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開始仇富,就註定無法成為有錢人!」專家揭阻礙多數人翻身的3個原因

2022-12-25 09:30

? 人氣

在窮人思維中最可怕的一項,就是「仇富」。當我們開始討厭有錢人,就註定無法成為有錢人,因為沒有人想成為自己討厭的人。(示意圖/取自pixabay)

在窮人思維中最可怕的一項,就是「仇富」。當我們開始討厭有錢人,就註定無法成為有錢人,因為沒有人想成為自己討厭的人。(示意圖/取自pixabay)

編按:為什麼廣大厭世上班族高喊的「財富自由」多半淪為口號,無法真正實現財務目標?為什麼有的人賺錢像游泳高手般如魚得水,有的人卻像溺水般垂死掙扎?為什麼有的小資族辛苦賺進了一桶金,很快又被打回原形,財富遲遲無法向上累積? 

本書作者蕾咪為你全方位分析,市面上被動收入主題書沒能完整詳述的眉眉角角,揭露「讓錢自動流向你」最重要的成功心法與實務方法!

迷思1:我怎麼都賺不到錢?

有些人會覺得賺錢是很困難費力的事,付出與獲得常常不成比例,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很可能是你打從一開始就給自己錯誤的身分認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心理學上有「自我實現的預言」,指的是某人「預測」或期待某事的社會心理現象,而這種「預測」或期望之所以成真,只是因為我們相信或預期它會發生,由此產生的行為與實現該信念一致,因此自己的信念便影響了行為。

大學期間,我兼職打工去當國中數學家教老師,其中一個家教學生來找我時,數學只有7分,從來沒有考超過30分。我還記得面試時,他爸爸帶著數學考券跟我說:「我兒子沒有數學天分,這樣是不是沒救了?」我還記得那個男孩從頭到尾都低著頭,也對自己說:「我沒有數學天分。」

後來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他的理解力毫無問題,單純只是小學幾個重要的數學觀念沒學好,並自我認定是沒有數學天分的人。

為了教好學生,我做的第一件事情是私下去跟他父母溝通:「你們可以先答應我一件事情嗎?從今天開始,再也不要對他說沒有數學天分這種話,這樣我才能教好他。」

然後我告訴學生,自己高中時也曾考過物理0分,但是大學指考時考了88分,他的7分比我當初的0分還要高。學習跟天分無關,只是有沒有找到正確或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改變了他的自我信念後,這個孩子在短短兩個月左右,數學成績就突飛猛進到80分以上,他也從此愛上數學。

在我當財務顧問的過程中,同樣也遇到很多人,認為自己沒有投資理財的天分,覺得獲取財富在人生當中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這樣的想法跟那個孩子相信自己沒有數學天分一樣,大部分時候是因為自我認同,一旦調整後,財富自然會翻倍成長,事半功倍。知識與方法只是輔助我們內在的信念,去實現對自己的預言。

自我認同決定了我們的行為,而日復一日的行為會成為我們的習慣,習慣造就了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如果我們開始不滿意現況時,可以靜下來想想,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並且自我覺察,盤點想要的與哪些言行習慣相違背,藉此做調整。因為你所得到的就是平常努力的結果,即使結果並不是你所想要的。

我自己很喜歡「BE─DO─HAVE」的觀念。很多人會以為我應該要「擁有」(HAVE)什麼才能「做」(DO)什麼、「成為」(BE)什麼樣的人。例如,我要有錢,才能創業,才能成為好的企業家。可是,事實上很多知名企業家在草創初期都沒有什麼錢,他們先決定了自己是企業家(BE)以及想打造的事業格局,然後做出企業家該做的事(DO),後來才因此吸引到資金投入或者賺取了財富(HAVE)。

自我認同非常重要,取決於你怎麼看待自己,可以應用在生活各種方面,例如:我要戒菸,不如說我是不抽菸的人;我不想遲到,不如說我是準時的人;我想減肥,不如說我習慣健康的飲食生活方式。

因此,當你想著「我怎麼都賺不到錢」的時候,自我認同也會在無意識之下改變你的行為與生活。你可以試著改成:「我是擅長管理金錢的人。」「我是喜歡賺錢的人。」「我覺得賺錢很簡單。」「我是投資運氣不錯的人。」或者,像《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這本書所說:「我在金錢遊戲裡就是要贏。」練習找出有共鳴的字句,加入你的財富心態設定當中。

剛開始你可能會不適應,但不停地透過行為來強化,就會成為習慣,而習慣就會成自然,自然則會成為事實。所以練習透過許多微小的事件,來證明自己的說法,例如:你想改變遲到的習慣,所以每次赴約時,都要告訴自己我是準時的人。做到的時候就跟自己說:「我果然是準時的人!」如果沒做到時就說:「我是準時的人,怎麼會遲到呢?」日積月累下來,這就會成為真正的自我認同。

當你賺到一塊錢的時候,不論是多是少,都可以告訴自己「我覺得賺錢很簡單」,或者當你分配或儲蓄收入時,也可以告訴自己「我是擅長管理金錢的人」。在每一次的投資,不論結果如何,都先告訴自己「我是投資運氣很不錯的人」。

日積月累下來,才能夠也為自己累積無法被外在現實撼動的自我認同,因為市場總是會有起伏,而我們的自我信念不輕易受市場影響,才能夠持續跨越牛市熊市,做出正確的投資與金錢決策。

迷思2:賺大錢一定要很辛苦?

