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言系列專題(三):促請召開第三次全國藥品政策會議

2022-11-08 17:25

? 人氣

圖片來源:PEXELS

圖片來源:PEXELS

健保藥品政策亂象頻傳,甚至出現病患於一般管道買不到新藥,利用其他方法買到假藥,不但沒有治療功能,更讓病情惡化的新聞。陽明交通大學康照洲院長籲重啟第三次全國藥品政策會議後,本系列專題於日前也訪問多位專家關於目前藥品政策問題,及第三次藥政會議應納入討論之議題(詳情請見第一、二篇附連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癌症免疫細胞協會紀君霖理事長:

一、醫療照護政策應滾動式調整,回歸患者可負擔的醫療政策思維 

台灣的醫界相對保守,然而醫療持續創新,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政策上也必須即時調整與因應。許多罕病、癌症或其他疾病,往往是國外有很棒的藥,台灣卻進不來,或者是國外有很棒的藥但太貴,病人用不起,這是健保問題;而免疫細胞療法等正在發展中的創新醫療情況更加嚴重,不僅價格高昂離譜,更牽扯到各個實驗室的品質管控,造成可能療效與品質參差不齊,某些治療方式更對病人毫無幫助。

面對高昂治療費用,政府應主動承擔責任,重新反思藥物管理政策。以自身曾至日本進行免疫細胞療法的經驗為例,在日本四個月的療程,患者僅需部分負擔約20萬元,其他費用由政府預算支應,然而在台灣一個半月的療程,患者卻需要全額自費120萬至220萬。病友被迫面對如此高昂的財務負擔,政府應提出具體作為。

二、不確定性高的創新醫療,政府應強勢介入管制

以免疫細胞療法為例,免疫細胞療法是從患者個體中抽取正常免疫細胞進行培養,因為不可控的變因極多,例如細胞品質不佳、數量不足、外部環境感染等因素都可能讓成果失敗,甚至造成患者死亡。如此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的創新醫療,政府應強勢主導,例如推出相關政策或擴大試驗計畫,選取若干重點醫院並且結合民間資源配合進行大量的試驗,透過大數據驗證實際效果,確認是否值得發展,真正有效果的才輔導上市、納入健保,而非放任某些不道德的醫院與生技公司透過病人斂財、炒作股價。

台灣癌症基金會蔡麗娟副執行長: 

一、面對新醫療科技需求的成長,健保應以國家戰略性角度規劃資源與配置

隨著台灣人口結構急遽轉變以及新醫療科技快速突破創新,癌症新藥的需求將快速成長。然而事實上,癌症新藥可近性的表現卻是越來越差。根據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擬會的陳昭姿主任的長期紀錄,癌症新藥自申請健保給付,一直到最終通過健保審查,使病友使用到新藥的平均時間從二代健保啟動的2013年至2018年的平均日數為684天,逐漸惡化為730天。日前最新的數據出爐,2013年至2022年4月的數據已經惡化到787天,離800天已不遠。新藥通過的生效率,也從92%至100%左右逐年降低,2020年僅剩41%,2021年生效率更是掛零。 

面對癌症治療的需求增加,先進國家已採取務實的態度面對。癌症為美國第二大死因,為更進一步完善對癌症患者的照護,美國於2016年推動癌症登月計劃,投入資源推展癌症研究,2021年再推動癌症登月計劃2.0。拜登總統更於今年3月1日國情咨文中,重申動用國家資源,讓癌症變成可治療的疾病的願景,目標設定在25年內將美國的癌症死亡率降低50%。

在癌症為死因第一的台灣,應思考以國家戰略的思維去規劃癌症防治策略,包括重新思考健保資源的挹注與配置、建立創新的制度以降低癌症家庭的經濟負擔與健保財政的緊繃,同時縮短病人與新醫療科技之間的距離。

二、設立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與健保制度相輔相成

2025年超高齡社會即將到來,每5位國民就有一位超過65歲的長者,癌症藥費的成長幅度快速已是事實。台灣癌症基金會與其他癌症病友團體研究多年,今年正式提出設立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的構想,透過在健保之外成立新的資源挹注機制。在病友所需藥物還沒有納入健保的期間,有機會讓病友提前取得用藥,降低癌症家庭的自費負擔,與健保制度相輔相成。在這兩年內,政府可以藉由病友使用新藥的真實世界數據,評估病友使用新藥的真正價值,做為健保是否納入常規給付的參考。

三、過專利期後藥價調整機制,節省預算加速新藥引進 

針對已經過專利期的藥物,例如某些癌症現有的生物製劑或其他高價藥品,往往費用高昂。這些藥物從2018年至2024年,已經有許多藥物即將過專利期。針對這些過專利期藥物,藥價策略應有所規劃及調整,節省的預算應回歸成為新藥納入健保的空間。

