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投資兼具,投資型保單真的好康?破解業務員10大話術:隱藏成本其實很高

2022-07-14 12:40

? 人氣

但當保戶買了投資型保單之後,發現根本不是自己要的,解約起來的費用可能超乎保戶的預期與想像。這是因為「後收型」投資型保單的保戶,假設要在前幾年解約,都要扣較高的解約金(之前第一年最高可達25%左右,現在最高約有7%的水準。之後則逐年遞減,通常到第5~6年後才不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至於「前收型」投資型保單,雖然沒有收前幾年的「解約金」,但是,假設保戶買的保單,目標保費佔總繳保費很高的比例,由於前幾年目標保費的附加費用率相當高(第一年至少也有55%以上。而當保戶解約時,這部分已扣費用是不會還給保戶的),解約後所能拿回來的錢恐怕所剩無幾。

就算民眾真的想用閒錢,「買一張投資型保單」來「投資」,個人也只「勉強」推薦「躉繳(彈性繳)」的保單,且一定是「退場成本(主要是解約金,以及每月扣的保單管理費,且收取的年數越少越好)」較低的那張。因為,假設真的後悔了,覺得不該買投資型保單,「見不好就收」的成本不致於太高。

話術10:投資型保單提供「停利/停損機制」,幫你把錢「存下來」

首先,有的保險公司所提供的「停利機制」,只是當保戶連結標的,達到一定停利水準之後,會「主動通知」保戶,再由保戶決定是否要真正「停利」,並且把獲利部分,轉到其他客戶所指定的投資標的,或是專門停泊資金的貨幣帳戶。所以,充其量只能算是「半套」或「手動」的「停利機制」(有關「自動停利及轉換機制」,請見第一章第五節「投資型保單的附加功能」的相關介紹)。

其次,儘管這個機制的立意很好,也有助於保戶(投資人)能夠徹底做到紀律性投資。然而,這個機制要發揮作用,有賴保戶「使用」、「會用」及「用得巧」,才能夠將此機制的優點,發揮到最高。

更何況個人也認為,停利只適合波段操作。也就是針對萬一不停利,所有過去辛苦累積的獲利「有可能全數不見」的標的而言。如果是長期投資的標的,像是已經儘量做到風險分散的全球型股票型基金、ETF,老實說,真的沒啥必要進行「停利」。

作者介紹:李雪雯

現職《聯合新聞網》專欄作家,專職財經與醫療保健相關寫作。曾任《錢雜誌》、《商業周刊》主編、聯合理財網eMoney製作人、《Smart智富月刊》特約資深撰述、《iThome》電腦週報「CIO觀點」專欄特約撰述、《康健雜誌》、《商周財富網》、《Yahoo奇摩》專欄作家。主跑個人投資理財新聞20年,路線包括:銀行往來、股票、外匯、期貨、保險、基金、房地產、節稅、個人綜合理財規劃,以及醫療保健等議題。

擁有壽險、信託業務、理財規劃人員、投資型保單、產險、證券高級業務員、期貨業務員、外幣保單等相關證照,目前擔任多家財經雜誌的特約撰述,從事相關文章與書籍的寫作,並獨立經營「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臉書粉絲團。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想賺錢,要買對投資型保單》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