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回來的速度,比你想像中快很多!專家追蹤12次反彈:首年平均報酬率46.6%

2022-08-24 14:10

? 人氣

專家追蹤12次股市反彈:牛市首年平均報酬率46.6%(美聯社)

專家追蹤12次股市反彈:牛市首年平均報酬率46.6%(美聯社)

但如果你曾經歷過幾次市場週期,你就不會對這樣的大繁榮感到驚訝—你也不會被愚弄,以為這只是熊市反彈。事實上,你應該預料到會有大反彈(不過,大多數人沒有預料到)! 2009 年 2 月 16 日,我在《富比士》專欄〈預期呈現 V 型〉中寫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熊市之後通常是牛市,呈現 V 型。下跌幅度愈陡、愈大,隨後的牛市也會愈劇烈、愈大。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這種模式的少數例外,是出現了跟創造與促成熊市的力量完全不同的負面力量。

例如,從 1932 年 7 月到 1937 年 3 月,股市上漲了 324%。在衰退引發的大熊市與隨後 21 個月的局部復甦之後,股市在 1939 年遇到了全新的麻煩。歐洲的戰爭使股市跌得比 1938 年年初經濟衰退時的低點還低。

這種情況可能再次發生,就像在經濟上突然出現小行星的意外一樣。但是,如果沒有這樣意想不到的事情,我們應該會得到正常的 V 型模式,向上的波動就像以往一樣,將會淹沒熊市後期的任何起伏變化。」

事實證明,後來我們得到了 V 型反彈。當時我的市場擇時能力(離底部只有三週)只是運氣。我預料會有 V 型反彈,但不(也無法)知道它什麼時候會開始。我怎麼知道會有 V 型反彈?因為我經歷過 40 年的熊市,也研究過歷史。我強迫自己記住。我知道(並且經常告訴讀者與客戶), 你必須看透平均值,以平均值的組成來看。這麼一來,即使你沒有經歷過幾次熊市或擁有錯誤的記憶,你也會知道牛市的復甦會來得又猛烈、又快速。

表 2.3 列出了新牛市的最初 3 個月與最初 12 個月,在美國股市的歷史數據。牛市最初 3 個月的平均價格報酬率為 23.1%,而第一年的平均價格報酬率為 46.6%。所以對照表格來看,基本上,牛市第一年的平均價格報酬率,大約是牛市年平均價格報酬率的兩倍(從歷史資料來看,它仍然高於整體平均水準),且其中一半的價格報酬率可能在最初的 3 個月!並非每次都是如此,但是如果你一秒鐘都不想錯過的話,這已足以讓你知道可能的狀況。除此之外,它還能很快的消除很大一部分的熊市損失。

表2.3:美國股市新一輪牛市的最初3個月與最初12個月的表現(圖/樂金文化)
表2.3:美國股市新一輪牛市的最初3個月與最初12個月的表現(圖/樂金文化)

今天的許多投資者應該還記得,從 2002 年 10 月的底部開始的強烈、快速的飆漲(2003 年 3 月再次測試低點,然後再次暴漲)。也許他們被 1990 年的急遽上漲愚弄了—只有 6.7%。但一整年就足以彌補這個不足,更不用說整個 1990 年代了。許多經歷過的較年長人們應該還記得, 1987 年與 1982 年熊市結束後的超迅速反彈。

歷史先例很有說服力,但是還不夠。即使是最有說服力的歷史模式也毫無意義,除非你找到其背後的根本原因。股市想要從熊市底部 V 型反彈是有根本原因的。熊市的早期階段是由基本面惡化所推動。也許此時,經濟活動正在放緩,銷售與企業獲利能力也在放緩。股市預見它的到來,開始在價格上反映出經濟放緩的情況,慢慢的微幅下跌—用折磨人的頂部欺騙人們。此時新聞標題也經常宣稱:「這只是修正,快逢跌買進。」

在熊市的後期,市場情緒開始跟上糟糕的基本面。流動性通常會枯竭— 可能會導致信貸緊縮,甚至像 2008 年那樣造成徹底的危機(雖然不會每次都如此)。在熊市的最後階段,當從政者們試圖「解決」他們認為導致經濟低迷的任何問題時,你往往也會聽到許多政治遊說(願上天保佑我們)。不幸的是,考慮不周的立法或監管,或兩者都是,常常是造成熊市的重要甚至主要的原因—像是 2007 年 10 月的財務會計準則第 157 號(FAS 157,該準則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隨後的熊市與信貸危機)。所以,從政者們的政治活動帶來的威脅使股市更恐慌,因為市場預見到了一些新的削弱經濟的愚蠢政治行為。市場情緒開始變得非常負面,於是股市下跌得又猛又快—遠超過基本面的合理反應。歷史上確實有三分之二的熊市損失,發生在熊市期間的最後三分之一—即V型的左邊。熊市最後階段的損失也高於平均值。

