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都不想死,吃了藥就想自殺...專家籲陪伴憂鬱症家人,最該學習這4大陪伴技巧

2022-08-18 14:25

? 人氣

該如何陪伴憂鬱症的家人,作者認為最好的陪伴就是傾聽。(示意圖/取自PAKUTASO)

該如何陪伴憂鬱症的家人,作者認為最好的陪伴就是傾聽。(示意圖/取自PAKUTASO)

新冠疫情後,不僅改變我們的生活樣態,也產生了諸多問題。不論是工作模式改變,同事的相處、經濟的壓力等等,造成不少人情緒壓力緊繃,因而衍伸身心科就診人數飆破新高。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精神科/身心科醫師,雖然能給予我們診斷,可能是腦中多巴安分泌失衡產生的憂鬱症,也可能是社交焦慮症等等並開藥要我們回家多休息,可是藥物會不會衍伸出其他問題呢?是很多人擔心的一環。

校園霸凌埋下危險因子

我自己的親姐姐,就曾在我就讀國小時,罹患了憂鬱症。當時她因為藝術家性格,比較跟其他人相處格格不入,加上國中時就打了九個耳洞,與一般同學顯得又更標新立異,成了老師、同學霸凌的對象。同學霸凌排擠她,老師則看她不順眼,處處刁難、酸言酸語。

讓她害怕不敢去學校。常常請假,回到學校這個刁難情況變本加厲,老師一直以為我姊姊不來學校是去飆車還鬼混,但我姊那時後立志成為漫畫家,所以都躲在家裡畫圖根本不出門。媽媽在校方、朋友的鼓勵下,帶著我姊姊前往精神科求診,事後被診斷罹患重度憂鬱症,拿了四、五種藥物回家。

久而久之惡性循環,轉學情況也不見好轉。

求診後性格大變,發生了什麼事?

當時我國小,還不懂憂鬱症是怎麼一回事。只覺得原本個性開朗的姊姊,且非常具有藝術天賦,從小就喜歡畫漫畫、寫小說、捏黏土,樣樣會的她,還會陪我一起玩電動,但卻從看診拿藥之後,我姊姊就變了像另一個人一樣,判若兩人。

她變得更長時間關在自己的房間裡,房間門會上鎖。幾乎不出門,也不跟家人一起吃飯。也沒有溝通。我們幾乎不知道她發生什麼事。一開始我只覺得我姐變得孤僻、情緒化,對我來說那就是一種性格的轉變,我沒有多想。

開始自傷自殘的傾向

突然有一天,我母親很慌張地跟我說,我姐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很久都沒有出聲,她擔心發生什麼事了。而我們一直在門外敲門、大喊,也都得不到回應。慌張之下,我趕緊用腳把門踹開,進去發現我姐一個人坐在窗戶旁邊的電腦桌前,眼神木訥的看著前方。我們趕緊湊向前關心,她仍然低頭不語。我和我媽趕緊將一些危險的器具,例如她做木雕用雕刻刀,趕緊收起來帶走,就怕發生萬一。

對於我姐的人格大變,當時我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完全不明白發什麼事。後來我母親就積極的尋找一些團體,藉由除了藥物以外的方式,看是否能夠幫助到她。也透過團體的協助,慢慢的戒除藥物,逐漸恢復健康。

若干年後,我們接觸到一些醫療資訊,才了解原來精神科藥物的副作用危害這麼大,且是國外就有許多警訊。包含我姐服用的藥物之一百憂解(PROZAC),本身就有造成自殺意念想法的風險。我姊也才說出當時發生在她身上的一些事情。

自殺想法的源頭?

她說,當時她吃完精神科藥物之後,心情雖然不會覺得很憂傷難過,但總感覺不知道哪裡悶悶的,好像整個人都麻木了,也開心不起來,且容易感到昏昏欲睡和記憶力降低。姊姊在看精神科時做過智力測驗,醫生說智力算中上,但自從開始吃藥後,姊姊說他記憶力越來越差,想學東西卻學不太起來。而又過了一段時間,開始會有一些聲音在腦中跟她說話

有的時候這個聲音甚至感覺很真實,到了她常把自己關在房間的那個時期,這個聲音會給她一些很可怕的指示,包含要她拿刀子割自己手腕,或是有想殺人的念頭。後來醫生說姊姊已經從重度憂鬱症轉為躁鬱症,又開了別的藥物。

她記得非常清楚,這一切發生是在她開始服用藥物之後,而當她戒完藥物後,這些聲音就停止、消失了。

後來我姊姊是依靠運動、規律睡眠、均衡飲食,以及最重要的自信心重建與人際關係的溝通技巧,才讓她逐步走出封閉自我的陰霾與過去傷痛的經驗。

協助他們走出憂鬱

然後在當時陪伴的過程,若不是我媽媽悉心照顧,以及無比的耐心,我很可能就失去了這位富有創意及藝術天賦的姊姊了,如今她自學販售模型人偶的藝術服飾,也裝設自己的攝影棚,也開始擁抱及建立新的人際關係,生活變得正面、樂觀、積極、耐受力高。跟當時脆弱低潮的她相較起來,實在是難以想像是同一人。

