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圓滿、生活富裕…為何還不快樂?替達賴喇嘛口譯的他7個字點出幸福從何而來

2018-04-30 05:20

? 人氣

在成長的過程中,你是不是經常聽到以下的言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努力讀書,好好考試,才能考上好大學,出來才有好工作!」
「好工作就是錢多、事少,離家近,沒有工作壓力,年年都加薪!」
「趕緊升職當主管,免得成天被人呼來喝去。」
「賺大錢,買車買房,結婚生小孩……」
「只要有錢,生活就會很幸福!」

這些話烘托出來的是一套既定的社會價值觀,很多人對此深信不疑。在他們的心目中,金錢、地位或者權力是幸福的保證,總覺得要賺很多錢才能獲得幸福。這也是為什麼在成長的過程中,許多大人們總是耳提面命告訴孩子們這些話,甚至用這樣的標準來衡量一個人是否幸福。

於是從表面上來看,我們的人生好像時時刻刻都在努力追求幸福,努力讀書、拚命工作、辛苦賺錢、不斷花錢、吃吃喝喝,希望生活無虞……但這就是真正的幸福嗎?如果這就是幸福,那為什麼擁有經濟和物質上的享受,卻感覺內心痛苦的人比比皆是呢?

我曾看過一則新聞,以網路商業起家的中國富豪馬雲,在許多次採訪和演講時表示,成為有錢人的感覺固然很好,但是成名和致富帶來排山倒海的壓力,讓他很不快樂。人們看他的眼神逐漸改變,每個人都只注意到他的公司獲益、銀行帳戶、企業家與財團創辦人的身分。他喪失隱私和個人生活,不管走到哪裡去都被人注意,稍微做點什麼事、說什麼話,都會被人談論甚至扭曲, 更有甚者,無論他做什麼,都會有不滿的人大肆批評……

這真是一個殘酷告白,值得所有深信「生活富裕就能獲得快樂」的人反思。

馬雲
馬雲在許多次採訪和演講時表示,成為有錢人的感覺固然很好,但是成名和致富帶來排山倒海的壓力。(圖/AP)

有錢的人不一定快樂,但沒有錢的人就一定痛苦嗎?這也很難說。先前我曾經看過一篇報導,前烏拉圭總統穆希卡被稱為「世界上最窮但最受歡迎的總統」。他七十五歲選上總統之後,不肯住在官邸中,而是住市郊的破農舍裡—鐵皮屋,小花園,雜草叢生—不聘用司機,自己每天開著一輛十幾年車齡的老車去總統府上班,九成薪水都捐出來做慈善事業……他今年八十多歲了,結束總統任期後回歸平凡人的生活,不戀棧權位,活得很快樂。他給貧窮下了一個新定義:貧窮不是擁有得太少,而是不知道滿足。

從馬雲和穆希卡的故事,可以發現一個顯而易見卻經常為人所忽略的事實:生活富裕與否,和快樂幸福沒有絕對的關係。

所以如果想要追求快樂與幸福,或許我們應該先思考「什麼是幸福快樂」 和「幸福快樂從何而來」?

別把幸福之因交託在無法掌控的變化上

我們的生活中經常充斥著各種對幸福的討論與定義。譬如著名的廣告台詞「再忙也要和你喝一杯咖啡」,好像在忙碌中能夠共飲一杯咖啡,就是無上的幸福;也有人覺得,能夠和喜歡的人一起看場電影是幸福;更多人會說,能和家人生活在一起是至高的幸福……我不否認這些都是幸福,但這些幸福都是短暫的。

如果在一起看場電影是幸福,那麼電影散場的時候,人是不是又會感到孤獨和寂寞?和家人在一起是幸福,但人難免各種分離,一旦家人不在我們身邊時,那種幸福感是不是就不存在了?

