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到就不退休!這個傳奇創投人,想把「核融合發電」做成台灣的護國神山

2023-02-22 09:40

? 人氣

劉宇環想把「核融合發電」做成台灣的護國神山(圖/Lukáš Lehotský @Unsplash)

劉宇環想把「核融合發電」做成台灣的護國神山(圖/Lukáš Lehotský @Unsplash)

2021年6月17日晚上,台北已夜闌人靜,劉宇環急著整理箱櫃、行李,光是要從台灣帶回美國的禮物就占兩大箱,第二天早上就要結束在台灣的一年避疫之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6月19日回到美國後,萬事待理。首先他的岳母高齡一百零六歲過世,必須協助妻子安排岳母後事。接著他開始打理家裡和自己的書房,沒有拆的信,沒有連絡的朋友,要更新進度的投資專案⋯⋯

兩星期,他時差都沒調整過來,凌晨兩點多還在發微信,指揮這、指揮那,這時間歐洲是早上十一點,台灣是下午五點,不會打擾到部屬及客戶。

「Greeting  from  Berkley  Hill」(來自柏克萊山崗的問候)不時跳動在每個朋友手機螢幕上,還要邀請舊金山地區的朋友聚餐,詩人韋應物《淮上喜會梁州故人》云:「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這一年,也彷彿十年,每個人都無意間鑲進歷史,身邊總有人染疫歷經滄桑─或辭世,或病重,即使復原了也會有嚴重後遺症。

他總是勤於連絡朋友,不管是生意上的或是私人的。這次回到美國更殷切了,體會「一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通常喝紅酒,所以不會醉倒)。

美國已從疫情中恢復正常,雖然Delta變種病毒仍然肆虐,但美國已經無法鎖城了,庶民一片哀鳴,該做的事荒廢許久。畢竟很多事是無法透過Zoom在線上進行的,一定要面對面,人與人之間的化學效應才能顯現,何況如他這等熱情,Zoom殊難傳遞。

台灣的生活著實舒服,享受了一年的小確幸,但也頗與世隔絕。才回美國沒幾天,劉宇環已經發現,離開一年,世界已大不同。拜登上任,全美國比他離開前更分裂,對中國的敵意、防範更強,世界兩強處不好,和平難期。

危機,就是轉機

危機確實也是機會,因為氣候變遷,拜登特別注重新能源,劉宇環六年來一心要做的核融合發電受到空前重視,他所傾心的家庭式核融合發電機,獨樹一格,還沒有競爭對手,但是技術極度困難。

風險投資公司會因為太與眾不同而招致危險,但打破常規往往是值得的。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創辦人唐.瓦倫丁(Don Valentine)說過,要相信自己的直覺,這能讓你避免陷入傳統思維、試圖取悅他人。

聚界潔能需要重整,劉宇環兼任公司總裁,只有老師傅才能擺平各方,「我通常不兼總裁,但現在非常時期,必須一肩扛起來。」

延伸閱讀:「核融合」發電在台灣行得通?專家:得先全力衝刺這個技術,才有辦法引進

他也迅速在腦中畫出了核融合的路徑圖,聚界已經成立六年,最近研究成果已達到可靠度,雖然還未達到大規模商業化的能力,必須事先部署人力。政府支持,大趨勢是對的,但諸事倥傯,他得加快腳步。

首先必須重整組織,著手公司治理,使它更有競爭力。雖然小,但必須萬事俱備、五臟俱全,成立各部門,財務、研究、管理、監督部門,都一一設立起來。

他堅持將來研究成功,要在台灣製造這些家用發電機,要為台灣豎起另一座護國神山。

為了台灣,也為了世界,他一面連接自己的人際網,一面再織新的人際網。世界四家大銀行花旗銀行、美國銀行、德意志銀行、渣打銀行,兩家投資銀行高盛、摩根士丹利,都派遣團隊來到他位在舊金山金融區的辦公室聽取簡報,將來很可能投資。

他邀請中外專家擔任聚界的顧問,最重要的是必須延攬各方顧問群,技術的、官方的、策略的,都需要專家。住在舊金山附近的專家顧問,他一一拜訪、登門請教、簽聘請合約,這可不是酬庸職,真正的又要顧又要問,但他有他的本領,可以搶下別人的時間,優先見他,給他意見。

有的甚至得在去官方任職前搶先聘做顧問,最驚險的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能源教授卡門博士,他被拜登政府引進做為綠能源顧問,在去白宮之前,經劉宇環極力爭取擔任聚界的特別顧問。

請到了這位顧問,他不會後悔回美國了。「當面談,才能感受誠意。」劉宇環說。

台灣雖然與舊金山遙隔山水,但是這幾個月來,台灣顧問群也一一齊備,有三位部長如蔡清彥、徐爵民等,三位院士如李羅權、劉兆漢等,陣容強大。

在美國,依舊早上四點多起來,正是歐洲、台灣的上班時間,只有星期天是自己的時間,早上去附近水庫和友人走路(堅持三十年的習慣),下午去妹妹家打麻將,無謂輸贏,只是放鬆一下。