延伸閱讀:接刀還是撿便宜?回顧納斯達克20年前「網路泡沫」 一口氣暴跌78.4%

圖 2.1 是假設的熊市底部—經典的 V 型。大多數熊市都是雙重、甚至三重底部—但經過一段時間後,它就會轉化成 V 型。是什麼因素促使 V 型另一半的形成?基本面不好,但沒有大多數人認為的那麼糟。此外,在一個完全不可預測的時刻,猛烈、快速的下跌會變成猛烈、快速的飆升。通常是流動性急劇逆轉,使得情況有利於股市。此時不斷增加的流動性,加上不像人們所擔心如災難般糟糕的現實,創造了熊市後期近似鏡像的景象,一個「 V」型。

圖2.1:假設的V型反彈(圖/樂金文化)
圖2.1:假設的V型反彈(圖/樂金文化)

這表示熊市跌幅愈大,回升幅度通常也愈大。因此,即使是巨大的熊市損失,也能比許多人常認為的更快收復損失。圖 2.2、 2.3、 2.4,以及2.5所呈現的是真正的V型反彈—在1942年、 1974年、 2002年,以及 2009 年的熊市結束之後。

圖2.2:真實的V型反彈 - 1942年(圖/樂金文化)
圖2.2:真實的V型反彈 - 1942年(圖/樂金文化)
圖2.5:真實的V型反彈 - 2009年(圖/樂金文化)
圖2.5:真實的V型反彈 - 2009年(圖/樂金文化)

這會一直保持下去。圖 2.6 是我 1987 年出版的《華爾街的華爾滋》書中的一張圖表。這張圖呈現了 1907 年金融大恐慌(Panic of 1907)之際與後來的工業與鐵路類股。股票價格形成了一個幾乎完美的 V 型—最初反彈的速度和形狀,跟熊市最後階段的速度和形狀幾乎一致。在 2008 年與 2009 年時,有許多專家說,金融危機「這次不一樣」,從歷史上來看,更像 1907 年的金融危機—他們的結論是,在這樣的金融危機中,隨後的報酬率會更低迷。但如果他們研究 1907 年金融危機結束後的一段時間,他們將會得到結論,此次的危機最終是以完美的 V 型復甦告終。

圖2.6:1907年金融大恐慌 - 歷史性的V型(圖/樂金文化)
圖2.6:1907年金融大恐慌 - 歷史性的V型(圖/樂金文化)

有些讀者可能會錯誤的認為,這代表他們應該關注熊市過後的損益平衡點。事實上根本不該如此。如果你是一個有成長目標的長期投資者(也就是大多數讀這本書的人),你應該完全忽略各種基準,像是損益平衡、高點、指數的整數價格等。相反的,你應該把重點放在,你的策略是否對你的長期成長目標有意義,而不是去想上週、上個月、或去年的股市表現。

V 型反彈反而表明股市報酬率不是平均的。如果你在熊市期間沒有持有股票,並試圖準確掌握進入底部的時機,那就別費事了。因為一旦你不小心眨眼,你就有可能會錯過它,錯過從底部開始的巨幅飆漲。此外,整個牛市的報酬率(本身高於平均值),應該能弭平熊市的損失—無論你參與整個牛市還是只參與一部分。

費雪建議:每個牛市你都不該缺席

歷史表明,牛市始於一聲巨響。所以,如果你錯過了這部分,你是否應該袖手旁觀剩下的部分,避開下一隻熊,然後參加下一次的煙火呢?這樣是不對的。

首先,並不是所有的牛市都是這樣—像1990年代那場大規模牛市一樣,是從相對的稀稀落落開始的。另外,如果你因為錯過了最初的飆漲而缺席了牛市,你怎麼知道何時進入下一個牛市呢?我的猜測是,如果你袖手旁觀,你可能也不會在熊市觸底時那段極度無望、可怕的日子裡再次進行投資,而這段時間只有在股市大幅上漲後才能得知,實際上也是投入所有資金的大好時機。上一次讓你感到害怕的東西,下一次也會讓你感到害怕。

牛市通常比大部分的人意識到得更持久、更強勁。所以,如果你錯過了最初的大幅上漲,雖說就沒那麼完美了,但這也不是讓我們以缺席來懲罰自己的理由,因為牛市也許還會進行很多年。