很多精神科醫師或健康專家,都建議當身邊有親友遇到這樣的情況時,傾聽不反駁是很重要的陪伴技巧,同時伊凡也想分享個人經驗,這些經驗來自多年下來陪伴不同朋友或是身邊一些親友故事所觀察的經驗總和:

一、傾聽與溝通

很多時候當他們遇到困難時,那個負面感受是很真實的,不論是在校園、職場、兩性關係、親子等都有可能發生一些挫折,致使他們感覺難受、鬱悶,這時候不要去否定、貶低他們,說一些「你就活該啊。」「你這麼笨,怎麼這麼想不開?」這些都對現狀沒有任何幫助。

最好的陪伴就是傾聽,鼓勵他們把心中的想法、情緒感受說出來。說出來就有一種類似治療的效果,心情就會好多。傾聽者也不需要給太多建議、批評,因為他們只是需要一個出口。

二、尋找合適的替代療法

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藥物治療,有絕大多數的人除了討厭吃藥之外,也擔心長期服藥下來,對身心健康造成的傷害與毒性留存的負面影響,因而想要尋求更為自然有效的方法。

1.運動

散步、慢跑、健身、有氧舞蹈,都是很好的運動方式,不需要太激烈,也不用太用力,找一些舒適可接受的運動方式都是很好的。且最好是到大自然的環境,例如公園、湖泊旁散步慢跑,都會有助於心情放鬆、情緒平復。

2.均衡飲食

健康養生已經是現代人最關心的議題之一。除了低鈉、少油、少調味料,也減少加工食品的使用,像是香腸、罐頭、火鍋料、泡麵等,盡可能食用原形食物,也就是牛肉、羊肉、魚肉、雞肉等,不需過多烹煮及調味的料理。

而蔬菜的膳食纖維、維生素的汲取也是每一餐的必備。不能只是吃肉而已。有研究顯示,均衡的飲食可以改善失眠、脾氣暴躁、鬱悶情緒。

美國有一位伯格醫師的健康頻道非常受歡迎,超過千萬人訂閱,有興趣想要知道更多的,可以觀賞他的YouTube頻道。

3.替代方案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於2019傳統與替代醫療全球報告當中指出,「在全球170個會員國當中,有88%的成員國承認使用傳統與替代醫學。」傳統醫學(如中醫、吠陀療法)與替代醫療已經是現今時代的趨勢,也提供給不同的人多元的選擇。

不論是替代療法、整脊整復、中醫中藥與針灸、按摩、芳療、音樂療法、靜坐、禪修、藝術療法,都是經WHO認可的替代方案,以下網站彙整了美國與台灣地區受歡迎與專家認可的替代資源,可以點擊連結查詢,找到適合自己理念或是身體的療法。(美國地區替代療法資源網台灣地區替代療法資源網

4.從事喜歡感興趣的事物

我發現自己情緒低落的時候,去從事自己最感興趣的事情時,總是可以有效地平復心情,像是看一場電影,看一部喜劇。然而這也只是治標不治本,解決的根本之道呢,是從事一些有創造性的活動,像是繪畫、寫作、剪輯影片、料理、登山,看你自己擅長於什麼就做什麼,每當完成一個行動,甚至做出一個作品,那個成就感與士氣高昂的感覺,會讓你忘掉煩惱跟那些惱人的垃圾事情。

同時如果有一些人事物,會加重你的負面情緒,例如某位朋友總是會無情的譏笑你、嘲弄你,讓你覺得一無是處,或者是電視機打開總是負面的新聞,讓人越看越難過、越生氣,這時候最好遠離這些東西。不要讓負能量靠近你的宇宙,過個幾天你就會感覺好很多。

至於要不要戒藥呢?平心而論尊重當事者的需求。前提是,當事者有被完整的告知關於藥物療法的相關副作用,很多時候患者只被告知一些簡單、不嚴重的副作用,但事實上有許多駭人聽聞的藥物副作用是要自己上網研究、收集資料才了解。

因此伊凡建議,當親友正在服藥中,也千萬不要檢討他為什麼使用藥物,而是細心找出他想要用藥的背後原因才是真正幫助他,然後再進一步與他討論藥物療法及其他替代療法的優劣點,讓他自己決定是繼續使用藥物,還是採用其他的替代療法。

而如果要使用其他替代療法,千萬要注意的一點就是,不要貿然自己停藥或是戒藥,因為這是非常危險的。許多身心藥物在停藥時,會有戒斷症狀。請一定要在合格的醫師協助下逐漸減藥到停止服藥。

以上是今天伊凡想要分享的,希望對於一些正在陪伴憂鬱的親友的人有一些幫助。也歡迎你在留言處分享你陪伴的妙方與成功心得。

作者介紹|人生好凡 Ivan

你好,我是Ivan :) 這裡分享我閱讀的好書、短篇小說創作、好玩、好吃、新奇的事物 歡迎您,也感謝您的閱讀及訂閱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方格子。(原標題:陪伴憂鬱家人,該注意什麼?

責任編輯/林瑩瑄

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透過守門123步驟-1問2應3轉介,你我都可以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

※ 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

※ 張老師專線:1980

※ 生命線專線:1995(要救救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