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投資兼具,投資型保單真的好康?破解業務員10大話術:隱藏成本其實很高

2022-07-14 12:40

? 人氣

破解保險業務員10大行銷話術,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保單。(示意圖 / 取自Pexels)

破解保險業務員10大行銷話術,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保單。(示意圖 / 取自Pexels)

話先說在前頭,我這裡的「破解業務員的行銷話術」,不見得每一條,都是犯了嚴重的錯誤,而是因為首先,每一個人的狀況都不同,對某一位保戶適合的方式,可能不見得適合另外一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其次,有些理專或業務員的話術,只是如實地陳述了部分的事實,而非全部。假設保戶不察,輕易就照單全收所有內容,很可能就會導致錯誤的判斷,並導致不完美的結果。

所以在這裡,我將要列出幾個常聽到的錯誤行銷話術,特別提醒想要購買投資型保單的保戶再三注意,並且對於其中的是非對錯,一定要「分個仔細」才行。

話術1:優先買變額萬能壽險,就算虧損也還有壽險保障

業務常說的話術首先就是:「你該優先買變額萬能壽險,因為就算投資虧損,還有壽險保障!」

但真相是:大錯特錯!因為危險保費都是成本,不論買的是甲型或乙型,當投資虧損時,因為淨危險保額較高,導致所要繳交的危險保費也不低,特別是年紀大(超過65、70歲)者。所以,買不買變額(萬能)壽險,關鍵在於「有沒有壽險保障需求」?若完全沒有,應該優先購買「變額(萬能)壽險」才對!

話術2:用貸款買投資型保單,可以放大你的財富!

業務常說的話術再來就是:「用貸款買投資型保單,可以放大你的財富!」

真相是:大錯特錯!一直以來,就曾聽聞有不肖的理專或保險業務員,當保戶沒有太多的閒錢可以購買保單時,就慫恿他們透過借款來進行。其方式有兩種,其一是用原本的保單借款,另一種,則是讓有房產的客戶,透過理財型房貸的方式,將錢借出來,然後再買連結南非幣計價高收債基金的投資型保單上,以進行「套利」。他們打的如意算盤是:南非幣計價的高收債基金,年化配息率可以達到10趴以上,拿來支付保單借款或理財型房貸利率,不但綽綽有餘,還有「利差」可賺。

然而,這些人千算萬算,卻沒有算到:金融市場永遠是變化莫測的,也許原本投資標的的配息,真的有達到驚人的10%以上。但是,他們卻沒有算到「一個匯差的損失,就有可能吃掉所有高配息的一半以上」。

更重要的是:這些號稱高配息的標的,幾乎無例外地,都非常集中投資於高收債基金,也就是信用評等不佳,俗稱的「垃圾債」上。當金融市場穩定、經濟前景看好之際,要這些發債機構如實支付高配息,當然不會有任何問題。

不過,一旦行情開始反轉,這些投資標的所遇到的金融逆風,也會比其他標的來得重,並出現債券價格大幅折損,以及配息困難的情形。如此一來,保戶原本想獲得高配息的希望就會落空。

此外,凡是借款,都是得付利息的。一旦高配息難以為繼,請問沒有其他收入的退休族群,如何支付得了這筆貸款?是否房產更有可能被銀行法拍的風險?個人不是在詛咒或恐嚇讀者,而是希望已退休的族群,千萬別為了「也許可能的收益」,卻讓自己冒任何一丁點無法承擔的風險!

話術3:前收型投資型保單的保費(附加)費用,比後收型保單高,要買就該買後收型保單。

業務員時常掛嘴邊的話術還有:「前收型投資型保單所收的保費(附加)費用,比後收型保單高且成本重,買前收型保單的保戶是冤大頭」。

真相是:不見得完全正確。這裡面其實有很多外行人不知的內情在其中。

首先,比較保費收多、收少,不能只看「看的見的」。前收型保單的前5年,目標保費的保費(附加)費用率,雖然收到150%這麼多,看起來比後收型保單的解約費用率(前4、5年最高是6~7%,並逐年遞減,但假設保戶這幾年未解約,就不用扣這筆費用)、「按保單帳戶價值一定比例收取的保單管理費用高出很多(有的公司只收一年,有的公司則收4、5年,最高總共可達5%)」。

但不要忘了,費用除了看得見的「保費費用」外,保戶還要注意很多隱藏的成本。這裡所說費用,是基金公司收的管理費,並不是保險公司所收取的費用。目前,按照金管會的規範,假設代操投信的類全委帳戶,投資的是自家集團下的基金,是不得重複收取這筆內含於基金淨值的管理費;此外,假設代操投信所選擇的基金,如果是法人級別的基金,管理費自然比一般投資人所買的基金,要便宜一些。至於所選基金,如果是非自家集團,都是可以光明正大收取基金管理費的。而這一塊,正是一般投資型保單保戶,很難知道其中詳情的部分。

