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C系統防雷方案如何做到獨步全球?都歸功於天打雷劈,也要努力工作的這群人

2022-11-13 09:30

? 人氣

部分國道收費路段上,車牌攝影機在取像過程中,容易受到特定角度陽光影響(圖/取自Pxhere)

部分國道收費路段上,車牌攝影機在取像過程中,容易受到特定角度陽光影響(圖/取自Pxhere)

滂沱大雨,雷電交加。高速公路上竟有一段路,路燈全熄,一片漆黑。一輛箱型車在ETC門架旁停下,走出三位男子,身著雨衣、安全帽。行跡可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他們持手電筒,打開收費門架旁的機電箱,並顯然從機電箱中拆下了設備。其中一位甚至爬上了ETC門架。可能是蓄意破壞,或是偷竊?

兩位員警已走到他們身後,因為雨聲太大,三位男子渾然不覺。直到一聲斥喝:「手舉起來,不許動。」

疑似小偷的英雄

陳聖詠是遠通前端維運部七位成員之一,他經常需要到高速公路上維修與研究。在2014年某天夜裡,一座門架突然發生ETC機電設備失靈,完全沒有eTag感應或車牌辨識的資料回傳。維運弟兄隨即趕往國道現場搶修。

「當時周圍路燈都因雷擊熄滅,我們技術人員只能頂著暴雨,在一片漆黑之中,持手電筒,摸黑搶修。正當我們艱辛工作時,不料卻被巡邏員警誤認為有不法企圖。」陳聖詠回憶這個哭笑不得的往事:「能怎麼辦?立刻爬下門架,配合盤查說明囉。」

遠通硬體工程師被警察大聲喝斥,當然是少有的經驗。但在夜間、暴雨天,出動維修ETC系統,卻曾是工作的常態。

一般家庭、廠房、辦公室中的機電設備,其運作環境都受到建築物保護。ETC的機電系統則不然。

台灣高速公路總長將近一千公里,三百三十九座門架上,精密的偵測與感應設備直接曝露在雷擊風險之下;另有設備置於地面機電箱之中,但面對雷擊的保護也極為有限。雷擊往往毀損大量精密設備如攝影機、感測器,遠通電收的工程師常常需要奔赴各地搶修維護,疲於奔命。

2014 年,是雷害最嚴重的一年,總共計有四十四次雷擊毀損,超過一百五十台設備故障。遠通電收為了讓電子收費系統儘速恢復正常,每次維修至少要派遣兩組五人到現場。一年下來,人力、設備,以及補貼未能正確收取的國道通行費,超過一千二百萬元。

發現弱點,造就改善契機

根據遠通電收工程師研究,雷害分為「直擊雷」與「感應雷」兩種:

直擊雷:雷電直接擊中設備本體造成損失。
感應雷:雷電擊中設備周圍環境,可能經由地端導體引入設備,瞬間電流脈衝波及所造成的損害。

在調查後發現,絕大部分雷害是感應雷造成。而接地系統的電位差、設備本身耐電壓高低,是設備損害的主要原因。

遠通電收為了防止雷害,第一代防雷系統是採用委外公司的避雷針設備,但是成效有限。遠通電收在防範雷害過程中,也曾請教日本、國內專家意見,但由於台灣的ETC系統獨步世界之先,在此之前並沒有大量機電及物聯網設備置於室外露天的情況。因此國際間迄無有效避免雷害的技術,遇見雷害多半只能自認倒楣,重新置換設備自負損失。

但對於遠通,這可不行。因為這不僅是機電設備維修問題,更涉及國道收費的正確性。當時,負責處理雷害的前端維運部工程團隊認為,一昧依靠外部團隊並無法有效解決問題。於是團隊開始實地踏查,想方設法靠自己解決難題。

前端維運部的解決方式,是親自動手實驗,從小處著手。團隊從研究受損的零件開始,一一檢視電路板、電線、電子零件,分析各個模組燒焦、燒熔、炸裂的原因,總結故障原因並歸類,接著再重新加強設計機電迴路。

因此,陳聖詠在現場排查原因的過程中,內心時常反問思索:

「為什麼機電箱體內的設備,要比戶外設備更容易被雷擊中?」

「為什麼網路傳輸線、不斷電系統、輔助執法攝影機的受損率特別高?」

「為何架設位置最高的光學雷達系統,反而故障率低?」

在多年維修研究下,陳聖詠總結出一套心得:「我們必須仔細觀察設備的受損實況,研判受到電流損害的弱點所在。強化防護或保護弱點,是我們增強設備對抗雷擊的金鑰。」

陳聖詠時常帶著許多疑問回到研究室,和團隊成員切磋,將實際發生的問題和學術理論相互驗證。為了尋找解答,團隊一面尋找相關領域專家討論,一面從網路上查找各國經驗與知識,再運用於設備的防雷設計。在長年累月的研究下,雷害防治逐漸取得了成果。

