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家長都以為「教孩子」是學校的事!不必做完美父母,但你要做到這5件事才「稱職」

2018-08-05 07:30

? 人氣

課題1. 全世界都在快速改變中

家庭、孩子、工作,整個世界都在快速改變,教育方式也必須從根本改變,才能幫助孩子面對21世紀生活與工作的挑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肯.羅賓森指出,隨著家庭結構的改變,「家長」這個名詞的內涵指的不只是雙親,也可以是單親、祖父母、同性伴侶、志工或伴護者。現在的年輕人普遍較早熟,但愈來愈不健康,經常坐著不動,同時承受較大的壓力。數位科技也顛覆了工作市場,很難去預測今天的孩子在5年、10年或15年後會做什麼樣的工作。

因此,父母不能以過去的經驗來看孩子的教育。例如,大學學歷可能有助於求職,但不再是就業保證,真正要關照的是孩子擁有的才能、興趣、個性與最適合個人的機會,以及培養創造力、應變力、協作力、高EQ、團隊精神等新時代技能。

01
(圖/未來family提供)

課題2. 做一個「夠好」的父母

心理學家馬斯洛(A. H. Maslow)以金字塔圖像呈現人類不同的需求層次,從最底部的生理需求、安全感、愛與歸屬感、自尊與受人尊重,到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正好說明為人父母的角色和教育的角色是一致的。

不必做完美的父母,只要做到「足夠好」或「稱職」就行了;但怎麼做,則和自身的個性及經驗有關。臨床心理師李依親談到,根據規範要求與關懷回應的高低向度,父母的教養風格主要可分為四種:專制型、權威民主型、放任型和忽視型,父母可以依孩子不同階段的需求,採取適合的教養方式。

親子共學團體教師陳逸蓁則主張,權威民主型的父母是陪伴型的教練,也是高功能的啦啦隊,教養出來的孩子比較快樂、懂得自我負責、喜歡合作,是值得父母努力學習的教養方式。

02
(圖/未來family提供)

課題3.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即使是手足也有很大的差異。家中有2個以上孩子的爸媽,應該都能深刻感受到這點。「孩子的才能就像地底下的天然資源,有待進一步的發掘及發展,」肯.羅賓森指出,父母要了解自己孩子的能力、興趣和個性,並安排最適合他們的學習活動。

「了解孩子,而不是期望孩子,」台大社會工作學系暨研究所教授馮燕分享,她曾經期望兒子成為藝術家,後來慢慢體會如何觀察孩子、了解孩子,跟著孩子一起學習成長,發現「閱讀自己的孩子是樂趣無窮且充滿驚喜的」。

台大應用力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國教行動聯盟召集人王立昇也建議,家長最好從小幫孩子找到興趣和性向,最基本的做法就是觀察、記錄孩子喜愛的事物,可能是玩積木、畫畫、講話、觀察大自然或容易與人打成一片……,然後考量孩子的個性特質及家庭環境等因素,安排最適合的學習環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