另外據了解,基金公司管理費,退給保險公司的退佣,等於是一塊保險公司「賺錢」或「成本分攤」的來源之一。以股票型管理費普遍有1.5%、代操費約有1.7%為例,不要多,只要退回1%的佣金回饋,對銷售金額不錯的保險公司來說,就是一大筆收入進帳。

當然,我們也不能因為「可能有來自於投信公司的退佣收入」,而用「小人之心」,來看待所有只賣後收型保單的保險公司。因為據業者表示,有些保險公司為了求取業績收入,也只能靠「收比其他家公司保單更低的費用率」來吸引保戶了。

其次,前收型保單多半有「加值回饋金」的返還。雖然保險公司從前收型保單保戶手裡,收取滿高比率的保費費用,但是,這些公司多半會在保戶持續繳費超過一定的年期之後,會再分幾年,將這筆保費費用「回饋」給保戶,有的,甚至可以達到100%返回的水準(請見1-5「投資型保單的附加功能」的「加值回饋金」)。如此一來,對於長期投資的保戶來說,也不見得是一大損失。

再者,還可能享有更多便宜附約的保障。很多前收型保單,都是以「強調重保障」為訴求,所以,保險公司推出的這類投資型保單,都有較多「保障」的優勢,例如會搭配許多醫療險等附約(有的附約,像某公司的的一到六級失能險附約,根本就是附送的,保戶不用另外繳交保費),特別適合有各種保障需求,又不想繳交太高終身壽險保費的年輕人。

最後,現在多數後收型保單,都是設計成「躉繳(彈性繳)」的繳費形式。也正因為如此,每次躉繳保費的最低門檻也不低。一般來說,躉繳保費都是10或30萬元起跳。儘管後收型保單的費用收取,較前收型便宜許多,但是對於資金並非那麼雄厚的保戶來說,恐怕也一樣是「無福享用」到的優勢而已。

話術4:投資型保單也可以「波段操作」

這句話也常聽到,但真相是:大錯特錯。因為,特別與一般股票、基金或ETF相比,投資型保單的費用不低,短線波段操作可能未蒙其利(沒有賺到價差),反而是先受其害(多付出一筆成本)。

特別是前面「話術三」曾經提到,前收型與後收型投資型保單最大的差異就在於:前收型保單目標保費的保費費用率,前5年高達150%。每年平均下來的成本就有30%左右。除非前5年,保戶每年都能有30%以上的投資報酬率,整體下來的投資收益都等於是零(不賺錢)。

至於後收型保單,就算是躉繳(彈性繳)的保單,光是保費費用就被扣掉依保單帳戶價值(也就是第一次所繳保費)的3%。想想看在這個市場利率,才不過剛超過1%的年代,就算投資標的的年化報酬率,可以超過4~5%,扣掉這3%的保費費用後,就只剩下1%~2%了。

且保戶不要忘了,除了保費費用外,投資型保單也還要扣掉某些後收型保單會收取的,按保單帳戶價值一定比例的「保單管理費用」,還有更大一筆的是:前4~5年會收的高額解約費用(一般第一年6~7%,並逐年遞減)。也就是說,買投資型保單去做短線操作的人,絕對很難成為投資獲利的贏家的。

延伸閱讀:繳15年儲蓄險,期滿領回竟縮水3萬元!他怨「為何當初傻傻投保」,內行人點1關鍵秒打臉

話術5:我推薦的類全委保單可以「保本」

總常發現業務跟客戶們推薦,說法就是這張投資型保單(主要是指變額年金)可以「保本」!

真相是:大錯特錯。這一種說法,是非常、非常容易讓民眾「上當」的。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一般人對所謂「保本」的定義或認知,就是跟銀行定存一樣的「保證本金不折損」。

但是,讀者如果進一步實際了解業務員口中所謂的「保本」,根本不是「保證最低投資收益」,其實只不過是這張變額年金險,提供了「附身故最低保證」而已。

這種「附最低身故保證」的變額年金險,之所以會在市場上大紅大紫,就是因為在金管會規定「不同年齡保戶死亡給付除以保單帳戶價值,必須符合一定比率」的「門檻法則」通過之後,過去許多想要藉由「身故保險金不用計入被保險人遺產中計算」方式節稅,並且透過「壓低保額(因為高保額會有更多危險成本)、拉高保費以進行投資(大幅增加保單價值準備金)」方法的保戶,無法再透過變額(萬能)壽險「將投資及節稅效用極大化」。所以,他們便轉往投保這種「附最低身故保證」的變額年金險,以便在年金累積期間,萬一不幸身故時,也能享有一定的節稅功能。