美國一連串假期於10月底展開,很多人從10月上旬就開始無心工作,但劉宇環習慣未改,只要其他地方不放假,他照常工作。歲月更迭,丹心未改。偶爾,各方意見紛雜,他費了相當力氣仍無法達成目標,也會坐在椅子上,有點恍然,輕嘆:「高處不勝寒,你們都不知道我的苦處。」那是他難有的多愁善感。隨即打起精神說著:「我不能氣餒,我一垮,部屬更難聚集士氣了!」

與其說是眼觀四路、耳聽八方,不如說是心無旁騖、深度專注。中文可以拆字,例如「道」字,由「走」字底和「首」字組成,人都可走出一條人生之「道」來,首要的,是邁開腳去走。劉宇環和這些創業主,都靠邁開腳走出去,邁向成功。

有些台灣朋友發現,半年不見的他,白髮多了起來,他索性就讓它白,白起來,又有不同風味,人生和投資很像:都充滿不確定性,要學會等待。

為霞尚滿天

三十年來,科技路上滄海桑田。世事難料,看盡人間富貴權位,很多人風光一時,旋即身陷囹圄;有人瞬間富貴,瞬間身家瓦解;人生萬事無不有,他已有深深體會,唯有執守他的創投業,才是王道。

這一生他經歷過無數道風景線,除了累積財富,他最感安慰的是促成了台灣高科技、大陸3G因緣,也參與到美國的網路爆發,如果這次核融合發電能做成,他此生就無任何遺憾。

寫這本傳記,他咀嚼生命甚於過往,有些事刻骨銘心,有些人但願從未遭遇過,虛虛實實,輕輕重重,但他依然是亦狂、亦俠、亦狷、亦溫和,也依然堅信他的全球征戰成功多於失敗。除了他格外努力,跟著他一路投資的謝三連說,他的運氣非比尋常。

過農曆年,朋友一起打麻將,他手風一路都好,常常贏,有幾次做了相公(每人麻將十六張,多一張牌或少一張牌都叫相公),也能槓上開花自摸,讓牌友無可奈何。

大家跟著他投資,在創投這種未知風險的行業,運氣多少還是重要。但他更堅持他的座右銘:「你愈努力,運氣就愈好。」

很多人勸他步調放緩,挑選接班人,放手給屬下,甚至退休,含飴弄孫(一個孫子,一個外孫,一個外孫女),但他堅持要把核融合發電做到一定階段才談退休。

有些人他選擇放下,有些事他仍執著,不變的是他對華人下一代的關心,期待他們對世界盡力,台灣青年不要小確幸,大陸青年不要躺平。世界無窮大,今時貝佐斯、馬斯克都上了太空,宇宙又無極限,等著下一代去知曉、探索,甚至征服。

詩人劉禹錫在《酬樂天詠老見示》勉勵銀髮族:「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縱使是晚霞,也要布滿天空。劉宇環做到了,他不單不是晚霞,而且是日正當中。

作者介紹

劉宇環/口述:

美商中經合集團董事長。生於北京,成長於台北,在美國完成學業。進入創投界後,迅速攫取大眾目光,是公認的亞洲創投界先鋒、華裔創投第一人,「創投元老」和「創投高手」是他的代名詞,對創投的獨到見解,被奉為「劉氏標準」。

1983年,創立國際創業投資,正式將創投引入台灣。1985年,受時任行政院政務委員李國鼎邀請,協助創辦華登國際亞洲基金。1993年成立美商中經合集團後,從軟體、網路、通訊、醫療、人工智慧到近來的循環經濟,無一不涉獵,整合美國、台灣、中國大陸等三地資源,充分掌握在地化與跨國境的優勢,搶先布局全球。

目前旗下管理13個創業投資基金,累計資產破10億美元,投資400多家公司,創造超過100家上市及併購成功案例,包含耳熟能詳的DivX、Creative Technology、CommerceOne、Intraware、S3、ISSI、PChome、分眾傳媒和創新工場等,其中多家為美國那斯達克上市企業。

縱橫創投界近40年,他對市場的敏感及精準眼光,始終引領趨勢,在美國、中國大陸、台灣等地創造了深刻影響力。

楊艾俐/採訪撰文:

資深媒體人。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美國華盛頓大學教育傳播碩士,曾任《天下》雜誌總主筆、英國利物浦大學經濟史研究員、美國華盛頓教育研究會研究員、廣東汕頭大學教授。從事新聞實務30年,曾至20餘國採訪,訪問超過300位國際領袖、企業CEO及知名學者。

著有《堅毅之路:吳敦義》、《郭台銘霸業》、《孫運璿傳》、《IC教父:張忠謀的策略傳奇》等書。《孫運璿傳》獲1989年國家文藝獎傳記文學類獎。歷年報導曾獲金鼎獎、吳舜文新聞獎、亞洲平面媒體公共服務獎等。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天下文化《寰宇情懷:創投教父劉宇環的卓越人生​》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