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候鳥的肯定!雲縣府濁水溪揚塵治理有成 生態驚喜復甦」

2022-11-11 08:10

? 人氣

水利署第四河川局和雲林縣政府共同推動「濁水溪出海口生態園區」,讓濁水溪出海口生態復甦,提供鳥類良好的棲息環境。(圖/雲林縣政府提供)

水利署第四河川局和雲林縣政府共同推動「濁水溪出海口生態園區」,讓濁水溪出海口生態復甦,提供鳥類良好的棲息環境。(圖/雲林縣政府提供)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只要到了北風強勁的秋冬季節,適逢枯水期的濁水溪就會出現沙塵捲揚現象,嚴重影響沿岸居民生活品質,雲林縣政府為此投入大量資源,並與經濟部水利署第四河川局合作,透過衛星、無人載具(UAV)空拍及圖資分析,全面性掌握河川變化情形及河道內裸露地分佈區位,再以多元化環境友善工法持續分區加以改善,揚塵事件日不但從106年59天次減至111年2天次,獲得河川汙染整治成效優等的肯定,未來更朝向親水文化園區邁進,營造親水、休憩及棲地復育環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科技、生態雙管齊下  避免河川揚塵現象影響民眾生活

每當濁水溪揚塵現象發生時,空氣污染物濃度在短時間內快速上升,除了可能導致外出活動及交通安全上的不便、也造成過敏性鼻炎,引發咳嗽、氣喘、眼睛不適等健康風險,甚至農作物也會因受微粒物質覆蓋影響,造成產量減少等,部分居民時而抱怨會有「吃飯攪沙」的狀況、不敢在戶外曬衣或宴客。縣府為解決多年來影響民眾生活品質的揚塵現象,與行政院研商合作及分工,透過「水利」、「造林」及「防災應變」三大架構進行整治,目前整體改善率高達88.7%。

濁水溪採用環境友善工法,透過「水覆蓋」、「綠覆蓋」、「文蛤殼舖設」等方式,創造環境新生態。(圖/雲林縣政府提供)
濁水溪採用環境友善工法,透過「水覆蓋」、「綠覆蓋」、「文蛤殼舖設」等方式,創造環境新生態。(圖/雲林縣政府提供)

抑制揚塵所採用的環境友善工法相當多元化,例如「水覆蓋」就是以水將土砂浸濕,增加含水率讓土砂重量增加而減少被強風揚起的機會,包含施設攔水土堤、蓄水池塘、引水渠道、水線或水車灑水等;加上「綠覆蓋」方式以種植植生、保育林、草籽撒播等方式,便能減少裸露地面積達到減少揚塵的效果;其他工法施作例如使用天然無害的資材作為鋪設選擇,雲林縣政府從108年起共運用2,168公噸的文蛤殼,覆蓋了30.5公頃的裸露地,不僅鋪設後除了能提供定沙效果,也能提供現地種植的植物攀附空間,達到植生復育、生態永續的目標。

濁水溪出海口生態復甦  張麗善歡迎候鳥「把雲林當最美的休息站」

濁水溪出海口原來就擁有沙洲、綠覆地、溼地、保安林、丘陵地等地貌,在種種的環境友善工法推動下,現地已觀察到有超過200種的鳥類出沒;出海口的潮間帶也有豐富的招潮蟹、彈塗魚、蛤、蚵、螺等貝類,充分展現生物多樣化的生態環境景觀。麥仔簝文化協會、雲林縣野鳥學會曾觀察到包括黑面琵鷺、沙丘鶴、東方白鸛等珍稀鳥類,水利署第四河川局、林務局和雲林縣政府也持續合作規劃鳥類生態溼地公園,結合現有業務,共同推動濁水溪出海口生態保護,提供鳥類良好的棲息環境,營造多元化生物多樣性場域。

雲林縣政府與經濟部水利署第四河川局合作,成功改善縣內濁水溪沙塵捲揚現象,獲得河川汙染整治成效優等的肯定。(圖/雲林縣政府提供)
雲林縣政府與經濟部水利署第四河川局合作,成功改善縣內濁水溪沙塵捲揚現象,獲得河川汙染整治成效優等的肯定。(圖/雲林縣政府提供)

目前濁水溪出海口的候鳥季已經是全台鳥類專家趨之若睹的賞鳥勝地,每年3、4月多達20餘萬隻候鳥出境北遷,景觀壯觀,更有很大機會近距離看見黑面琵鷺、琵嘴鴨、小白鷺、蒼鷺等候鳥,縣長張麗善期盼在此處逐步營造出西部地區重要的生態綠肺,林務局也將濁水溪麥寮段列為「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先行示範區,藉以吸引更多鳥類來此渡冬棲息,甚至成為留鳥。

打造遊憩路網新亮點 營造河濱水岸示範空間

抑制揚塵後的濁水溪出海口有如重新擦亮的環境教育明珠,水利署於台61線公路以西沿台塑六輕工業區北堤至濁水溪出海口,規劃具備12大亮點的「濁水溪出海口生態園區」,包含入口意象、迎賓廣場、觀夕平台、彩繪故事牆、智慧監控站、減碳步道、生態通道、樂活生態池、生態島、賞鳥隧道、白鸛塔巢、緩坡綠堤防,每個亮點都充滿特色,讓濁水溪出海口成為揚塵防制與生態保育的示範點。

濁水溪親水文化園區結合植被、休憩及生態棲地,形成雲林縣「親水、文化、全齡、環教、歷史」的重要地標。(圖/雲林縣政府提供)
濁水溪親水文化園區結合植被、休憩及生態棲地,形成雲林縣「親水、文化、全齡、環教、歷史」的重要地標。(圖/雲林縣政府提供)

過去堤防主要用於防災、治洪、防塵,現階段縣府也將設置濁水溪親水文化園區,營造親水、休憩及棲地復育環境,同步達到降低濁水溪周邊揚塵的目標,自濁水溪高灘地的大面積田園地景,結合榕樹、構樹、樟樹、烏桕等植被以及紅鳩、小雨燕、紅尾伯勞、黑枕藍鶲等生態,型塑一處「親水、文化、全齡、環教、歷史」的重要地標,並成為西螺鎮低碳旅遊系統之亮點,為下一代留住難得的生態基地。

(雲林縣政府廣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