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鴻海、緯創遇到印度暴動仍堅持設廠?投資達人分析背後原因:超級利多才是重點

2023-03-13 15:40

? 人氣

鴻海、緯創積極往印度設廠。(圖/取自美聯社)

鴻海、緯創積極往印度設廠。(圖/取自美聯社)

如果你有在注意台廠在印度的新聞,這幾年有兩個大暴動影響深遠,分別是緯創在2020年有數千台生產中的iPhone被偷走,媒體指出公司當時損失金額高達43.7億盧比(約新台幣16.7億元),另外一件就是2022年初的鴻海,同樣受到當地勞工示威罷工,而這些衝突事件也引發蘋果的關切,認為這兩家供應鏈的ESG並沒有做好而必須檢討,但為何時間來到2023年這些公司仍在印度營運呢?明明就是這麼動盪又危險的地區,卻不願意退出轉往東南亞,寧願忍受印度的混亂也堅持營運,到底背後有什麼盤算?這是我們接下來的探討重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印度經濟硬實力如何?

2021年中國、印度、美國人口資料。(圖/取自玩股網)
2021年印度人口數已接近中國。(圖/取自玩股網)

如果從人口角度來看,2021年印度已經要追上中國,表示當地內需及市場規模也是相當驚人。另外根據最新的聯合國數據顯示,2023年4月14日那天,印度人口數即將達到14.26億人,正式與中國黃金交叉,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這會有機會複製開發中國家的人口紅利嗎?更仔細觀察人口結構就能得到答案。

2023年印度人口金字塔。(圖/取自玩股網)
2023年印度人口金字塔,勞動年齡人數接近七成。(圖/取自玩股網)

根據2023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印度勞動年齡人數接近七成,共約9.7億人並佔整體67.93%,而還不具備工作條件的少年人口也有3.6億人,佔整體25.12%。老年人口是接近一億的9,883萬人,佔全國總人口比例為6.95%。

所以如果從人口結構來看,印度真的是相當年輕,關於人口紅利是值得期待的,而且印度人口未來仍有機會持續成長,機構預測2064年會來到最多人的16.97億人,這真的是相當可怕,過去我們常常在說中國13億人口商機無限,如果用這個標準來觀察印度的話,那麼印度未來的內需及人口紅利可能是商機無限再加上一個無限。

中國、印度歷年人均GDP數據比較。(圖/取自玩股網)
中國、印度歷年人均GDP數據比較。(圖/取自玩股網)

前面說完人口紅利之後,其實促使外資或台廠願意進場的第一優先,絕對是成本考量,畢竟現在全球出現少子化、高齡化,這會導致人力資源更匱乏,加上疫情期間的通膨,也會造成企業人事開銷的成本節節攀升,從中國及印度人均GDP就更清楚了。兩國在1990年以前的GDP狀況其實都差不多,但在2000年之後開始出現分水嶺,因為中國開放各種經濟發展,人民所得也開始扶搖直上,近幾年更是受到疫情而「暴漲」一段行情,上圖的兩國人均GDP上升斜率就很清楚,中國真的是急漲急拉。

拉出2020年到2021年對照,這代表疫情當下與隔一年QE政策之後的對照,中國人均GDP從1.04萬美元漲到1.26萬美元,整整超過兩成以上,以絕對值來看則是增加2,000多美元。結果你看同期間的印度,2020年到2021年,從1,910美元增加到2,256美元,這是不是天差地遠?

這數據代表中國單人在一年賺到的錢,等於印度六個人薪水合起來才能追上,而且光是中國2020到2021年的GDP成長幅度就已經等於印度在2021年的人均GDP,這根本就是不同檔次的世界,中國談的是薪資受到通膨而大幅度成長,但印度基期低到上漲無感。從這一點來看,不難發現國際大廠為何願意忍受當地落後或動亂也願意進場投資了,很簡單啊,這是機會成本的問題,當印度暴動引起的風險或災害,這些損失成本可能遠比中國正常經營還要低廉,便宜就是王道。

印度指數(SEN)。(圖/取自玩股網)
印度指數(SEN)。(圖/取自玩股網)

至於印度市場有沒有確實發展起來?其實可以參考股市發展,畢竟有錢人都會在股市中活動,而資金流向也必然會進入市場,所以這可以看到全球「聰明錢」對印度的想像是如何。如果你喜歡看台灣50或S&P500,藉以關心台灣、美國的股市狀況,那麼想關心印度市場時,當然就得看印度SENSEX指數。

