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FTX都會倒,怎麼保護你的錢?專家:許多金融創新都是龐氏騙局,政府趕快動起來

2022-11-14 11:35

? 人氣

舉著「破壞式創新」的大旗,加密貨幣技術中,有多少魚目混珠的成分?政府又真的無法可管?(圖/Kanchanara @Unsplash)

舉著「破壞式創新」的大旗,加密貨幣技術中,有多少魚目混珠的成分?政府又真的無法可管?(圖/Kanchanara @Unsplash)

我們想讓你知道:幾天前,世界第二大加密貨幣交易所FTX轟然倒閉,還涉及挪用客戶資金,全球客戶的數十億美元資產血本無歸。作者早就強調,雖然有些人真正做到金融創新,但更多是魚目混珠,主管機關勿再被金融創新名號蒙蔽,得趕快動起來保護用戶權益。

2022年3月,街口金融科技遭控涉嫌辦理基金配售時,未公平配售給所有投資人,獲取不法所得初估約9,000萬元,遭檢調單位搜索約談。之前就有媒體專訪街口時報導:街口將全力朝區塊鏈金融轉型,因為鏈上有無盡翱翔的天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大家有沒有發現,被管東管西的傳統金融實在太難做了!偷拐搶騙都沒人管的區塊鏈分散式金融真是太棒了!因為鏈上有無盡翱翔的天空,在分散式金融的世界裡,我愛把錢給誰賺就給誰賺,哪有什麼「公平配售」的問題?為什麼傳統基金配售規矩這麼多?再這樣發展下去,傳統金融將被分散式金融徹底擊潰!是因為分散式金融「創新」嗎?還是監管機關大小眼?讓傳統金融被分散式金融擊潰的兇手到底是誰?

近年來由於科技突飛猛進,「金融科技(Fintech)」成為顯學,包括:純網銀、行動支付、小額信貸、保險科技(Insurtech)、監理科技(Regtech)等,都是實用的創新,這種產品或服務透過科技創新,降低成本,以低價的方式針對特定目標族群,突破、改變現有市場的消費行為,稱為「破壞式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

很多人誤以為金融科技是金融業者利用科技提供創新服務,事實上金融科技是科技業者想要提供金融服務,搶食傳統金融市場。大家想想,微信支付、螞蟻金服、芝麻信用,有哪一個是金融業者發起的?因此有人說,金融科技是矽谷(科技業)想要吃掉華爾街(金融業)的午餐。只是恰好台灣的金融監管機關對金融業的保護較多,因此金融業者能夠利用科技提供創新服務,繼續保有在金融市場的競爭力。未來,台灣的金融業者應該要加快腳步,轉型為科技公司。

但是,有一群聰明的人利用這個機會魚目混珠,他們看準了金融監管機關大部分都是財金專家,對資訊工程技術不熟悉,因此就創造一堆專有名詞唬弄大家,實際上就是套上「金融新創」的外衣,做起無本金融生意,而且可以避開法規,不得不令人佩服。

事實上,三年前幣圈盛行的首次代幣發行(ICO)就是這樣玩的,許多人隨便寫了一個白皮書就創造一種加密貨幣到私人的加密貨幣交易所掛牌「圈錢」,結果在區塊鏈等創新技術的炒作下幣值大漲,雖然其中有些的確是有創新,但更多的是魚目混珠。

真的是鴻源投資機構害16萬人賠光積蓄嗎?

1981年,鴻源投資機構以「每月四分利」吸引民眾投資,當年用的口號就是:「要做資本主義底下的反叛者,如果既得利益者不讓我們富有,那麼我們就自己創造財富」。結果在成立8年內聚集超過16萬投資人,吸引民間游資將近新臺幣1,000億元,海外分公司開枝散葉,並跨足股市,在股票市場上呼風喚雨〔18〕。

後來,立法院在1989年「才」修正銀行法,檢調單位「才」開始強力查緝地下投資公司,結果鴻源在連續三星期內發生四次擠兌風暴,短短兩星期內鴻源就被投資人提回了近200億元的現金,被迫宣布停止出金,同時造成台股重挫。後來檢調單位介入,起訴鴻源案相關人等,造成超過16萬人賠光積蓄,受害人求助無門。

重點是,在一開始就該做的事,為什麼要等到有一堆人受害才開始做?更有趣的是,如果當年立法院沒有修正銀行法,檢調單位沒有介入,鴻源會發生擠兌風暴嗎?如果沒有發生擠兌風暴,那說不定今天的鴻源是財力雄厚的一方霸主,16萬投資人不但沒有賠光積蓄,還大賺一票。真的是鴻源害16萬人賠光積蓄嗎?