另一種常見的迷思,就是賺錢一定要很辛苦。一旦你將「賺錢」與「辛苦」連結在一起之後,賺錢就會變成我們不喜歡的東西,也就更難讓我們渴望擁有賺錢的能力。

如果賺到的錢越多,就會越辛苦,那麼最辛苦的人應該是曾經當過世界首富的幾位企業家,包含微軟的比爾‧蓋茲、亞馬遜的貝佐斯與波克夏的華倫‧巴菲特才對。可是事實並非如此,大部分真正的有錢人,不僅擁有財富,還擁有時間。

我也曾經陷入這樣的迷思,所以非常排斥變得更有錢,收入停留在數百萬好幾年,因為我內心深處認為,更多的財富會失去更多的自由。直到我重新調整了目標,設定在年收上億元,也開始認識許多年收數十億元的企業家,在交流的過程中打破這樣的迷思,也在思維改變後,讓收入自然提升到另一個層級。

財富的差距就是思維的差距,改變思維就能為我們吸引所需的資源。

我曾經在網路上閱讀過一篇印象深刻的文章,文中提到,對創業家來說,打造年收百萬的生意比較辛苦,還是年收上億的生意比較辛苦?

假設要開一家年收百萬的早餐店,我們一樣要每天起早貪黑備料,然後每天送往迎來地招呼客人。如果是年收上億的連鎖早餐店呢?則是建立好一家早餐店的標準化流程,然後轉變成加盟或連鎖體系,讓早餐店的模式可以持續拓展下去。

哪種創業比較需要全心全意付出呢?答案是一樣都要全心投入。創業都有其辛苦之處,甚至前者可能更加辛苦。既然辛苦程度相同,為什麼我們要選擇一個只能勉強存活的格局作為財富目標呢?

那麼,到底賺錢辛苦與否的決定因素,由何決定?在這本書,我們曾一再提到與被動收入有關的知識與方法,關鍵在於是否持續選擇「可累積」與「可複製」的事情來做。如果我們選擇賺錢的方式屬於消耗型,消耗既有的時間與青春,即使時薪再高,隨著年華老去,可能就會失去競爭力;相反的,如果我們選擇的賺錢方式,可以隨著時間累積而達到複利效果,那麼時間一拉長,即使投入的辛苦程度相同,財富也會因此翻倍成長。

迷思3:我不是故意仇富,是別人太過炫富?

我曾經分享過,在窮人思維中最可怕的一項,就是仇富;當我們開始討厭有錢人,就註定無法成為有錢人,因為沒有人想成為自己討厭的人。

在財富狀態不佳的時候,我們難免覺得一些有錢人的生活型態與說話方式,讓人反感。然而,或許你可以試著去體驗不舒服的感受,並且透過探究的方式,來理解自己的內心,理解這樣的憤怒來自於什麼原因。

人生最可悲的事情並不是憤世嫉俗與悲傷痛苦,而是對萬事萬物毫無感受,因為唯有感受,才能更加自我覺察與認識自己,並且藉此找到人生的動力。

當我們為了別人的財富感到憤怒時,也許是因為對方的財富來自於剝奪善良的人,由此我們可以得知,善良是我們很在乎的價值觀;也許是因為對方奢侈浪費,由此我們可以得知,珍惜資源是我們很在乎的一件事;也許是因為對方狂妄自大,由此我們可以得知,謙虛有禮是我們想尊敬一個人的態度。

可是,也許我們單純只是因為對方有錢,就討厭他們。那麼,或許我們要認清的事實是:為什麼會討厭有錢人?因為覺得自己做不到,感覺被剝奪?還是因為無法面對自己的現況,想否認事實?抑或是單純嫉妒,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又或者是跟這群有錢朋友相處起來有壓力、不自在,自然而然就不想往來?甚至是因為沒有共同的生活經驗,無法產生共通的話題,而感覺自己格格不入,覺得距離遙遠,是不同世界的人?