但儘管如此,保戶在購買這類變額年金險時,一定要記得以下重點:

首先,「附最低身故保證」,絕對不等於「保證收益」。

其次,根據金管會最新實施的「六不新規」原則,就算保險公司推出所謂的「身故保證(GMDB)」的變額年金險,其附保證給付金額,最多也不得超過「保戶總繳保費(之前,最低給付金額約為1.01~1.06倍)」。

再者,以上「六不新規」中,也再次確認保戶要繳的這筆「保證費率」,不能再採與「一價到底」的便宜費率,而必須採用「按不同年齡級距及性別」方式收費。也就是說,當投保這種「附身故保證」變額年金險時,年紀越大的保戶,還是會面臨危險保費成本高漲的問題。

話術6:如果不擅於投資,就買類全委型投資型保單

這句話其實不見得正確,假設買不對,結果也不一定美好。這是因為首先,類全委型投資型保單,雖然號稱「由專家代操」,卻並不保證讓保戶「不賠錢」,只代表「有專人代為投資」。依照金管會的說法,所謂「全權委託型投資型保單」(簡稱「類全委保單」),是指「由要保人以保險契約,約定委任保險人(壽險業者)全權決定運用標的之投資型保單」。

其次,單單是類全委保單,各家壽險公司推出的內容全都不同。一般來說,保戶多半只能從保險公司設定的「保守、穩健、積極」三種類全委帳戶中擇一投入。

所以,就算保戶完全不懂投資,想透過這類由專家代操的類全委型投資型保單,來進行退休規劃或累積資產的保戶,一定要記住此一重點:想要買的類全委型投資型保單,到底投資了些什麼?

其中的理由有二,其一是:每一位保戶的投資屬性都不同,萬變不離其宗的原則是:假設是極端保守型的保戶,就不宜承擔過高的風險。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過去由於國內對於「基金風險報酬等級」分類標準的內容,並未涵蓋債券型基金的信用及流動性風險等,所以,導致許多類全委投資型保單的代操機構,是可以「合法」地選擇風險可能不比股票高的高收債(垃圾債)基金。好在目前已經開始正視此一問題的嚴重性,並且準備著手在今(2022)年第2季,修正投資型保單連結標的,比照先前對目標到期債券型基金的限制,進一步規範投資型保單連結的債券信評,不得為高收益債券基金(也就是非投資等級債券基金)。也就是說,未來新制上路後,新的投資型保單不得再投資、連結非投資等級債券基金,連類全委保單也包括在內。未來,過去那種極端保守保戶,卻可能選到「風險並不低」,且「風險與其完全不匹配」類全委帳戶的問題,應該可以獲得 大幅改善。

其次,就算是所謂的「保守」型類全委帳戶,每一家代操投信在股、債比的分配、投資地區的分佈,以及產業的偏重上,也都各有不同。所以,保戶在實際選擇之前,最好要徹底比較及了解這些類全委帳戶的內涵,挑選出符合個人投資屬性的標的才是。

話術7:推薦「月配息」的投資型保單,生活費穩定沒煩惱

曾聽過業務員跟朋友推薦,表示只要買一檔「月配息」的投資型保單,便可提供穩定的現金流,當做每月固定的生活費,甚至可以繳交各種帳單。

但實際上,這是有著大語病的錯誤。因為,如果是一般連結在月配息基金的投資型保單,是可以做到「每月都一定配息」的標準。但是以類全委保單為例,過往就沒有「保證月月撥回」這回事。過去,這些保單之所以能夠做到「月月撥回」,原因之一是全球市場利率持續走低,手中所投資的高配息標的「利息」與「價差」雙賺所致。

理由之二是,有某些保單的「資產撥回」門檻很低而已。然而在金管會最新實施的「六不新規」中,已一律規定類全委保單只要淨值低於8美元,就不得再進行資產撥回這回事。也就是說,至少未來所有新的,訴求「資產撥回」的類全委保單,都不再有「保證月月撥回」這件事。

由此順帶一提的是,假設已經退休,每月生活費完全仰賴資產撥回類全委保單的保戶。由於每月生活費,不容任何短少的理由,個人認為,若從正確財富管理的角度來看,並不適合買這類保單才是。

話術8:配息型投資型保單,年化配息率逾10%?