以生物製劑為例,一旦過專利期,生物相似藥品也會相繼上市。生物相似藥品相對於原廠藥,健保給付價格自然較低。透過兩種藥物並存的原則設計差額負擔,以生物相似藥品價格為給付價,病友欲使用原廠藥則自付差額,讓病友擁有選擇權。如此,一方面可以節省過專利藥物的支出,另一方面可以讓病患有更多優良藥物的選擇。這類藥品的差額負擔政策需要修法,但值得討論可以如何實施。

四、建立公開透明的監督機制,以達成健保永續性的發展

面對健保資源配置的複雜度,社會大眾往往難以得知相關資訊及內容,因此每當健保需要提出調漲保費、部分負擔調整或是資源配置改革等措施時,政府總會擔心引起民怨,甚至影響選情。因此,為健保建立一個公開透明的機制是重要的。透過資訊公開,賦予民眾「知的權利」,讓民眾理解多繳納的健保費用將如何分配至各項具體的醫療項目、提升醫療服務品質、藥物可近性等,讓民眾了解、認同,進而願意支持。 

除了健保財源的編列與運用應公開透明外,藥政會議所達成之協議內容,也需要滾動式的監督機制。回顧過往兩次藥政會議中,皆有提及新藥新醫療科技的議題,然而政策的執行狀況、短中長期目標設立、以及哪些共識已不合時宜需要調整大眾都無從得知。建議應有監督機制檢視藥政會議中提出的眾多建設性作法執行狀況,並且應扣合政府施政計畫,做為督促政府的指標,使藥政會議中的所有議題皆可達到延續性跟連結性。前兩次藥政會議,病友團體未受邀參加,希望未來的藥政會議,能有病友團體的參與,讓病友的聲音及訴求有機會被聽到。

中華民國開發性製藥研究協會陳榮華理事長:

一、高齡化的社會更需要醫療,提升醫療支出佔GDP比例應有共識

從日本的經驗可以看出,老化的社會對於新醫療的需求是極高的,更何況台灣社會的老化速度遠高於日本。事實上,目前以節流為核心的健保政策,健保署近乎已做到極致,卻仍無法滿足社會對於新醫療科技的需求。從國際觀察,目前台灣社會整體的醫療支出佔GDP比例僅6.69%,相較OECD先進國家平均為9.7%。換言之,若再不調整國家資源分配結構,民眾就應認清台灣的醫療服務水準已經低於韓國等OECD國家。召開藥政會議,針對提升我國醫療支出佔比凝聚共識,其他如調整保費、部分負擔等各種改革政策在藥政會議中的討論才有意義。

二、以病友可近性重新思考健保審議設計思維

病友等待新藥的時間越來越長,這源於目前的健保制度在選舉、財政等因素下,以財政節流為主軸有關,導致近年新藥幾乎難以進入健保。健保期望藥廠共體時艱,藥廠也確實在努力爭取新藥的適應症健保給付,畢竟台灣99%醫療來自於健保;然而,藥廠同時也需面對健保給付適應症範圍較他國更嚴格,適用病患族群更侷限,以及藥品價格低於國際水準的壓力。

目前健保看似仍保有九成的施政滿意度,然而從病友及家屬的角度來看已非如此,健保的改革已是必須。例如,台灣健保採取的是先協商後給付的方式,健保署必須嚴謹評估效益、價格條件後再決定給付,往往需要等待一、兩年時間;而鄰近的日本健保採取的是先給付後協商,新藥先納入給付供病人使用,一、兩年後再依實際效果協商給付條件。不一樣的思維模式,可能更能保障病人權益。

三、政府應健全藥品政策,避免非法仿製藥流入

近年新藥難進入健保,導致病友走投無路為了活命並節省自費醫療支出,而私下購買來自孟加拉等國家的仿製藥。這些藥物並沒有取得台灣食藥署核發的藥品許可證,藥品品質安全相對沒有保障。以優良運銷規範GDP(Good Distribution Practice)為例,藥廠進行藥品運輸配送,每個運輸環節都必須嚴謹把關以滿足GDP規範,然這些仿製藥卻無從檢核,對病人的風險不容忽視。 

本系列三篇專題針對健保新藥可近性低落、創新醫療納保速度緩慢,與健保財源及其資源效率等問題,訪談了9位專家。各專家紛紛表示,政府應以國家戰略性角度去改革健保制度,不讓台灣醫療科技落後世界,且保障病人得到可負擔且良好的醫療;建立起監理機制,並滾動式檢討藥品政策,以確立健保制度的永續性;設立健保制度外財源,並調整過專利期藥物藥價,增加政府財源,減少健保資源浪費,讓全民健保更有能力照顧台灣國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