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選股真的不如買0050?存股達人列 「自組ETF」11大優點:一年領八次股息

2022-08-25 10:00

? 人氣

購買個股, 只需要專注於股價上, 自己以不追高買為原則,即股價超過季線太遠,就會先觀望,詳細說明於第3章中,若關注的個股股價遲遲沒有來到自己設定的價位,則會選擇其他標的投入,並不會將規劃要投入股市的資金停留在手上太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需要支付內扣費用

被動式ETF的內扣費用包含了管理費(操作經理人管理成本)、調整投資組合的交易成本、保管費(支付給保管資金銀行的成本、基金經營必要開銷),而自組ETF只會有調整投資組合的交易成本。

一般台股的ETF內扣費用約在 0.4%到1%之間,雖然不高,但也是投資成本之一。假設當年度扣除內扣費用的績效為20%,1%的費用支出或許無感,若績效為2%,則內扣費用就可能占了50%的獲利。

分散投資,意外節稅

單筆股利所得超過 2 萬元,就必須繳交健保補充保費,費用為應發股利的2.11%(2021年1月1日調漲),例如單筆應領股利為10萬元,應繳納的補充保費為100,000×2.11%=2,110元。繳稅是人民的義務,若單筆達規定的納稅金額就依法繳稅,沒有懸念。

自己當初分散投資的主要目的是降低風險,而這個分散的做法,讓自己就算是一年可以領50萬元的股利,

也很難達到單筆2萬元的門檻,讓我不用多繳納健保補充保費。

依稅法規定,股利可抵減稅額每戶上限8萬,扣抵金額為股利所得的 8.5%,當股利所得來到94萬元,即940,000元×8.5%=79,900元,也就是可扣抵金額的上限。

2021年,我領到的股利約50萬元,可享扣抵金額42,500元,且不須刻意節稅,如除息前先調節持股等,就不會繳到健保補充費用。

假設50萬元的股利集中於一檔個股,且個股採年配息,那應繳納的補充保費就是 10,550 元,如此一來,到了每年的納稅季就會很有感了。

主、被動投資各有其優缺點,端視投資人的需求,只要是適合自己的方式,都算是好的投資方法(見圖表2-3)。

(圖/彩實文化提供)
被動式、主動式ETF投資比較。(圖/采實文化提供)

作者介紹|吳宜勲(老吳)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機械研究所博士。

30歲畢業後,從事機構工程師一職,相較於多數同儕,投入職場年齡較晚的他,藉著努力工作增加存款,希望能早點成家並擁有小孩。同時也一直想找到一個快速累積財富的捷徑,讓一切規劃更順利,因此心中有著成為一位投資暴發戶的夢想。也因一開始想快速賺錢的不成熟心態,即使有穩定的現金流,卻始終無法累積資產。繳了數年的市場學費後,漸漸了解,有夢想是必要的,但在追逐的過程中,需要不斷修正,直到找到可行且適合自己的方式。

老吳投入市場9年後,沒有從市場畢業,反而心態漸趨成熟,雖未有驚人的獲利,但已從只會賠錢的結果進步到可穩定領息的成果,藉此書與大家分享當中的方法與心法。

投資這件事,不做或許也不會怎麼樣,但做了,肯定會讓人生很不一樣!

投資這件事,不需要很厲害,但需要很有耐心!

Facebook粉絲專頁:打造屬於自己的ETF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采實文化《自組ETF,讓我股利翻倍的存股法:忙碌理科工程師打造屬於自己的ETF,月領4萬被動收入》(原標題:自組ETF的優點)

責任編輯/趙鳳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