這很正常,即使到了現在,我也仍舊會這樣。不論往前走了多遠,我們都是普通人,也會有相似的情緒,有時候,我甚至會害怕自己進步得太慢,害怕自己跟不上朋友的腳步,因此漸行漸遠被丟下,感到孤單。就像一群人去跑馬拉松,一開始身邊有些速度接近的朋友,跑著跑著,自己的體力逐漸落後,看著其他人越跑越遠,深感無力。

還記得單車環島時,我經歷過同樣的感受,於是越來越心急地想要跟上車隊,亂了自己的節奏,變得氣喘吁吁,甚至一度懷疑人生,問自己為何要這樣折磨自己。

直到教練提醒我:「不要心急,這趟旅程不是百米衝刺,而是要騎滿上千公里。」突然之間我意識到,如果維持同樣的匱乏心態,註定無法完成旅程。看著旁邊每個往前騎行的夥伴,才發現這其實是我一個人的旅程,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代替我前進。當我累了,當我渴了,當我需要停下來喘口氣,都沒有人可以代替我做決定,只有我最了解自己的身體當下需要什麼樣的選擇。

於是,我開始調整呼吸節奏,用自己最舒服的速度前進,累了就停下來,渴了就喝水,力氣不夠就減緩速度,體力充足就保持速率,根據每天預計完成的一百多公里,分配體力,有時騎得比別人慢一點,有時快一些,不知不覺輕輕鬆鬆騎到了車隊最前頭。

我得承認,有時候遇到優秀的人,會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夠好,但是,如果我們可以理解,每個人其實都活在自己的時區當中,有的人結婚生子的早,有的人功成名就的早,有的人財富自由的早,有的人身體健康壓力少。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快樂幸福,也有各自的挫敗痛苦,我們有時會遇見一些旅伴,生命這趟旅程卻始終獨行,必須為自己全權負責。其他人擁有的財富,就像他們騎車時擁有的速度一樣,對我們來說,不過就是來來去去的風景,而我們能掌控的一向就只有自己的旅程而已。

遇到一堆比我有錢的人,心理不平衡怎麼辦?

有人常問我:「遇到一堆比我有錢的人,心理不平衡怎麼辦?」

有些人遇到比自己有錢的人會覺得有壓力或不平衡,就開始不自覺的疏遠與逃避交流,其實這是很正常的。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曾經歷過,但是如果能夠把握機會交流,或許就能打破思維框架,讓自己越來越接近富人思維。

哲學家叔本華說過:「世界最大的監獄,就是人的思維。」

窮人與富人最大的差異不是能力,而是財富思維與情緒穩定性。如果你選擇性地交友,安於現狀,只敢跟比自己貧窮的人往來,而不想與富有的人交流,久了能量會被拉低,也很容易讓自己活在原本的貧窮舒適圈。

有時我們會遇到一種情況,和某些親朋好友曾經在同一個高度,後來差距越來越大,直到變成兩個世界。在這樣的相處過程中,感覺自己的無力感與落差感,變得越來越有壓力與不自在,久了就開始疏遠這些朋友們。

所以,生活圈開始出現越來越多有錢人,其實也許是來自於吸引力法則。我們自己曾經許下願望,希望可以改變財富現況,而這個願望可能吸引到新的人事物,並帶領我們前往新的環境。

你聽過金錢溫度計嗎?當我們跳到新的水池裡,就像突然下水游泳一樣,開始一定會感到不舒服或有壓力,不過在水裡泡了半小時後,可能會用自己的方式去適應新溫度,像是開始游泳或動起來,體溫習慣了以後,就會開始覺得正常,也就自然而然成為其中的一分子。當我們被丟進一個新的圈子裡時,只要選擇面對不逃避,就可以慢慢適應水溫,學會新的游泳技巧,就像學到新的財富思維。

偶爾會遇到有人在水中吐痰,汙染水質,讓我們討厭泳池水,一分一秒都不想待下去。這就像我們在追求財富的過程,看見某些人違背道德良心賺取財富,我們不屑與他們為伍,甚至想要立刻離開泳池,停止游泳。

然而,游泳本身並沒有錯,泳池本身也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那個不尊重他人的人。我們可以選擇換個泳池,持續練習游泳,達成目標,也有機會遇到其他更值得尊重的人。如果覺得適應水溫或換個泳池麻煩又困難,這代表其實你還不想要改變現狀,也還不是真的想學會游泳。

作者介紹|蕾咪(Rami)

投資理財YouTuber。歐美旅遊時尚部落客。臺灣自媒體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來自臺東,卻不定期旅居歐洲的工程師女孩,畢業於臺大電子所,曾旅居義大利工作,並在美國知名企業擔任過研發工程師。

身兼作家、部落客、創業家等多重身分,同時為《商周財富網》駐站名人,曾接受多家媒體採訪,如遠見、Money錢、大美人、非凡、TVBS、衛視中文、三立、民視、公視、東森綜合、LINE TODAY等雜誌與電視節目,並曾受邀在實踐大學、中山大學、新竹市文化局、國防醫學院等單位授課與演講。

她在32歲之前就完整經歷了《富爸爸,窮爸爸》的ESBI過程:

‧員工(E):22歲月入2萬多,26歲進外商月薪翻3倍。

‧自僱者(S):27歲離職,在家接案,投資股票賺40%。

‧企業家(B):32歲創業開設數位行銷公司。

‧投資人(I):25歲靠工作與投資月入超過10萬,28歲每月被動收入10萬元,29歲更超過30萬,30歲買下人生第一間房。目前已購入三間房,並在臺東經營民宿。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方智出版社《打造被動收入最重要的事》

責任編輯/趙鳳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