金融監管刻不容緩,別讓偽金融創新破壞金融市場秩序

坦白說,監管機關面對這些「偽金融創新」,其實也是進退兩難。如果監管課稅,等於間接承認加密貨幣的合法性;如果放任不管,又是偷拐搶騙樣樣來。事實上,政府就光明正大的依法監管,認定它是貨幣就用貨幣法,認定它是證券就用證券法,比照傳統金融法規,沒有特例。

例如:美國數位藝術家Beeple的《每一天:最初的5,000個日子》的非同質化代幣(NFT)不是以新臺幣20億元成交嗎?假設在台灣,那就依法課徵個人所得稅新臺幣8億元,而且只收現金,炒手只能把圈到的加密貨幣拿到交易所倒掉,換成現金來繳稅。這麼做不但可以充實國庫,我看加密貨幣交易所每天賣壓沉重,想要炒作,難度也更高了!

因此,金融監管機關面對金融科技,應該深入去了解這些科技背後的技術原理,不要被專有名詞唬弄,也不要被業者用「阻止新創」的理由嚇退,而要明辨這個金融創新到底是真是假,並且留意加密貨幣市場的發展,制定相關的法規加以限制,才能維護金融市場的健全與穩定。

傳遞正確的知識撥亂反正,是當務之急

總而言之,網路上這些吹捧加密貨幣的專業人士大概就分成兩類:一類是本身持有大量加密貨幣的人;另一類是本身在經營或投資加密貨幣或區塊鏈事業的人。他們給大家洗腦不外乎就是上線拉下線想圈錢,或用專用名詞唬外行人炒股做生意而已,大家不必太過在意,金融監管機關更不能中計。

因為Luna幣與UST幣大崩盤後續引發的一連串加密貨幣違約倒閉事件〔19〕,同時南韓檢方在2022年9月14日對UST幣的發行商與共同創辦人、創始團隊成員等6人,依涉嫌違反南韓資本市場法,發出逮捕令與國際通緝令〔20〕,開始讓社會大眾看清這些「偽金融創新」的本質,因此我定義2022年為加密貨幣的「撥亂反正」年。

舊龐氏騙局是一個人騙一群人,新龐氏騙局是一群人唬所有人。坦白說,我一個人面對一群人,真的有點力不從心,因此我在這裡要呼籲更多的資訊科技專家加入我們的行列「撥亂反正」,把正確的知識傳遞出去。同時,政府面對這種「新型態龐氏騙局」,不能再視而不見,必須立刻採取以下行動:

1.    應該立法監管所有加密貨幣的商業行為,認定是貨幣就用貨幣法規加以規範,認定是證券就以證券法規加以規範,不能再放任不管,避免未來引發金融事件。

2.    立法的過程必須找到願意「說真話」的顧問團隊,不能只找吹捧加密貨幣的專業人士來辦理公聽會,才能避免被一堆專有名詞誤導。

3.    政府首長應該謹慎發言,避免成為炒作的藉口,總之炒作的把戲很多,愈是重要的人物,發言更要謹慎,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奉勸企業家應該要有企業社會責任,別老想著要圈錢!

最後我想奉勸馬斯克和伍德,企業家應該要有企業社會責任,被別人唬弄拿企業的錢去買比特幣抬轎就算了!別再不停地宣傳比特幣其實很環保、比特幣採礦有高比例使用較低廉的再生能源、比特幣發展其實對綠能產業有加速作用等似是而非的言論。

比特幣使用多少比例的再生能源採礦根本不是重點。再生能源是政府為了保護地球,拿老百姓幾千億的血汗錢去倒貼補助,才發展起來的。為了減少溫室效應,也為了後代子孫,我們只能支持。但是為什麼要拿老百姓的血汗錢去補貼電費,讓少數人用來採礦「圈」錢? 

台灣近年來電力吃緊,這是我們走向環保綠色能源必須面對的問題,怎麼能夠浪費我們珍貴的電力去做採礦這種毫無意義的事?因此政府應該立法,以價格或總量限制大型加密貨幣礦場的採礦行為,將電力應用在半導體、工業發展、智慧農業、民生消費等領域才有意義,不是嗎?

《加密貨幣的真相》
《加密貨幣的真相》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先覺出版《加密貨幣的真相:揭穿區塊鏈無本金融的國王新衣》,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作者/曲建仲為台大電機博士,曲博科技教室創辦人。

責任編輯/周岐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