開發獨步世界的防雷方案

團隊在一系列研究後,首先在小範圍地區中測試,以降低失敗成本。團隊先將人車最少的后里維運站做為初步實驗場域,進行設備抗雷耐壓的驗證測試。以往是團隊夢魘的雷雨季節,反而成為驗證成果的最佳時機,當團隊有實驗性想法,就會趕在雷雨季測試。

團隊在小範圍測試獲得成果後,再依據成果反饋修正設計方案。再下一步,實驗場域進一步擴大到車流量中等的田寮、新市、員林維運站,驗證不同地域的測試結果,取得更多案例數據。最後,才到車流量最大的泰山、樹林、楊梅測試,循序漸進進行改善。這正是遠通「開發維運 」(DevOps)運作模式的最佳體現。

在年復一年「開發維運」過程中,團隊導入不同階段的測試驗證方案,逐漸完成三百多座門架的改良,團隊的日夜研究,成果逐漸顯著。

在2014年之前採用的第一代防雷系統,是採用外部公司研發的避雷針,成效有限,負擔成本高。2014年,團隊推出內部自行研發的第二代防雷系統,增設設備防護系統,使設備故障率下降 80%,約減少200個設備故障數。當時團隊預估,從2014年後11 年間,設備改良約能省下 625 萬元的設備維修成本。

團隊對此成效仍不滿意,接續研究後,於 2018 年開始推出第三代防雷系統,增設自主研發的防雷模組,除了有效降低故障率,還新增各式狀態燈號,加快異常判斷,減小設備之間的干擾。新系統與委外製作成本效益相比,遠通電收一年的雷害損失下降 78%。

至2021年的雷雨季節,高速公路上的ETC精密設備幾乎都能正常運作無損壞。技術團隊為了雷擊而緊急搶修的次數變少,後勤備援的壓力也降低,技術員半夜出勤、被視為小偷的可能性大為減少。

一家突破,萬方受惠

遠通電收成功建置第三代防雷系統,有效降低雷害,解決各國常態發生、卻無人能解的雷害難題。

對一般企業與政府而言,雷害是常態發生,無法避免的天災,因雷擊造成的損失,往往只能自認倒霉,自行吸收損失。然而遠通電收不願妥協,選擇直迎困難。

遠通電收從發現雷害問題開始,接著投入研發,解決問題,再將優化後的產品投入市場測試。若營運現場出現新的問題,就再次回到實驗室裡改進校正,不斷循環重複,這就是遠通電收所秉持的開發維運精神。

長年以來,台灣政府所建置的戶外設備,也受雷擊問題侵擾苦不堪言,政府為此尋求遠通電收協助。遠通電收在導入新一代防雷系統後,也幫助政府降低雷害損失。

由於台灣國道ETC的建置領先世界,遠通對於室外機電設備避免雷擊損壞的開發維運成果,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這樣的技術,大有可能運用在世界各國、各種物聯網領域。不但世人受惠,也將增加遠通的商業獲利來源。

一眼入魂,車牌辨識準確率名列世界前茅

2014年1月,立法委員蔡其昌陪同一位李經理召開記者會,控訴遠通錯收了國道通行費。

費用總額:90元。

之所以會錯誤收款,是因為遠通的車牌辨識系統,將 3821-EX 車牌,錯誤辨識為  3821-EK,而後者,是李經理的車牌號碼。

李經理被要求繳交通行費四十元、連同作業處理費四十八元及稅金共九十元。由於在向遠通申訴的過程並不順利,她找立委陪同,訴諸媒體尋求公道。

「人工智慧車牌辨識」為遠通帶來長期的難題與挑戰,此一事件正是極佳例證。

用路人的收費,基本上要靠「人工智慧車牌辨識」,也就是拍照之後,由電腦系統抓取照片中的車牌,再判讀其上的英文與數字。如果電腦的人工智慧無法準確判讀,則會由真正的人進行判讀。

2014 年,遠通電收需要聘請一百七十三名專員,每天以肉眼人工辨識 14.1 萬輛車牌。除了每年超過 8500 萬的薪資費用外,這些專員承受巨大的工作量,而且常常重複、枯燥。尤其,數千萬筆的資料,一件都不該犯錯。

這件事說得容易,做起來可是極為艱難。

高速公路上,每輛車都是高速行駛,拍下絕對清晰的照片本身就不容易。

另外,有時大雨,有時光線太暗,有時光線太強,有時落葉剛好遮住車牌號碼,有時車牌框沾滿泥巴。當然也有車牌則被人刻意塗黑,疑似惡意規避收取國道通行費。

不正常的車牌、非車輛照片,都構成車號判讀的挑戰

在這些情況下,遠通都被期待要能正確辨識車牌,以便向正確的車主收費。

然而,據2014年交通部呈報立法院的資料顯示,當年一至八月份之間未能透過eTag感應,且無法進行車牌辨識的車輛超過 224 萬餘筆,需由遠通部分吸收的通行費高達 530 餘萬元。