歷史論據:股價大幅上漲不表示一定會下跌

記住大牛市的報酬是正常的,而且它本身並不可怕,對你有幫助嗎?你會知道要當心牛市期間經常聽到的「太遠、太快」的概念。尤其會在牛市的前一、兩年出現,也就是牛市一開始大幅度飆升的期間—事實上,牛市的任何階段都可能被「太遠、太快」的擔憂所困擾。但這不代表牛市必須停下來。為什麼?因為(跟我一起說)牛市比人們記憶中的更持久、更強勁,而且從本質上來說它高於平均值。

一般來說,股票本身不會走得太遠、太快。它們可以大幅飆漲,這並沒有什麼不對。有些大幅度的飆漲確實會自己逆轉—比如 1980 年的能源泡沫或 2000 年的科技泡沫—但這些崩盤所依據的是不支持超高評價的基本面,而非特定的價格水準。股票價格大幅上漲不表示它們一定會下跌。事實上,大多數時候,它們會以不規律的方式不斷上升,但人們老是會忘記。舉例如下:

● 1958 年 10 月 18 日:「國家的頂尖實業家們對商業前景的擔憂,已經被高度樂觀的情緒所取代,而有些人擔心復甦可能走得太遠、太快⋯⋯股票市場已經瘋狂了。」

→ 費雪評論:不!這個持續了一年的牛市還有三年多的行情。

● 1959 年 4 月 19 日:「證券交易委員會透過主席愛德華.N.蓋茲比( Edward N. Gadsby)警告說,懷疑股票市場走得太遠、太快了。」

→ 費雪評論:再說一次, 1957 年到 1961 年的牛市依然還在繼續,而且表現得很好。

● 1962 年 7 月 13 日:「從這些資料與其他資料來看,有些分析師傾向於認為市場已經走得太遠、太快了。」

→ 費雪評論:新的牛市一個月前才剛開始,並持續到 1966 年。

● 1975 年 1 月 29 日:「在預期價格下跌的情況下出售借來的股票—交易員顯然確信市場走得太遠、太快了。」

→ 費雪評論:這段牛市行情才三個多月而已,它足足持續了 74 個月,上漲了 126%。

● 1982 年 8 月 14 日:「分析師表示,許多交易員認為,最近債券與股票市場的反彈都已經走得太遠、太快了。」

→ 費雪評論:已經?這段牛市才過了兩天!它一直持續到 1987 年,直到碰上著名的又短、又急的熊市,在此之前上漲了 229%。

● 1984 年 8 月 13 日:「分析師表示,許多交易員似乎認為,在過去兩週的反彈中,股市已經走得太遠、太快了。」

● 1986 年 1 月 2 日:「詹森表示,債券與股票市場都已經走得太遠、太快了,有些回跌早該發生了。」

→ 費雪評論:不—這輪牛市還有一年半以上的行情要走。此外,美國股市在 1986 年上漲了 18.6%,全球股市大幅上漲了 41.9%。

● 1992年5月20日:「投資者陷入困境⋯⋯他們認為市場被高估了。他們擔心股市已經走得太遠、太快了。」

→ 費雪評論:著名的 1990 年代牛市行情持續了 8 年多,美國股市帶給投資者的總報酬率為 546%,全球股市則為 242%。

● 1995 年 3 月 29 日:「很明顯的,這幾天投資者變得愈來愈緊張不安,尤其是機構投資者,他們擔心市場走得太遠、太快了。」

● 1997 年 2 月 27 日:「聯準會( Federal Reserve Board)主席艾倫.葛林斯潘( Alan Greenspan)在週三表示,過去兩年股市的大幅上漲可能已經走得太遠、太快了。」

→ 費雪評論:人們稱讚艾倫.葛林斯潘大聲說出股市的「非理性繁榮!」但問題是,他在 1996 年 12 月 5 日說出這句話後,牛市又持續超過了三年多,而全球股市又上漲了 75.7%,美國股市又上漲了 115.6%。

● 2003 年 7 月 1 日:「市場行情走得太遠、太快了,因此投資者可以預期會有 7% 至 8% 的回檔。」

→ 費雪評論:此時已經進入新一輪牛市四個月,全球股市在一年內上漲了 33.1%。從 2002 年到 2007 年高點,全球股市整體上漲了161.0%。

● 2009 年 9 月 19 日:「股市一直在飆升。它可能走得太遠、太快了。」

→ 費雪評論:不是這樣的—從 3 月開始的這輪牛市行情還在不停的奔跑,在我寫本文時也還在跑。

● 2009 年 10 月 15 日:「儘管週三華爾街上演了慶祝行情,但分析師表示,這波反彈可能已經走得太遠、太快了。」

你看,相同的短句一次又一次的出現,但我們似乎總是認為它們是新的。

根本就沒有「太遠、太快」這回事。沒有牛市只能上漲多少就必須再次下跌這回事。它們在特定的一週、一個月、或一年裡的升值幅度也沒有上限。事實上,在任何特定的年份中,大部分的報酬率可能只是幾週的結果—也許是幾天!你根本不知道那些日子什麼時候會到來。當它們發生時,它們將是巨大的,也可能會讓人感覺太多、太快了。市場在短期內是非常難以預測的,而這是正常的(順便說一下,熊市的情況也完全相同)。

