沒意識到她跟爸媽之間有13年相處的空白,讀大學以後,工作以後,大部分時間一個人在外面生活,習慣了什麼都靠自己,跟父母沒什麼有效的交流,沒共同的話題可以聊,加上中國的父母大多是「大家長式」的,講究權威,而她又是很有主見的人,難免起衝突。

長大後,和父母的相處方式轉變

在不斷的摩擦、和好,摩擦、和好中,她總結了跟父母相處很重要的一點—「去意義化」。成年後一定要轉變角色當掌舵人,反思自己也讓父母反思,他們有哪些做得不好的地方,他們有沒有自己的精神寄託?父母在栽培孩子的時候,總是抱有很多期望,他們把很多東西都「意義化」了,潛移默化地教育我們力爭上游當「人上人」,但他們所期待的「人上人」又未必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所以,長大以後,我們要「去意義化」,定義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照搬父母給的邏輯。

當你有了獨立的人格和判斷力,當父母看到了你的成長,看到你對人生的把控,他們會基於放心的前提,慢慢放手,退到台下的觀眾區坐著,把人生的舞臺交還給你。

她還舉了個例子,她個人不太喜歡微商,她媽媽退休以後閑著無聊加入了某個搞知識付費的微商社群,今天上網課學乾貨,明天社群做分享的,忙得不亦樂乎。她開始很不放心,想阻止來著,可後來想通了,只要媽媽不被騙錢,只要她開心就好了。多理解一點,少干涉一點,關係肯定會變好的。

父母也曾是少男少女

說起來,《你好,李煥英》無疑是2021年春節檔的最大黑馬。我和喬夕一起看的,從國泰電影院出來往她家走的路上,我問她打幾分,她說如果按豆瓣的評分體系的話,三星到四星之間吧,但有一星情感分。我說,我也是。

單從劇本層面講,《你好,李煥英》沒太多驚喜,但勝在真摯動人,演員的完成度很高。絕大多數人的淚點都從「她那時候還不會縫褲子」開始,我也不例外。我這裡最大的淚點,就是電影臨近尾聲的那一句淡淡的「從我記事起,媽媽就是個中年婦女的樣子,所以我總是忘記,媽媽曾經也是個花季少女」。

從我有記憶開始,家裡的相冊就七零八落的,媽媽年輕時候的照片不多,僅有的那兩三張照片還是年輕時跟朋友的合照,但哪怕照片泛黃許久,也難掩明豔之色。媽媽那時還很苗條,滿臉膠原蛋白,也燙過頭髮染過色,戴很誇張的金色耳環,穿簡約好看的襯衫和剪裁講究的藍色喇叭褲,一臉自信,笑容無邪。這些肉眼可見,但我卻不知道,也從來沒問過,她的17歲坐在誰的單車後面,有過什麼念念不忘,又是什麼讓她決定嫁給我爸。

她現在年紀大了,有點胖,怕三高,不敢吃大葷,不敢吃甜的,那年輕的時候呢,她20歲的時候呢,有什麼很愛吃的東西嗎?她們那個年代,在廠裡上班的時候,日子是怎樣的濃淡。為什麼我以前從來沒想過這些問題?很多時候,我只是單方面覺得他們不理解我,自說自話,根本不理解我想要的東西,但我也沒有認真思考過他們為什麼會那樣說,那樣想,他們擔心的是什麼?他們的言行背後更深層次的動機是什麼?

爸媽,我想和你重新認識

後來的某個晚上,我給媽媽打了一個長達兩個多小時的電話。我們重新認識了。我們從來沒有講過這麼長時間的電話,也從來沒有如此坦白、如此心平氣和地溝通。

那晚,我像法醫做解剖一樣,把所有我的現狀、思考和判斷,順著生活的軌跡和紋理一層層剝開,把我對愛情、婚姻和事業的想法,對寫作的追求,為什麼之前一直沒認真考慮過婚姻大事之類的(我很害怕結完婚後的角色轉變,我怕在我自己還是小孩子心性的情況下,沒辦法當好一個「大人」,沒辦法承擔好家庭的責任,同時扮演好好老婆、好媽媽、好媳婦的角色,我怕我搞不定,我還害怕我結完婚後,會囿於生活的安定和瑣碎,失去寫作上的靈氣,我還沒寫出過很滿意的長篇小說)……

所思所想,全都說了,說完以後特別痛快,像一次性卸下了10噸大石頭,解決了很多歷史遺留問題。我也第一次聽進去她說的很多話,不像以前,左耳進右耳出用敷衍回應維持虛假平和。

每個人的成長都有他獨特的痕跡,就好比娛樂,割豬草的路上跟同行的玩伴一起追逐打鬧、聽村裡的大廣播喊話、聽收音機講《白蛇傳》是我媽小時候為數不多的娛樂。我小時候呢,捉魚捉蝦玩,跟鄰居家的小孩玩捉迷藏、扮家家酒,纏著表哥帶我去遊戲廳玩,看他打《格鬥天王》。現在城市裡的小孩呢,刷抖音,玩電腦遊戲,玩程式設計,玩賽車,跟著爸媽去旅行,看海、看星星、看極光,玩得更數位化、更開闊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化土壤、成長背景和生活方式,即使在同一條時間軸上奔跑,我們跟爸媽也像是活在平行空間裡的人,註定看到不同的風景,戴不同的「思考帽」(有本書叫《6頂思考帽》,推薦)。而人與人之間的瞭解和默契,又需要一定的信息量和順暢的溝通作為搭建基礎。

與其單方面責備父母不理解自己,管太多,太封建,太局限,與其做這樣的徒勞無功,倒不如在平行線之間畫幾條線段,搭幾座橋樑,帥氣地說一句「爸媽,我想和你重新認識」,走進他們的生活空間,解讀他們的語言密碼和價值觀體系,向他們更新我們的世界。你會發現爸媽也很可愛的,他們沒你想的那麼老土,他們也有他們的愛恨情仇波瀾壯闊星河燦爛。

當然,我也承認,有些傷害根深蒂固不是單靠改變溝通方式就能解決問題的。對於飽受原生家庭打壓、傷害的朋友,我強烈推薦《父母會傷人》這本書,愛是滋養,真正的愛讓人幸福愉悅,真正的愛不會折磨你,不會讓你整天情緒失控,自我厭惡。

勸大家趁早遠離有毒的原生家庭,從精神上戒奶,把精神從原生家庭剝離,做一個有獨立人格和判斷力的人,我想讓你抱抱那個受了很多傷,住在你心底的小孩。

天空黑暗,但愛會重來。我想要你自尊、自信、自愛,願你被關懷、被尊重、被疼愛。

作者介紹|林夏薩摩

畢業於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現從事保險業。網紅作家,人民日報夜讀、十點讀書、行動派和讀者等多個熱門公眾號和雜誌的爆文作者。其文字溫情治癒,理性深刻,深受讀者喜愛。已出版作品《20幾歲,你為什麼害怕來不及》、《人生沒有標配,每一步都珍貴》及《你的堅持,終將 美好》、《終有人住進你心裡》等作品合輯。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高寶出版《明天,我想重新喜歡上自己:25個無法迴避的成長問題,從內心與自己和解,世界就會愛你》。(原標題:爸媽,長大後,我想和你們重新認識)

責任編輯/邱苡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