要靠這些隨時變動的因素來尋求幸福的感覺,是非常不實際的。

(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人難免各種分離,一旦家人不在我們身邊時,那種幸福感是不是就不存在了?(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在美國的時候,我曾看見一些獨居或住在養老院中的老人,把幸福和快樂寄託在晚輩的探望上。當兒孫來探望他們,老人家就顯得非常快樂,但如果子女或晚輩連著幾週或幾個月不來探望,他們就陷入很深的孤獨中,鬱鬱寡歡。

我忍不住想,這些老人家顯然沒有培養自己尋求內心幸福的能力,把幸福快樂完全寄託在外在因素上。所以當外在環境變化時,內心就會受到動搖。這樣的情況不僅發生在老人身上,更發生在你我身上……你是不是曾見過一種人,當他家庭圓滿、事業成功、做事順風順水時就感覺幸福快樂,甚至洋洋得意、心高氣傲,但當遭遇困境、不順或失敗時,就痛苦不已,怨天尤人。他風光時的幸福快樂,在失意時蕩然無存。

但如果我們從小就培養尋找內心幸福的能力,人生不管走到哪一個境地, 無論是青年、中年或老年,無論事業成功與否、有沒有家人陪伴,有沒有兒孫探望,是孤身一人還是身邊有伴,都能透過觀想和觀修來獲得內心紮實的幸福感。

這也就是說,別把幸福之因交託在無法掌控的局勢上,否則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快樂的。

(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別把幸福之因交託在無法掌控的局勢上,否則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快樂的。(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再回過頭來說,一般人是不是能夠開創成功的事業、賺大錢,其實牽涉到很多原因,必須要有眾多的因緣和種種機運,才能決定他是否能夠擁有財富。就像演藝人員一樣,並非外表美麗帥氣就能擁有大批粉絲追隨。很多當紅明星出道時拚命努力,但也未必能夠一炮而紅,甚至有可能因為各種機運不佳,被冷凍、被忽視……所以,很多時候要成就一件事,必須要有各種因緣結合在一起,而非完全靠個人努力或外力勉強達成。

以佛家來說,一件事結合百千萬個因緣才能成就,光靠自身的努力是無法達成的,而這些隨時變化的外在條件,當然不能成為我們幸福感的來源。最好的方式是把「外在苦樂的因緣」轉換成「自身內心的滿足」,這樣的轉換才能真正讓我們產生幸福。

當然,內心的滿足感也需要多種因緣才能得到,但我們可以透過不斷反覆的練習,獲得內心真正的幸福感。這樣的幸福才能夠長長久久、紮實存在內心裡。無論處於貧窮或富足的境地,心都能常保平靜;無論面對什麼樣的人都能處之泰然。即使面對仇敵,也能保有平常心。

以我自己來說,在翻譯尊者的傳法影片時,偶爾會看到一些網友提出關於翻譯的意見,有人會稱讚「翻得真好」,但也有人會批評「翻得一般般嘛」。閱讀評論的我,如果心情隨著別人的讚美或批評而起伏或低落,就像是坐雲霄飛車一樣,受到讚美時就高昂,被批評時就落到谷底,這種來來回回的起伏對身心非常不好,人就如同失控了一般。

我並沒有隨著外在的因緣走,而是想到《入行論》中說:「別人詆毀你時,有什麼好沮喪的,因為此時此刻有人正在讚美你。當有人讚美你的時候, 有什麼好自大的,因為此時此刻有人正在詆毀你。」這種對於真相的思維,隨時隨地保持心理的穩定,我才能真正的控制自我的精神世界、掌控自己。

作者|蔣揚仁欽

本名黃春元,一九七七年出生。自一九九六年起,擔任尊者達賴喇嘛的漢語口譯至今。一九八九年,前往北印度達蘭薩拉辯經學院(Institute of Buddhist Dialectics)學習長達十四年的五部大論、四大教派的高等教育,最後以〈心與空〉的哲碩論文,獲取甲級成績及「無別大教授師」之學位。二○一四年取得哈佛文理學院(Harvard GSAS)的博士學位。著有《我的上師達賴喇嘛》、《自己的路,勇敢的走》;譯有《善言初慧擇眼》、《覺燈日光》、《達賴喇嘛尊者開示佛子行三十七頌》、《佛法科學總集》等。

相關著作:《佛法科學總集——廣說三藏經論關於色心諸法之科學論述(兩冊)》《達賴喇嘛尊者開示佛子行三十七頌》《自己的路,勇敢的走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商周出版《為什麼學佛?蔣揚仁欽帶你認識佛法的十七堂智慧課》(篇章:幸福快樂究竟從何而來)
責任編輯/蔡昀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