那些說牛市已經走得太遠、太快的人不記得:如果股市報酬是預料中那樣的緩慢,那麼它們的報酬可能就不會那麼高了。它們不會!它們會被認為風險更低—進而降低上漲潛力。如果你想要更可預測的報酬,你就必須接受更低的風險,因此也就必須接受更低的整體報酬—你可以從購買階梯型公債並持有至到期、或以類似的作法獲得這樣的報酬(是的,你必須持有它們至到期日,因為公債的價值短期內可能、也確實會損失)。

除此之外,熊市也可能高於平均值—就像 2007 年到 2008 年的熊市一樣。有趣的是,在熊市期間,普遍存在的情緒是認為股票只會永遠下跌—或至少不會上漲。相反的,在牛市的任何時刻,你很少會看到普遍存在樂觀的情緒。在情緒極端的時候,你確實會變得亢奮—而這通常是非常糟糕的跡象。但是這個糟糕的跡象就像極端的、一致的看空情緒,通常是美好日子即將到來的好跡象。

股票價格可以漲到很高,然後下跌一段時間。但它們不會只因為價格高就下跌。投資者已經多次目睹這一切,只不過他們忘記了。當有人說「太遠、太快了」的時候,請忽略它。除非評估的基礎是不樂觀的基本面,而這些基本面不被重視,且重要性勝過現有的樂觀基本面,否則當有人說「太遠、太快了」時只是在告訴你,他們的記憶有多短。

補充說明:人類天生的懼高本能

我們對高報酬的恐懼,一部分是源於我們大腦的發展方式。在行為金融學中,我們稱之為認知錯誤懼高症(cognitive error fear of heights)。我們從前的祖先很早就知道,從高處墜落會立即致命,或者至少會變成殘廢(實際上如同死了一般)。所以,我們天生會害怕任何看起來太高的東西。當涉及到實際的高度與自然現象時,這種本能是救生用的(現在依然是)。但在市場上這種本能是行不通的。

我們常透過隱喻來表達自己想說的東西。我在整本書都是這麼做的!但是,從你可能摔下來而斷了一條腿的高度意義上來說,報酬率並不「高」 —你明白這點。整體市場價格可能、也確實會到達一定的水準,然後回落,然後—不規律、帶有波動性的—到達並超越過去的高點,然後繼續上漲。然而,當股價到達一定水準時,許多投資者會將它們框在一個「高度很高」的框架中。我們的大腦發展成,自然而然會害怕任何高的東西最終都會掉下來—也從高智慧高度的地方掉下來。真糟糕!這種思維方式可能會導致各種投資錯誤—像是太早退出,錯過了股票進一步上漲的幾個月(如果不是幾年的話),嚴重損害長期結果。

作者介紹

肯恩.費雪(Ken Fisher)

市場分析投資專家。

他是費雪投資公司的執行長,該公司以收費方式提供投資顧問的服務,管理大型養老金計畫、捐贈基金和基金會,目前公司資產高達上千億美元。2010年《投資顧問》雜誌將他評為過去30年最具影響力的30人之一。他也長年位居「富比士億萬富翁排行榜」上,2022年為該榜第509名。

他同時還是財經專欄與暢銷書作家。其為《富比士》雜誌「投資組合策略」專欄撰文,從1984年持續到2017年,研判市場走勢超過30年,成為該雜誌史上連續運營時間最長的專欄作家之一。他也撰寫了11本關於投資和個人理財的書,其中多本是《紐約時報》評比的暢銷書,著作包括《超級強勢股》、《投資最重要的3個問題》、《10條路,賺很大!》、《肯恩費雪教你破除50個投資迷思》及《如何識破老鼠會》(How to Smell a Rat)等。

菈菈.霍夫曼斯(Lara Hoffmans)

費雪投資公司編撰經理,以及網路雜誌《市場看守者》(MarketMinder)執行編輯、《富比士》雜誌撰稿作家,曾與肯恩.費雪合著多本暢銷著作。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樂金文化《跟著肯恩費雪洞悉市場:面對股市波動,投資大師教你正確解讀市場規律》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