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的軍公教長輩,教出不懂投資的孩子!專家揭理財盲點:薪資結構、升遷規則

2022-08-22 09:40

? 人氣

而投資的背後,指的就如流水的金流。水庫充盈、子彈充分,水勢驚人,淘淘不絕,指得就是資金是否充裕。而成功的理財與投資,不外乎就是以「資訊」及「金流」進行完美搭配,定能收一定之能效。資訊的取得,在保守穩健的家庭或是特定職能角色的夥伴上,不單單僅反映在去努力取得資訊的成果上,更甚者會希望能有事前分析、事中校正、事後追蹤的完整紀錄,以供下一次的評估作業;但考量「金流」時,非固定額度、不特定時點、波動率忽高忽低等影響因子的存在,多半會讓「軍」、「公」、「教」三個族群在財務習慣上,產生較高的情緒起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特別是在風險偏好屬於風險趨避者的「軍」、「公」、「教」族群,之所以無法突破及改變此一偏好屬性之原因,在於這三個職能的薪資計算基礎,都是用「一日固定時數」的方式在計算及評估。所以,針對借貸行為產生的槓桿效果,在未經提醒,赫然發現所運用或是操作的資金部位,一旦市場發生系統性的風險情況下,會出現一個衡量事態嚴重與否的說明方式,就是要換算為「要幾天幾夜多久時間的不吃不喝」才能弭平錯誤的行為或決策所帶來的金錢損失。

對此,運用財務槓桿的程度,或是在選擇是否用此一概念進行融資決策在理財或是經營企業時,在「軍」、「公」、「教」三個族群對此觀念的認知及理解上,似乎基本上都秉持著,能不多貸款就不多貸款,能早點還清就不要拖欠。此部分的出發點,除了圍繞在我們前面所提及的質性分 析情境之外,卻也忽略了資金貸款可能需要考量的其他問題,例如資金取得成本的優勢性,一般「軍」、「公」、「教」成員因為工作的穩定及授薪條件可資比較及調查,所能取得更具有成本優勢條件的資金供運用;以及大環境下,資金借貸利差之安排及工具的選擇。

透過工具的選擇,無論是國內一般企業或自然人與銀行往來的部分,又或者係透過國內外金融票券的交易,都可能在經過設計及安排之後,大幅下降利差風險至可控的範圍,甚或轉為保本或是獲利的交易及工具設計,進而對「軍」、「公」、「教」族群的子女,導入正確應用財務的基礎與邏輯,強化對於與金融機構往來的信心及認識!

作者介紹:台灣財富管理交流協會

「台灣財富管理交流協會」是一個關注企業永續經營相關議題的研究單位,有感臺灣中小企業受限於規模等因素,長時間與傳統記帳業者之共生關係緊密,唯缺少積極正面之互動性。企業的成長需求無限,若長期只著眼於基本稅帳務服務,而忽略企業內控的策略與規劃,不但組織運作無法順暢,更遑論企業的永續發展。

跨越新世紀,有志之會計專業服務者思圖突破傳統困境束縛,共組台灣財富管理交流協會,期許成為相關稅務法務的研究、論述與溝通平臺,目標是透過整合財、稅、法等專業諮詢,協助臺灣企業財務更穩健,以及培育財稅專業人才,共同擘畫國家社會發展的美好願景。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財稅新布局:掌握CFC&ESG讓稅負變稅富》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