上圖我直接拉出印度指數(SEN)跟台股加權指數對照,你就立刻能感受到差異性,先說明一下,這是由印度30家最大的公司所組成,並由亞洲最古老的印度孟買證交所(成立於1875年)編列,而這些龍頭曾佔據印度整體股市過半的權值,當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目前整個市場有3,500家印度上市公司。再回到台股及印度股市的對照,從2020年三月崩盤當下來看,印度30從最低的近三萬點開始起漲,至今衝到六萬點,這可是整整一倍以上。

而台股則是從八點多點漲到現在的「萬六」,以漲幅動能來看台股仍稍嫌偏弱,畢竟台股從2022年初因為台積電而從萬八殺下來,但與此同時,印度30居然也只是在橫盤整理而已,嚴格說起來算相對抗跌。

印度新冠肺炎病例與死亡人數。(圖/取自玩股網)
印度新冠肺炎病例與死亡人數。(圖/取自玩股網)

最後當然是新冠疫情的因素,印度在2022年六月開始失控,這時間點跟台灣有些雷同,但來到年底已經降低到千人不到,2023年更是降到百人附近的常態,關於人數降低媒體眾說紛紜,有一派說法是當地人找類似印度神童這種人來治病,亂喝什麼神水導致國人確診速度更快,當大家都中標之後,確診數就下降了。

另一派則提到政府嚴格抓宵禁,一開始是晚上十點至早上六點,後來延長到晚上八點至早上六點,反正大家都關在家裡面減少交流,再加上確診者都有抗體,而疫苗原本也不夠用,同步慢慢施打普及後,疫情就迅速在2022年第四季獲得改善。

這邊先不討論當地人是怎麼治療或管制的,純分享而已,重點在於確診人數下降的時間點,正好是中國爆發二次疫情的開始,而且當時北京當局還堅持要清零,導致全球明明都解封了,中國工廠卻還是無法正常供應產能,甚至出現更多暴動及無薪假,一來一往之下,你說這些全球大企業會停滯在中國嗎?轉移到人力資源更便宜而且正常運作的印度,當然就更合情合理囉。

論2023年印度優勢及劣勢

最後談談印度的優勢及劣勢,其實他們還多了英語能力,因為印度過去曾經是英國殖民地,所以當地人民的英語能力也成為優勢之一,目前官方將印地語列入第一語言,而第二官方語言則為英語,加上印度人學習及數理能力相當不錯,這當然也加速國際企業願意雇用印度人的意願,這邊先不去笑他們有這種口音,畢竟印度語言複雜到有1,396種母語,而且有29種語言的使用人數超過百萬人,當然就會有百百種的口音囉!

但如果對照中國狀況,華人就是用華語而已,英語人才當然更加稀少,這可能比日本製的壓縮機還少,如果你是歐美外商,是不是找印度人溝通更加方便?而且印度跟歐美有時差,也能完成「日不落」企業的運作,這在客服端能量就能發揮優勢,當美國當地公司都下班搞消失之後,至少客戶打電話還有印度員工能接力處理。

但說完了好康之後,當然就要提缺點,首先是印度的人種派系相當多,這可能也會造成公司管理不易,再來是印度經歷過英國殖民,人民也會趨向歐洲做人處事的態度,例如動不動就在那邊暴動抗議,或者公司指派任務後常常會被唬爛或意見一堆,這些當地或國際媒體都有在報導,我是引述而已沒有攻擊的意思。所以現在還有一派市場聲音是希望國際大廠往東協發展,不要卡在印度,至少複雜度及管理性相對容易掌握。

不過說這麼多,企業依舊紛紛進場印度設廠,例如鴻海、緯創就是最積極進場的,原因不外乎就是錢啦!2022年政策也端出牛肉給國際大廠,提到投資補助計畫可以給予單家企業最高450億盧比(5.49億美元)的獎勵金,但條件是企業必須在五年內在當地投資70億盧比,先不去思考政策是否能兌現,鴻海、緯創這麼積極進場的主因,其實還是在於錢啦!

畢竟人力多又便宜之外,印度政府也積極遊說蘋果公司進駐當地,如果哪一天蘋果認為中國風險過高而決定分散產能到印度呢?那鴻海是不是也得配合蘋果到印度設廠?所以不要一直笑鴻海、緯創好像阿呆,像飛蛾撲火進去被騙,遇到抗爭虧錢又被蘋果搞ESG威脅取消訂單,嚴格說起來,這算是提前佈局並維持競爭性的戰略性佈局,不然等蘋果一講才要進印度,工廠設置及產能跟得上嗎?而且得面臨其他競爭對手瓜分市場的風險,為了維持蘋果供應鏈的領先地位,那倒不如提前進場佈局先燒錢踩雷(笑)。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玩股網(原標題:為何鴻海、緯創遇到印度暴動仍堅持設廠?背後的超級利多才是重點...)

責任編輯/趙鳳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