話說市場上,真有年化配息率高達10趴以上的投資型保單嗎?孰不知真相是:年化撥回率越高,吃到本金的機率就越高。根據過去的記錄,只要是年化撥回率高的類全委型投資型保單,幾乎無一例外地擁有以下兩大特色:其一是「投資在非投資等級高收債(也就是俗稱的垃圾債)上的比重非常高」;其二是「通常都是以『高利貨幣(例如南非幣)為計價單位』。特別是後者,幾乎是近幾年號稱能夠「月月撥回」的類全委保單的保戶,所選擇的連結標的。

講白了,這些不論是保戶或基金投資人,就是看中了投資南非幣計價的投資標的,能夠「利差與配息」雙賺。甚至,假設匯率也能升值的話,就還能夠創造出「三贏」的局面。

然而,這世界上哪會永遠有這樣「好康」之事呢?儘管這類標的近幾年配息率維持正常,但在近兩、三年台幣頻頻升值、南非幣、澳幣頻頻創低之際,台灣的投資人及保戶,便受到了雙重「匯損」的打擊。

更糟糕的是自2021年底,全球金融市場又開始進入一波新動盪之後,債券價格的下跌,又讓投資人嚐到了「配息吃到本金」的殘酷現實。也就是說,保戶所領的「高配息」,全都是「自己的錢(本金)」。以上種種事實,真的值得保戶們深思。

話術9:不了解投資型保單?先買一張就懂了……

假設保戶夠幸運,在還未了解投資型保單之前,第一次所買到的投資型保單,恰巧是適合自己需要的,那只代表保戶運氣很好,不代表這樣的購買模式值得鼓勵。

但當保戶買了投資型保單之後,發現根本不是自己要的,解約起來的費用可能超乎保戶的預期與想像。這是因為「後收型」投資型保單的保戶,假設要在前幾年解約,都要扣較高的解約金(之前第一年最高可達25%左右,現在最高約有7%的水準。之後則逐年遞減,通常到第5~6年後才不收)。

至於「前收型」投資型保單,雖然沒有收前幾年的「解約金」,但是,假設保戶買的保單,目標保費佔總繳保費很高的比例,由於前幾年目標保費的附加費用率相當高(第一年至少也有55%以上。而當保戶解約時,這部分已扣費用是不會還給保戶的),解約後所能拿回來的錢恐怕所剩無幾。

就算民眾真的想用閒錢,「買一張投資型保單」來「投資」,個人也只「勉強」推薦「躉繳(彈性繳)」的保單,且一定是「退場成本(主要是解約金,以及每月扣的保單管理費,且收取的年數越少越好)」較低的那張。因為,假設真的後悔了,覺得不該買投資型保單,「見不好就收」的成本不致於太高。

話術10:投資型保單提供「停利/停損機制」,幫你把錢「存下來」

首先,有的保險公司所提供的「停利機制」,只是當保戶連結標的,達到一定停利水準之後,會「主動通知」保戶,再由保戶決定是否要真正「停利」,並且把獲利部分,轉到其他客戶所指定的投資標的,或是專門停泊資金的貨幣帳戶。所以,充其量只能算是「半套」或「手動」的「停利機制」(有關「自動停利及轉換機制」,請見第一章第五節「投資型保單的附加功能」的相關介紹)。

其次,儘管這個機制的立意很好,也有助於保戶(投資人)能夠徹底做到紀律性投資。然而,這個機制要發揮作用,有賴保戶「使用」、「會用」及「用得巧」,才能夠將此機制的優點,發揮到最高。

更何況個人也認為,停利只適合波段操作。也就是針對萬一不停利,所有過去辛苦累積的獲利「有可能全數不見」的標的而言。如果是長期投資的標的,像是已經儘量做到風險分散的全球型股票型基金、ETF,老實說,真的沒啥必要進行「停利」。

作者介紹:李雪雯

現職《聯合新聞網》專欄作家,專職財經與醫療保健相關寫作。曾任《錢雜誌》、《商業周刊》主編、聯合理財網eMoney製作人、《Smart智富月刊》特約資深撰述、《iThome》電腦週報「CIO觀點」專欄特約撰述、《康健雜誌》、《商周財富網》、《Yahoo奇摩》專欄作家。主跑個人投資理財新聞20年,路線包括:銀行往來、股票、外匯、期貨、保險、基金、房地產、節稅、個人綜合理財規劃,以及醫療保健等議題。

擁有壽險、信託業務、理財規劃人員、投資型保單、產險、證券高級業務員、期貨業務員、外幣保單等相關證照,目前擔任多家財經雜誌的特約撰述,從事相關文章與書籍的寫作,並獨立經營「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臉書粉絲團。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想賺錢,要買對投資型保單》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