除了無法辨別與收款的部分之外,2014 年有七十五件左右的錯帳。前文提到的李經理,就是其中一個案例。

雖然遠通電收已經達到關鍵績效指標的要求,但是民眾只要收到一筆收費錯誤,很可能就會投訴抱怨,影響民眾對高速公路電子收費的觀感。遠通電收對這樣的結果並不滿意。

為了大眾對ETC收費正確度的信賴,並且減少人工肉眼識別車牌的辛勞,遠通對車牌辨識技術進行十餘年曠日持久的戰爭。

打磨系統,化解一道道難題

辦公室裡,第一線業務員和機電技術專家,討論著今天車牌辨識錯誤的報告;一旁的幾位營運專員,則和熟悉物聯網的系統工程師一同觀看國道錄像,檢視上個月辨識出錯的場域。這裡不屬於某特定部門的辦公室,而是一個跨功能編組團隊的辦公區。這個團隊名稱為:「執法創新團隊 」(Enforcement Innovation Group, EIG)。

「執法創新團隊」每年從高速公路的錄製影像中,蒐集大量車輛特徵與錯誤案例,透過人工智慧技術與深度學習技術,開發商業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以優化作業流程,強化自動化車牌辨識技術。以下舉出三種辨識模式做為說明案例:

案例1

當車輛行駛經國道的車牌攝影區域時,恰巧因為落葉遮擋,而無法辨識車牌號碼時。

因應採用的商業智能模式:

駛至下一個門架時,車牌上的落葉很有可能已經被吹落。此時,攝影機會再次捕捉車牌號碼,進行交叉比對。團隊藉此模式,計算出這是未成功感應的車輛,解決落葉遮擋車號的問題。

案例2

高速公路上,會受到陽光直射、高架橋、山坡陰影等影響,影響國道攝影機拍攝,導致車牌照片曝光過度、偏暗而難以辨識。

因應採用的商業智能模式:

團隊運用人工智慧技術,在拍攝車輛前,先辨別當前高速公路的光線強弱,系統再同步調整相機參數設定,以符合正常成像條件,解決車牌照片過曝的問題。

案例3

部分國道收費路段上,車牌攝影機在取像過程中,容易受到特定角度陽光影響,在玻璃、金屬、鈑金反射下形成眩光現象,干擾系統解析車牌照片。

因應採用的商業智能模式:

團隊發展新一種技術,在國道攝影機身內,加裝一層特殊隔熱紙。隔熱紙能有效過濾陽光,減緩眩光現象,提升車牌照片的辨識度。

車牌辨識技術成熟後,辨識率逐年提升,需要人工辨識的車牌數量漸少。

在多年優化車牌辨識系統下,2021年遠通只需要七十餘名人工辨識車牌的僱員(為2014年人數的40%),每天辨識 3.5 萬輛車牌,減少75%人工辨識需求。而在此同時,全年錯誤的車牌只有8例,為2014年的十分之一。進步幅度極為顯著。

遠通電收研發的車牌辨識系統,不止能應用於台灣車牌,就連辨識泰文車牌的正確率也高達98%,令當地團隊與國際大廠皆無法望其項背。

遠通電收能在車牌辨識領域獲得成就,靠的不是神奇的科技與技術,而是團隊反覆修煉所累積的成果。團隊從發現問題開始,投入研發並解決困難後,再將成果放到場域上驗證,當新的問題產生時,再重複同樣的過程。

傳奇武打影星李小龍曾有一句名言:「我怕的不是練出一萬種踢法的對手,而是一種踢法練一萬次的對手。」這種不斷淬鍊、逐步優化迭代的精神,正是遠通電收文化的開發維運精神的最佳寫照。

作者介紹|謝宇程

高端商務撰述服務開拓者,芝加哥大學社會科學碩士,創立及經營「真識」團隊;專長針對客戶的需求期待規劃方案,精準高效地提供專業溝通服務。「真識」服務形態多樣,包括傳記、深度報導、商務報告、管理層文/講稿、知識行銷計畫等類別;深度服務家族、NGO、公部門、企業界。

作者介紹|葉奕緯

「真識」團隊資深採訪撰述。創立及經營個人網誌「西打藍」,擅長執行人物、主題專訪撰寫,採訪超過百位人物。有軟體工程能力背景,特別熟悉數位科技領域主題。

透過撰述本書,「真識」團隊得以記錄ETC建置維運、優化發展的歷程案例,並將其經營理念與前瞻思維精華與全社會、全產業分享;在這次寶貴的機會中,實踐其「用知識驅動商業,用商業推動知識」的理想。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商周出版 《修煉——全民服務的數位轉型,台灣ETC推動智慧交通產業出海的旅程》(原標題:天打雷劈,也要持續運轉)

責任編輯/趙鳳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