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棉條會破壞處女膜嗎?為什麼歐美人都在用的生理用品,台灣女生卻很少人用?

2022-07-23 10:30

? 人氣

從以上研究中,可以知道早年的生理知識怎麼形塑女性的身體醫學以及處理月經的方式。當時使用月事布、衛生紙、衛生棉的狀況,仍給女性帶來移動的不便,以及在廁所看到月經的驚嚇,都是阻止月經被討論的原因。月經作為生理現象,並非一直都是這麼負面,但為什麼如今對女人而言如此困擾?怎麼改變這個處境,不再把月經只視為「沒有懷孕」、「生育」的指標,而是更從容地適應並度過這段期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月經科技的進程

月經、生理用品、棉條、經痛(圖/取自pixabay)
月亮杯的發明和量產,則是讓想要減少拋棄式生理用品使用量的女性,可以減少垃圾,同時替換跟清理的時間周期也變長,女性移動也更不受限。(示意圖/取自pixabay)

月經科技到底發展到什麼程度了?拋棄式衛生棉的問世及大規模生產,逐漸取代女性自己用碎布製作的月事布,同時也淘汰為了要固定住月事布的吊帶。拋棄式衛生棉變薄,旁人也就不會從下身衣物曲線揣測女人是否來月經。然而拋棄式衛生棉仍然不是那麼完美,它的厚度還是太厚,且容易外漏,悶熱潮濕引發身體不適,從而影響女性進行室外運動的腳步,因此能塞入體內的棉條開始受到一部分人的青睞。棉條更能隱形,外陰部接觸到血的面積也就減少,降低細菌感染的機會。月亮杯的發明和量產,則是讓想要減少拋棄式生理用品使用量的女性,可以減少垃圾,同時替換跟清理的時間周期也變長,女性移動也更不受限,有望達到每十二小時替換一次,再也不用每一到兩個小時就因為害怕「血崩」跑廁所。但是塞入體內的棉條跟月亮杯,多多少少還是存在摩擦跟外漏等問題,這又跟每個人的身體差異有關。生理用品的好用與否,往往牽涉到個人身體差異。只是這又顯示出,我們多半把生理用品的使用不適,歸諸於個人,很少想到是產品的設計不夠精良,產品不夠多元,選擇不夠多,產品不符合個體差異,以至於有些人將就使用產品,很少提出異議。

為什麼70年代棉條進口不久後銷聲匿跡?

可以知道台灣在1970年代曾引進衛生棉跟棉條,當年家境較富裕的女性,是有棉條可以選購的。相較衛生棉,棉條在當時的市占率之低,後來幾乎消聲匿跡,這使得事情變得弔詭起來:現今普遍認為棉條是很方便的物品,但若棉條真的那麼方便,為什麼早期不能普及使用?如果棉條不夠好,那怎麼改變這個狀態?

根據早期的調查統計,1990年代台灣女性使用衛生棉的比例占95%以上,使用棉條的比例是2.1%,2006年受檢的市售衛生棉是47種,棉條則只有2種,學者許培欣與成令方指出棉條的不普及,其實是因為忽略了使用知識的傳播。研究科技史的學者大衛. 艾傑頓(David Edgerton)曾強調,科技是以使用為核心發展的 ,因而我們能推論出,不使用棉條跟台灣本地的月經禁忌、性教育缺乏相關:年輕女孩對初經的感受跟習得的處理方式、能跟誰討論處理月經跟外漏的事情,都讓台灣女性在使用生理用品時,傾向以生活圈內熟人長輩跟同儕的經驗為主,並且藉此習得跟性有關的知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